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197276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33MB
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docx
《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2月
5-10年前,人们还在争论“电子阅读能否取代纸质阅读”;现在,这个争论已经基本结束,因为前者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闻类和资讯聚合类App挤压了传统报刊的空间,自媒体挤占了传统休闲阅读和兴趣阅读的空间。
在文学领域,以“阅文系”为代表的网络文学App也进入了上亿用户的手机;尤其是在年轻人的流行文学阅读方面,网络文学取得了全面、彻底的胜利。
从MAU、DAU和用户时长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互联网细分市场。
那么,网络文学类App的用户、付费率以及ARPU的变化趋势有哪些驱动因素?
这个行业的逻辑与短视频、新闻资讯、移动社交等行业的逻辑有哪些异同?
决定网络文学内容供给端和用户需求端的核心因素有哪些?
阅文集团和掌阅科技的商业逻辑和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
网络文学并不是近几年产生的新鲜事物,它已经有23年的历史。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将详述网络文学行业从1995年至2018年的风云变迁,从中国互联网的大局角度进行分析。
从20世纪末期,互联网初始之时。
网络文学行业起始于个人站点以及论坛的兴起;到2000年代,起点中文网确立行业付费标准、盛大以资本力量强势入局;再到2010年代,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阅文集团出世,诸多竞争对手也在资本扶持下启航。
说到底,对于普通用户和投资人来说,网络文学行业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它的诞生时间很早,但是大部分时间处于媒体和资本圈的聚光灯之外,一直被视为“非主流市场”。
所以,在阅文、掌阅等巨头纷纷上市之后,对于“网络文学市场有多大”“竞争格局会如何演变”“网络文学IP的价值何在”等问题,一直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答案。
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无法用财务模型或理论假设去回答的;只有深入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行业历史,我们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网络文学行业”,学到真实的东西。
网络文学23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5-2002年,在PC互联网早期,网络文学的连载模式依托BBS兴起,榕树下、龙的天空等第一批专业文学网站诞生。
第二阶段是2003-2012年,起点中文网横空出世并发扬了付费阅读模式,盛大收购起点标志着资本大规模入局,掌阅、17K等巨头诞生,移动阅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今,经历复杂整合,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就了今天的阅文集团;移动流量红利耗尽之后,竞争进入了“IP全产业链对决”的时代。
流量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取决于你的商业模式。
对于以读者付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平台来说,内容的质量、独家性和持续性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建立足够高的“内容壁垒”;对于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平台来说,内容主要走免费路线,渠道下沉、吸引不同层级的流量是最重要的。
从今往后,这两种商业模式将不断融合:
阅文可能推出专门的免费APP,它的竞争对手也在大力争夺优质头部内容。
网络文学市场将始终存在分层现象。
在网络文学的“长跑”过程中,腰部作者培养体系是重中之重。
对平台而言,头部作者固然能带动流量,但是他们的议价能力太强、稳定性不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量腰部作者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培养并留住腰部作者的关键,第一是平台规模和稳定性,第二是作者保障机制,第三是运营经验和培训机制。
高薪争夺头部作者,历史证明不是明智的选择;单纯依靠极少数细分内容品类,也无法建立足够的竞争壁垒。
以阅文为霸主的“一超多强”格局,还有哪些变数?
在付费用户、内容和收入方面,阅文的优势不可撼动。
掌阅、咪咕都有较大的用户基础,但是在内容端尚待提高。
阿里文学承担了阿里文娱体系“内容来源”的角色,与优酷、阿里影业等合作不断。
爱奇艺文学也是主打IP全产业链变现,签下大批一线作者,为爱奇艺影视内容提供支持。
XX牵手完美世界的纵横文学,在文学网站运营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垂直平台。
预计到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付费阅读收入(不含广告、IP衍生、线下出版收入)将达到283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5倍;其中尚未考虑国家严厉打击网络盗版带来的正面影响。
投资者没有必要担忧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形式会抢走网络文学的用户和收入,因为这个市场的产品、运营和商业开发仍然在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之中。
阅文集团从内容资源体量、作者培养机制完善性、内容分发渠道以及管理层经验能力上皆具优势。
从2003年起点中文网VIP收费模式的成功落地,竞争者竞相模仿,到用户基数累积和作者生态系统的构建,阅文旗下的垂直网站在用户和内容两个环节的壁垒都是不可打破的。
除了自有渠道和腾讯渠道,阅文对第三方渠道的开发也在不断深入。
2018年收购新丽传媒,标志着阅文在IP全产业链开发上走出了正确而坚实的一步。
一、1995-2002:
艰难的探索,草船借箭欠东风
1、网络文学从个人主页和BBS发轫,逐渐走向专业文学网站
(1)网络文学启蒙于网络BBS,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交互性也是在BBS上初放光芒
中国大陆第一个可考的BBS是在1995年8月成立的“水木清华”(注:
不是现在的“新水木社区”)。
当时,几乎所有热门BBS都是大学成立的,大学官方为它们提供经费和初始推广,大学生是它们的用户主体。
BBS为学生在网络上发布原创文学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虽然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在教育网上流传,缺乏二次传播和话题性,但是它们是网络文学行业的“奠基者”,初步建立了网络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模式。
(2)1980-90年代是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在大陆广为流传的时代,通俗文学的用户市场潜力初显
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几乎全部归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其发展轨迹受到了武侠小说的深刻影响。
1996年“金庸客栈”BBS(后被纳入新浪网)成为武侠读者的集散地,不仅交流金庸小说,也为其他通俗文学作品吸引了早期作者。
例如,今何在的《悟空传》就是从2000年开始在“金庸客栈”连载。
当时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在内地的传播轨迹,则可以看作网文盗版市场的雏形:
港台学生将《大唐双龙传》以繁体字手打发布至BBS,再由大陆学生手敲简体字发布在本地BBS,线下盗版商又将其打印装订,线上线下的灰色传播链条为武侠小说的快速流行提供渠道。
学生群体对新兴事物的传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第一批文学站点涌现,写手崭露头角,网络文学内容供给百花齐放
网易提供的免费个人主页空间,降低了文学站点的成立门槛,网络文学供给端开始释放潜能。
1998年,西祠胡同创立,大幅度提升了BBS在主流网民中的地位。
“文学城”个人书站成立、“天涯社区”以及“西陆”BBS相继上线。
同期的“黄金书屋”个人书站成立,这是网络小说初期最有影响力的网站,其有较为详细的文学作品分类,为网络文学类型化传播奠定基础。
1998年还出现了第一部标杆性的中文网络小说:
这蔡智恒(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当时引起了一定轰动。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脱稿式连载的作品,也让“催更”成为网络小说中读者与用户交互的第一步。
1999年,“榕树下”、“红袖添香”以及“多来米中文网”作为个人书站出现在公众视野。
“多来米中文网”后来收购了“黄金书屋”。
(4)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加速个人书站优胜劣汰,大量尾部参赛者出局,“龙的天空”一时风光无两
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峰值,随后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国内大量处于初期阶段的个人书站关停。
存留的“西陆”BBS成为网络文学内容的主要阵地。
而后,随缘、红尘、水之灵、五月天空、weid等五位知名站长将各自名下的四个文学BBS退出“西陆”BBS,合并为“龙的天空”原创联盟网站。
飞凌、rly、杨雨、mayasoo、今何在、狼小京成为首批入站作者。
与此同时,“书情小筑”、“石头书城”、“小书亭”、“凝风天下”等4个文学书站联合成立了“幻剑书盟”。
正因优质作者资源的集聚,“龙的天空”无论从作品规模还是访问量角度而言都占有优势地位。
2001年年中,随着访问流量激增,“龙的天空”的服务器能力略显疲软,访问速度变慢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留存率。
2001年7月“龙的天空”成立关联出版机构,为网络文学作品提供线下出版变现的途径。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将资源集中于线下出版,被时代证明是错误的选择。
由于线上投入太少,“龙的天空”网站逐渐衰落下去。
(5)个人书站以及以BBS为依托的小众精英化平台逐渐退出舞台,专业文学网站拉开网络文学大众化的序幕
2001年11月,宝剑锋等人在“西陆”BBS创建了“玄幻文学协会”(起点中文网的前身)。
同年,“潇湘书院”成立。
新浪网率先在门户网站中开设读书频道,其中涉及作品为连载已出版作品为主。
随后,“搜狐读书频道”、“腾讯读书频道”相继上线。
人民网、千龙网、新华网等其他综合网站也开通了读书频道。
2002年6月,“起点中文网”开始试运行。
同年,福建晋江电信局的网络信息港面临关停,一批爱好小说的网友们接管了信息港的“晋江文学城”版块。
该网站以扫校、转载台湾言情小说为初始内容来源,后来逐渐发布了一些原创作品。
2002年“晋江文学城”建立“原创试剑阁”栏目。
至此,今天“阅文系”旗下的起点、晋江、潇湘、红袖等平台均已诞生。
2、互联网普及率低,费用昂贵、网速慢,文字阅读需求高
(1)PC时代早期,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可供浏览的内容也不够
1997-1999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1%,上网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1999年,全国网民数量仅为890万人。
2000-2002年,网民规模进入扩张期,互联网普及率于2002年达到4.6%,但是仍然谈不上主流。
从内容供给端来看,网站数从2000年开始有显跃升,直至2002年有37.16万个。
然而,37万个网站,仍然不足以满足几千万网民的内容需求;何况,在这些网站当中,一大部分还是缺乏持续内容更新的个人网站。
(2)在拨号上网为主的时代,上网速度慢并且费用昂贵是制约用户体验的最重要因素
直到2000年代初期,用户上网还是以电话拨号为主,完全依赖电话网,网速较慢且费用较高,这与CNNIC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于网民调研问题中“对Internet最令人失望的地方”的描述一致,1998年被调查者中分别有74%和92%的人抱怨上网收费太贵以及网上速度太慢。
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文字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上网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要知道,当时的调制解调器(Modem)最多只能提供56Kbps(7KB/S)的上网速度,要加载一张JPEG图片都需要半分钟以上。
对于用户来说,阅读文字,甚至是最朴实无华、以TXT格式呈现的文字,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上网选择。
3、“定纷止争”的版权制度,奠定文学作品商业价值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行业,依赖产权的清晰界定和完善保护,以实现商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产权的界定依赖于法律的陈述,那么先有法律条文,还是先有需要法律保护的事实呢?
这个问题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网络文学作品区别于印刷文学作品,其诞生于同样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环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权利载体一方面迫切需要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主动推进了法律的建立和完善。
版权保护宽松的环境为大量盗版国内外作品提供温床,无序发展至一定量级后倒逼我国版权制度的建立完善。
我国著作权制度并非直接源自古代相关制度,而是在外界压力之下产生的,且成文内容基本参考《伯尔尼公约》。
19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的文化作品在中国被大量盗印,既有通俗文学也有严肃文学作品。
美国政府草拟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备忘录,提出希望中方于1989年底前完成参考国际惯例的著作权法草案。
来自外部的压力,加速推动了我国版权制度的建立。
我国著作权法的成文具有晚熟的特点,相较美国1790年的《联邦版权法》、法国1793年的《作者权法》、德国1837年的《保护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所有人反对复制或仿制法》以及日本1899年的《著作权法》,我国直至1990年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
我国著作权法后又历经2001年和20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文学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