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知识梳理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5211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75KB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知识梳理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知识梳理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知识梳理语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侧畔(pà
n)长精神(zhǎng)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的意思
22.《世说新语》二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不的意思
23.《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24.《木兰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的意思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同伴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
21.《论语六则》
知
(1)动词,知道、了解。
例句:
人不知而不愠
(2)动词,理解、领会。
温故而知新
22.《世说新语》二
则
以
(1)介词,……的原因。
本所以疑。
(2)介词,通过。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相
(1)代词,别人。
相委而去。
(2)代词,他。
宁可以急相弃邪。
为
(1)介词,与“何”构成介宾词组,用于原因询问。
何为不可。
(2)介词,因为。
正为此耳。
之
(1)助词,的。
(2)代词,代“事”。
歆辄难之。
(3)代词,代“他”。
下车引之。
于语气助词,不译。
卒之为众人。
介词,到。
环谒于邑人。
介词,在。
于舅家见之。
介词,比。
贤于材人远矣。
介词,从。
受于人者不至。
自代词,自己。
并自为其名。
介词,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动词,听说。
余闻之也久。
名词,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代词,这。
其诗以养父母。
代词,他的。
稍稍宾客其父。
之助词,的。
代词,它,指书具。
忽啼求之。
代词,他,指仲永。
借旁近与之。
代词,这事。
市动词,买。
例句:
愿为市鞍马。
名词,市场。
东市买骏马。
帖读tiě,名词,文告。
昨夜见军帖。
读tiē,动词,粘贴。
向动词,去。
君向潇湘我向秦。
副词,从前。
向吾不为斯矣。
五、古今异义
默而识之(古义:
记;
今义:
知道,能辨别。
学而不厌(古义:
满足;
厌倦,讨厌。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
约定;
日期,期望。
太丘舍去(古义: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后贼追至(古义:
指作乱的人;
指偷窃行为的人。
本所以疑(古义:
……的原因;
因果连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此;
判断词。
或以钱币丐之(古义:
有的;
或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文采和道理;
指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卷卷有爷名(古义:
父亲;
爷爷。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副词,只;
转折连词,但是。
出郭相扶将(古义:
外城;
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
跑;
行走。
无为在歧路(古义:
不要做;
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儿女共沾巾(古义:
青年男女;
子女。
怀旧空吟闻笛赋(古义:
老朋友;
过去的,过时的。
六、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
形容词做名词,旧知识;
新:
形容词做名词,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歆辄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利其然(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利例。
伤仲永(形容词做动词,为……感到惋惜。
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名词做动词,战马。
策勋十二转(本义是竹简,在这里名词作动词,记下。
七、文言句式讲解
(一)判断句:
概念:
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是知也。
(“也”表判断语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则”、“是”连用,表判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句表判断。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凭借什么”或“因为什么”。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宾语前置,“有什么”;
“何有于我”是“于我何有”的倒装,对于我有什么呢?
(“何为”是“为何”的倒装,为什么不同意这样做呢?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诗四句”即“四句诗”,定语后置。
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应为“当何”)
城阙辅三秦(此句是“三秦辅城阙”的倒装)
(三)省略句
概念:
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
省略在语言中,尤其在对话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朗曰:
“幸尚宽。
”(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令作诗(“令”后省略宾语“之”)
还之扬州(省略主语“余”)
(“愿为”后
面省略“此”,代出征这件事。
八、翻译
(一)词语释义:
愠:
怨恨,心里不满。
罔:
通“惘”,迷惑不解。
殆:
危险。
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诲:
诱导,教导。
厌:
通“餍”,满足。
去:
离开。
委:
丢下。
引:
牵引,拉。
顾:
回头看。
幸:
幸而,恰巧。
舍:
扔掉,抛弃。
托:
请托,请求。
拯:
救助。
隶:
附属,隶属。
就:
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
文采和道理。
宾客:
把……当做宾客(对待)。
丐:
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
利:
认为……有利。
扳:
牵,拉
谒:
拜见,拜访
称:
相当,符合
闻:
名声。
这里指好名声。
泯:
消失。
复:
再,又。
军贴:
军队的文告。
市:
买。
戎机:
军机。
朔气:
北方来的寒气。
策勋:
记功。
郭:
外城。
扑朔:
跳跃的样子。
迷离:
目光模糊的样子。
傍:
靠近,贴近。
安:
哪里,怎么。
何当:
何时,什么时候。
城阙:
城墙和宫殿。
歧路:
岔路,这里指分手离别的地方。
(二)句子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不断积累知识,学习要学无止境,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要热情、耐心,不感到疲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
那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爹出征。
万里赴
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隘,越过一座座山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两只前脚不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海内存自己,天涯如比邻。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咫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边万木逢春。
这两句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
九、名言名句
点拨:
只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
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这里是孔子告诉我们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
不思考,不去辨别其正确与否,就会迷惑不解,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学习。
不学习二光思考,不按照其规律去思考,就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入迷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存在着他们的缺点时就注意改正。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中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错误的人。
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
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雄兔、雌兔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可是)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哪只是雌呢?
作者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出了讴歌和赞美。
以兔喻人,模拟木兰口气,述感抒怀,极赞木兰的聪明能干,现在由此生发出成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用说理来言情。
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升华为哲理。
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
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伤心,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
这两句诗说出了古今几千年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但诗人并不因此而悲观失望,尽管他为此而愤懑,但他从自然界平凡的现象中,感悟到社会人生新陈代谢的哲理。
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未因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而感到衰老颓唐。
他这棵“病树”要重抖精神,迎接春光。
这两句诗透出了诗人达观的态度,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的豁达态度,富于哲理。
现在人们赋予这两句诗以新意,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文化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刘义庆(403一?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
为人简素,爱好文学。
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
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唐代诗人。
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
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十一、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一)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
(二)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三)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五)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
(2)可以为师矣()
(3)思而不学则殆()(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默而识之()(6)择其善者而从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译文: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有尊贵的远客到来,主人致欢迎词时经常喜欢引用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是
。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是。
4.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读才恰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何有于我哉?
5.孔子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
(1)时常,常常
(2)做(3)危险。
(4)称作(5)记住(6)他们,他们的
2.
(1)有同门师兄弟从远处(到这里),不也是很快乐吗?
(2)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因此其谥号被称作“文”。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
(1)高兴
(2)疑惑不解(3)郑重告诫(4)惭愧(5)
5.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从“非人哉!
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两句话可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
友人发怒的原因和理由是,元方用驳斥了他的理由,又用指出他所言不仅无言,而且,由此可见本文讲做人应当、的道理。
文中描述了“元方”对“友人”态度变化的过程,请写出表明这些变化的词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他这样做过分吗?
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
1.“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对人自称是自己的父亲。
2.无信、无礼、粗鲁。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无礼守信有礼
4.答曰曰入门不顾
5.示例:
①不过分。
理由:
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
②过分。
理由:
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恕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的心胸。
6.陈元方。
文章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
(二)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遂携拯如初。
1.文章虽小,却结构完整,请分别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4分)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华、王的优劣各表现在哪里?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起因:
有一人欲乘华、王之船避难;
贼追来后王欲舍下此人,华留下了他;
华救助了这个人。
2.因为他不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事。
(意近即可)
3.开始答应救此人,后来想放弃他。
原因是“贼追至”。
4.华的优表现在始终如一地救助此人,王的劣表现在临危放弃此人。
5.言之成理成文即可,如:
要临危不惧、救人到底、心地善良等。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
泯然众人矣。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指代的内容。
(1)并自为其名()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泯然众人矣。
3.文中表明方仲永天资非凡的句子是,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年级 上册 第六 单元 课本 知识 梳理 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