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7998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16KB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就给我的行文带来了一个难题:
写的理论化一些,还是实践性(让读者看起来更省力)强一些?
前思后想,还是选择后者。
毕竟,我们都不是心理学的从业者,接触到有关材料,只是给日常的生活有个参考罢了。
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那时候二战刚刚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得到了切实的好处。
二战之后,经济更是阔步发展。
物质条件上去了,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思考精神方面的东西。
而在物质繁荣的背后,社会的矛盾和不安因素也在囤积。
五六十年代,道德堕落、吸毒、犯罪不一而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喊出:
19世纪上帝死了。
美国人则喊道:
20世纪人死了。
冷战开始,军备竞赛;
美国深陷越战泥潭。
人本主义适时而出。
它所探讨的人性、价值、自我实现等主题,正是那个时代的需要。
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除了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支撑外,在思想上不是孤立而出的。
首先,最早的根源还要追溯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这一主义——确切的说是思潮,深深影响了欧洲大陆。
当然,也少不了美国。
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维护个人权利、关心人的和尊严成为普世价值。
其次,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之一“人本主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体现在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上。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哲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甚至说:
“美国心理学需要‘输血’,或者‘慷慨地注射’存在主义。
理论成就
这里只介绍一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
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曾在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求学。
在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于1934年取得博士学位。
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理论是如此著名,甚至一些非心理学业内人士也了解他的“需要层次论”。
(needhierarchy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不同的层级的。
各层为:
1、生理需要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用孟子的话描述就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2、安全需要
吃饱穿暖就要考虑安全。
3、归于与爱的需要
有了安全,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如果缺失,就会产生孤独感。
4、尊重需要
包括两方面:
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是自己尊重自己。
简言之就是“自尊”和“他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等。
这个理论是层级式的,也就是说,满足了底下一层的需要,上面的才会获得满足。
这好比中国的一句古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样。
但马斯洛认为,第一层次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得到满足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
这个不难理解,可能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做着崇高、有价值的事业。
介绍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还要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观点,对于我们每个平凡人,特别是身处困厄中的人来说很受用的观点。
即自我实现论。
(Self-actualizationtheory)
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马斯洛全面系统的建构了自我实现理论。
主要内容有: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他说:
“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以为画家必须画画,以为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终于他自己的本性。
”而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有:
1、忘我的体验生活,全身心的献身于事业;
2、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选择;
3、承认自我存在,让自我显露出来;
4、要诚实,不要隐瞒。
遇到问题要有反躬自问的责任心;
5、从小处做起,要培养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要有勇气,不要怕这怕那;
6、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7、高峰体验时刻短暂、即可失去这些体验,也可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从来;
8、通过上述步骤,发现自己的先天生物学本性,那是不可避免或者很难改变的。
很浅显易懂,不做诠释了。
如果用这个为指导规划生活,我想每一个人都是“心理之王”。
人本主义心理学如此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
它很少有“效度”、“信度”、“样本”等统计学分析;
也少有实验性的测试。
总之,她犹如一个可爱的姑娘,发散出一种温和的魅力使你走进她,了解她。
而当你走到她的身边,品尝她亲手煲制的心灵鸡汤,马上就能感受到那种透彻肺腑的暖意和舒缓。
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职场的失意、股市的低迷、CPI的高企、感情生活的坎坷,接触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许可以体会到难得的慰藉。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等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他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以及摆正学生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的地位等学习原则对学生完整的发展是会不断促进的,对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有借鉴意义的。
科学课作为一门走在教改前沿的学科,他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他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评价要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教育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论根源是否来自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但是把这种关注人终身的发展,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实践。
如何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优势,合理整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找准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的教学行为,使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完整,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下面就自己对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促进者”。
在传统的自然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多年来扮演着一种“更古不变”的角色,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演、考试、分数等)支配学生的学习。
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理论,教师把自己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灌入学生这个消极的容器。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的地位不在平等之席上,何谈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促进。
罗杰斯的学习观认为: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会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那这样的学习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罗杰斯提出废除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的。
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转变出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教师“积极的旁观”,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活动中,聆听孩子们的发言;
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的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激发出来。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希望教师这样的言行出现在课堂上:
教师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
我们一起来研究,寻找答案吧!
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很明白,你能告诉老师,教教老师,好吗?
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所以,另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也认为: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
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
”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我们科学教师也应该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二、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太关注了自己的存在,就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所有的学生都在为老师服务一样。
那种导演、演员、观众的角色彼此扮演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本末倒置的结果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
那种课堂上活跃、生机勃勃的现象没有了。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
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的方式也有两种:
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涉及到心智,而不涉及到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然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必须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之上,提供他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来说这才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与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如:
在《珍稀的动植物》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老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
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潜能是可以完全激发释放出来的,涉及到学习者整个人自发性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鉴于这样的一种理念,教学的环节可以重新调整一下:
说说你知道珍稀动植物的哪些情况→播放珍稀的动植物的片段→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习者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根据选择的问题分小组利用探究网站学习研究→交流汇报、成果展示。
这样的收集信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教学流程更能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持久、深刻,而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服务者,科学学习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罗杰斯认为: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用情感方式和认知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也就是“完人”,这种完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化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变化的人”。
他认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在现代的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起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重教师“教”忽视学生的“研究”;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策略要不断转变。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就是一个不“完全”的人,是一个不会适应社会变化的人。
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策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活动的主要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做到:
其一、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材料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其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中的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分工协作。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选择了学习方向,参与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在很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这类参与学习比积极被动学习的有效多。
其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在乎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敢于质疑的思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探究活动学会如何学会学习,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真正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如在《摆的秘密》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利用材料制作一个摆→让学生数一数在一分钟之内摆动的次数,各组汇报结果→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制作的摆在单位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学生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汇报。
由于问题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的,研究的问题与自己有关,学生就会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就会促进学习,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也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不断形成。
四、教学评价的拓展——关注自我批判和评价。
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使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任的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
罗杰斯认为,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的目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的负责。
所以自我评价在促 进学习中极为重要。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指标是多元化的,他包含着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
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的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评价标准不一样,教师要给他们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自己评价这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教师要提供信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决定适合自己的准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自我正确的批判和评价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真正促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可以贯穿在教学的活动之中。
老师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
你认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哪些地方值得别的小组借鉴;
你认为你的设计方案与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话语。
人本主义以“人性为本位”的教育理论,认识和重视个体潜能的教育思想等观点对当时教育的冲击和促进是不可否认的,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他在认识的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系统的教育在对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的影响等观点的提出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背景性。
如果把他的这些理论完全照搬到现行的教育中来,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还要根据科学课学科的特点,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进行继承和摒弃,才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本主义 科学课 教学 中的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