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5.docx
- 文档编号:2197275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28.69KB
统计学原理5.docx
《统计学原理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原理5
第5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5.1 总量指标
5.1.1 总量指标的意义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
它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因此也称为绝对指标。
例如,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为1656亿美元,完成税收总额为12660亿元人民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为4262亿元人民币,这些总量指标反映我国这一年社会经济所达到的规模和绝对水平。
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研究和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
它表现在:
第一,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总量指标,可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用作国际间、地区间经济实力的比较分析;企业产值、职工总人数、固定资产总额等总量指标,可以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企业制订计划和决策方案的基本依据。
第二,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指标。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们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例如,由实际的总产值除以计划的总产值就得到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由工资总额除以工人总人数就得到平均工资指标。
总量指标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5.1.2 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总体总量即总体单位数,它是由每个总体单位加总而得到的。
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例如,研究某地区商业企业的情况,总体为该地区所有的商业企业,总体单位为该地区每一个商业企业,则该地区的商业企业总数便是总体总量;而商业企业的销售总额、总人数、总利润,便是标志总量,它是由各企业的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
总体总量用总体单位数的多少反映总体规模的大小,而标志总量则用总体单位某种特征的总数来反映总体的规模和水平。
一个总量指标到底属于总体总量还是标志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研究目的变了,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就会随之而变。
2.总量指标按其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
时期指标也称为时期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如产品的产值、商品销售额、工资总额等。
时期指标有以下特点:
①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
时期指标是连续登记的结果,在时间上可以累计相加,累加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如一个月的产品产量是该月日历天数产量的累计数,一年的产量是12个月产量的累计数。
②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
例如,一年的产量大于一个月的产量。
(2)对点指标。
时点指标也称为时点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时刻)所达到的数量状态,如年末人口数、月末商品库存额、季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固定资产净值等。
时点指标有以下特点:
①各时点指标不能累计相加。
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在时间上不能累计相加,累加结果无实际意义。
例如,商品库存量通常是在月初或月末一次性登记的结果,各月初或月末的商品库存量不可以累计相加,累加结果无意义。
②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例如,年末库存量不一定大于月末库存量。
3.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实物指标,是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即以事物的物理属性或自然属性作为计量单位的指标。
根据事物属性的不同,实物单位可分为:
自然单位,如人口用人、汽车用辆等;度量衡单化,如棉布用米、木材用立方米、土地面积用平方千米等;专用单位,如电用度、热量用焦耳等;复合单位,如发电机用台/千瓦、货物周转量用吨/千米等;标准实物单位,如棉纱以20支纱为标准棉纱等。
价值指标,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总量是指标。
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商品销售额、工资总额、利润额等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
劳动量指标,是指以劳动量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即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指标。
如工时、工日等。
借助劳动量指标可以确定劳动的规模,并且可以作为评价劳动时间长度和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依据。
5.1.3 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的原则
总量指标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内容的统计指标,能否正确计算和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汇总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要正确地计算和应用总量指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确定指标的含义与计算范围。
指标含义与计算范围界定了总量指标所反映的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总体范围与计算口径。
例如,在统计人口数时,只有在分清“现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统计一个地区的人口总数。
再如,统计职工工资总额,必须明确职工的哪些收入应列人“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
只有这样,计算的总量指标才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容的真实情况。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只有同类才能相加。
实物指标的同类性是由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只有使用价值相同的产品才能加总起来计算其总量指标。
把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产量简单加总,例如,简单地把钢、石油、粮食等产品产量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使用统一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统计计量方面的差错或混乱,才能客观地统计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4)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要结合运用。
总量指标虽然是综合指标的基本指标,但它只能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而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程度和效益的高低。
因此,要全面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程度、内部构成,必须把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结合起来运用。
5.2 相对指标
5.2.1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1.相对指标概念
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统计相对数。
它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某些相关事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或比例关系等。
如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的构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等都是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对事物的绝对差异进行了抽象,能够更清楚、更简明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是:
(1)能够反映现象内部和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为人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量和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
例如,1994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53021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3074亿元,所占比重为43.52%;重工业产值为29947亿元,所占比重为56.48%,这表明我国1994年工业产值的构成。
又如,计算某一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计算人均GDP、人均钢铁产量等指标,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表明经济实力。
(2)通过相对指标,使人们能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制订出更好的工作计划。
(3)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分析的统计指标找到可以比较的基础,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
例如,生产两种使用价值不同、价值差异较大产品的企业,如果通过生产产值来比较两个企业生产的完成情况一般是不可比的,但如果都以各自的计划指标为依据,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就使两个企业有了共同比较的基础,从而正确反映两个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水平。
2.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两种。
(1)有名数。
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指标对比计算所得的相对数就称为有名数。
它是以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指标数值的双重计量单位来表示的,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人口商业网点密度用个/万人或万人/个表示。
(2)无名数。
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常以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
倍数和系数是将对比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的相对数。
当两个指标对比时,若分子与分母指标数值相差不大时常用系数,如商品的折旧系数;当分子指标较分母指标大得多时常用倍数,如今年产品的销量是去年的两倍。
成数是将对比基数定为10而计算的相对数,如我们说某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二成,即增产十分之二。
百分数是将对比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这是相对指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相对指标中的分子与分母的数值较为接近时,则采用百分数较合适。
千分数是将对比基数定为1000时而计算的相对数,当对比的分子比分母数值小得多时,宜采用千分数表示。
另外,还用到百分点,它为百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百分数中以1%为单位,绝对数百分数中1%的个数。
如某商品五月份价格为100元,六月份为105元,那么六月比五月上扬5%,即上扬5个百分点;七月价格为110元,则七月比五月上扬10个百分点,比六月上扬(110-105)÷105=4.762%,即上扬4.762个百分点。
5.2.2 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及计算方法
随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对比的基础也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相对指标。
常用的相对指标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等。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又称为结构相对数,是在分组资料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也就是部分与全体之比,以此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结构相对数常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运用结构相对指标时,要以统计分组为前提,只有先将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各个部分,才能求出各组总量在总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才能计算结构相对数,而且,各部分比重的总和应等于100%。
结构相对指标主要是用来反映现象的结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
具体来说,有三个主要作用:
(1)通过结构相对数,从静态上说明总体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内部结构,揭示现象性质和特征。
例如,1994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50.48%,集体企业占33.5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5.94%,这表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而其他类型企业也具有了一定规模。
(2)通过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数的变化,反映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例如,某粮食批发商场粮食销售情况如表5-1所示:
表5-1 某粮食商场粮食销售构成
品种
1999
2010
销售额(万公斤)
比重(%)
销售额(万公斤)
比重(%)
大米
32.5
43.33
86.5
72.08
粗粮
12.0
16.00
15.2
12.67
面粉
30.5
40.67
18.3
15.25
合计
75.0
100.00
120.0
100.00
从表5-1中可看出,粮食销售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粉的比重明显下降,大米的消费大幅度提高,这反映出人们消费水平及食物构成有了明显变化。
(3)通过结构相对数分析研究现象总体的质量或工作的质量,可以分析总体不同指标的结构,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
例如,通过合格品率、优质品率、综合品率等结构相对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通过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反映企业人力、物力的有效运用情况。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中不同部分同一标志量或单位数对比的相对指标,也就是部分与部分的对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
比例相对指标能够反映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
社会经济生活中有许多重大比例关系,诸如人口的性别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比例相对指标来反映。
它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
比例相对指标常为两个总量的对比,也可用相对或平均指标,但比较的一定是不同组的同类指标值的对比。
常用于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态。
例5.1 1993年我国农民平均消费水平为536元,非农业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480元。
农民与非农业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学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