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6548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60.86KB
古代汉语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汉语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形式标志就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获乎庄公”即“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
“志乎古,必遗乎今。
“遗乎今”即“遗于今”(被今人所遗弃)。
由于介词“于”的用法较多。
它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
因此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
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吾围于陈蔡之间。
这一句很显然是被动句。
“围”是被围的意思。
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
所以,这一句应当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百里奚举于市。
这一句显然也是被动句。
“举”是被举荐的意思。
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市”只是表示百里奚被举荐的场所。
所以,这一句也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
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宋国”。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赤帝子斩之”,即在动词“斩”的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赤帝子”。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秦”。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成安君”。
3、“见”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可以译为“被”。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见用”即录用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恕”即原谅我。
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法。
因此,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以辨别。
4、“为……所……”句
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
从而构成“为所”连用的情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5、“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如…
《世说新语·
方正》:
“亮子被苏峻害。
”现代汉语如:
“杯子被他打破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
“(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
”“被数十创”即遭受几十处伤。
“光被四表。
”意思是光芒覆盖到四海之外。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
“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
这其中的虚化过程,本门课程就不要求掌握了。
第十四讲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本讲的内容包括: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定的语法条件。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的辨别。
学习时应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句例加以理解,并做到准确今译。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
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
欺天乎?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
‘奚冠?
’曰:
‘冠素。
’”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
“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
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
“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
这句的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反而担忧群臣的安危。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
“惟余马首是瞻。
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
”(只看我的马头的方向。
)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
”(只注意蜩的羽翼。
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
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
“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这种说法未必妥当。
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
比较多见的是两种情况:
一是表示疑问的句子,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
“大哉,尧之为君!
”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
”(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
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二、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
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
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
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主语的省略
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邴夏曰:
‘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
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老者)行矣。
“(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
第十五讲许行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
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及其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
本篇课文较长,实词量多,在语法方面尤其是句型上有其特点,值得注意。
杨伯峻《孟子译注》。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古今字,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
)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通假字,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通假字,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pù
)——曝,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通假字背叛。
10、“皜(hà
o)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通假字,超过。
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lěisì
)而自宋之滕。
之:
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chá
n):
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
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hè
):
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
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
交换。
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中的“交易”为词组。
“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
“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
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cuà
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
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
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
选拔。
敷:
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
动词,放大火烧。
焚:
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tà
),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yuè
疏导。
注:
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
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
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
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
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
次序,等级。
信:
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治。
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
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亦:
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
)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
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
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
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
本性。
蓰:
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
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
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
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
陶冶:
词组。
陶,烧制陶器。
冶,冶炼铁器。
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
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
“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
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
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
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与
①动词,给予。
“文公与之处。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
”“自为之与?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
“冠。
“奚冠?
“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
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
“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
这句意为:
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此句应理解为:
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膺:
打击)、“惩”(惩:
因受打击而知戒止)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
“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
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食于人”意为被人食(供养)。
“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
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
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
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
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第十六讲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结合精读文选的实际句例,加以解释,并做到准确今译。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