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带翻译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5483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9.10KB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带翻译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带翻译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带翻译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三日:
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
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
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
熟悉。
姑食性:
婆婆的口味。
遣:
让。
小姑:
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
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
“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
“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
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相思:
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
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
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
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
):
采摘。
想念。
杂诗三首·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来日:
来的时候。
绮(qǐ)窗:
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
开花没有。
著(zhuó
)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鹿柴(zhà
i):
“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
只。
闻:
听见。
返景:
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
照耀(着)。
译文及注释二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
又。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竹里馆:
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
ng):
幽深的竹林。
啸(xià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
指“幽篁”。
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送别/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⑴掩:
关闭。
柴扉:
柴门。
⑵明年:
一作“年年”。
⑶王孙:
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
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刘十九:
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
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
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ēi):
酿造。
绿蚁新醅酒:
酒是新酿的酒。
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
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哥舒:
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
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
《全唐诗》题下注:
“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
北斗七星:
大熊座的一部分。
窥:
窃伺。
牧马:
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临洮:
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
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
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
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
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
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
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
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
“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
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
“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
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
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静夜思:
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
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载寐之牀”,《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
好像。
举头:
抬头。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⑴卷珠帘:
意指其卷帘相望。
珠帘:
珠串的帷帘。
⑵深坐:
长久的坐。
颦(pí
n):
皱眉。
蛾眉:
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诗·
硕人》:
“螓首蛾眉。
五言绝句:
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
“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
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
《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
《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
“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
“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
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
“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
“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
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
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
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
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
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
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
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但遗憾的是已经临近黄昏。
乐游原:
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
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
“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
傍晚。
不适:
不悦,不快。
古原:
指乐游原。
近:
快要。
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
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
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
“夕阳无限的美好啊!
但是已经快要落下了。
”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
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
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
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多学术界的认可:
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
故而后两句应该翻译为:
夕阳无限的美好啊!
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
笔者考证了许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现自明清开始,一直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观点。
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
而这种解释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解释的伤感,却有了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
虽近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听筝:
弹奏筝曲。
金粟:
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
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
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
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
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
“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
拨动琴弦。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汉江:
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
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
信。
来人:
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
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
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
超过。
三分国:
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
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
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
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
国风·
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
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三百首 五言绝句 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