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4448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4.16KB
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条件
1.2.2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选择;
1.2.3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
1.2.4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1.3项目编制依据
1.3.1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关于编报2009年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建议方案的通知》。
1.3.2湖北省发改委、民政厅(鄂发改办发[2009]13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现状和建设需求调查的通知》的通知》。
1.3.3(鄂发改办发[2009]42号)《省发改委办公室、省民政厅关于编报2009年全省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建议方案的通知》。
1.3.4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3.5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2年)。
1.3.6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3.7
1.3.8
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程咨询公司。
1.5项目建设概况
1.5.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总面积245000㎡,森林覆盖面积占60%。
原名“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1978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管理处成立于1959年。
现有职工21人,承担着满山红纪念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目前纪念园主要建筑物有:
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主墓、烈士纪念馆、贺龙铜像、星火广场、陵园广场、主大门牌楼、贺龙元帅题词和廖汉生副委员长题词屏风、烈士纪念亭、后山大门、公共厕所等,园内安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革命烈士红九师师长段德昌、红九师参谋长王炳南、湘鄂边苏区创始人之一贺英、湘鄂边特科队队长蹇先为等4位烈士的遗骨。
1.5.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的确定是根据(鄂发改办发[2009]42号)《省发改委办公室、省民政厅关于编报2009年全省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建议方案的通知》文件及《鹤峰县满山红景区规划暨满山红烈士纪念园建设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要求和计划进行的。
该项目建设的内容主要有:
1、建设规划面积:
该项目建设规划用地总面积:
245000㎡。
2、鹤峰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烈士纪念碑改造;
停车场、门楼改造;
星火广场、陵园广场改造;
烈士纪念馆维修改造;
烈士纪念墓群维修及环境改造等四大项。
1.5.3项目建设期限:
2009年5月—2009年9月20日
1.5.4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概算:
该项目总投资618万元。
其中:
申请国家扶持618万元。
1.6项目主要指标
名称
单位
规模
建设内容
投资额
(万元)
项目总投资合计
618
1、烈士纪念碑改造
m2
13598
碑体、基座、栏杆、基座平台、台阶、场地、保坎等
324
2、广场改造
6224
星火、贺龙广场、停车场、公厕、电力设施更新、陵园大门、公厕、休息座台
154
3、烈士纪念馆改造
320
屋面防热防水,墙体加固
25
4、烈士纪念墓群改造
3271
地面平整硬化、维修保坎、改造步行道、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86
5、其它费用
规费、监理、勘察、设计、管理等
29
陵园内另需维修保坎1810立方米;
排水管道2600米;
排水沟渠1600米;
改造步行道3000米。
1.7结论与建议
对鹤峰烈士陵园进行改造和建设是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老区发展的迫切要求。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更好地保护、恢复、修缮和管理、利用好革命旧、遗址,告慰先烈,还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更能给鹤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给老苏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项目建成后,不但具有缅怀先烈,激励教育群众,继承先烈遗志,反腐倡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效益,而且还具有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镇文化品位的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显著,建议尽快组织实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项目建设具有政治意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之即,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开展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杨革命精神、方便人民群众瞻仰凭吊活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专门下发文件,(鄂发改办发[2009]42号)《省发改委办公室、省民政厅关于编报2009年全省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建议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在国庆节前完成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建设工作。
建设好保护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在鹤峰革命老苏区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烈、士纪念建筑物,对于新时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鹤峰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
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鹤峰革命和建设纪念地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2.2项目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延伸。
项目建设是一项红色文化政治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革命先辈在这块红色土地上遗留下的100多处革命斗争遗址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拒腐防变筑牢思想防线。
项目的启动建设能起到缅怀先烈、教育人们、激励青少年、鼓舞群众、动员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激发全县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为鹤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2.3项目建设是巩固和提高执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革命传统教育是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政治思想活动阵地,通过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全体共产党员锻炼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科学探索者和坚定实践者,由此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但可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还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够更加自觉地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2.2.4项目建设是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
鹤峰宝贵而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土家文化资源,优美和谐厚重的人文环境资源,虽然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奠定了鹤峰旅游开发的良好基础,但由于交通、资金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尚没有真正启动。
这与鹤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极不协调。
项目建设能推动该地区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土司文化旅游的发展。
加大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能起到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作用。
2.2.5是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的需要
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鹤峰的知名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加地方税收,带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2.2.6项目建设是带动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旅游格局的需要。
鹤峰丰富多彩的绿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尚处深闺,未能构成大旅游格局。
抓紧国家确立鹤峰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发展机遇,通过项目建设,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将红色旅游溶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又一亮丽的景点,能较好的推动和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旅游格局。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社会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角,地处东经109°
45′—110°
38′,北纬29°
38′—30°
14′。
东毗湖北省五峰县和湖南省石门县,南邻湖南省桑植县,西依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西北与恩施市相连,北同建始县、巴东县接壤。
县城距湖北省会武汉603公里,距恩施州首府恩施市176公里。
县境内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67公里,国土面积28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7.6%,水域占1.5%,山地占88.9%。
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多山间小盆地,平均海拔1147米,是湖北省高山县之一。
县城距自治州首府恩施176公里(公路,下同),距省城武汉603公里,到长江“黄金水道”的巴东港、枝城港分别为251公里和272公里,距枝柳铁路的枝城火车站起来70公里、大庸火车站180公里,石门火车站251公里,境内列入养护的公路341公里。
县城至周边地区城市的公路距离是:
到来凤县城100公里,宣恩县城133公里,建始县城237公里,巴东县城250公里,咸丰县城155公里,恩施市178公里,利川市278公里,五峰县城125公里,京山县城624公里,潜江市447公里,仙桃市502公里,天门市495公里,枝江市320公里,沙市中心79公里,宜昌市343公里。
距湖南省石门县城251公里,桑植县城110公里,龙山县城108公里,永顺县城220公里,保靖县城278公里,花垣县城304公里,吉首市375公里,常德市340公里,长沙市535公里。
至四川省黔江县城211公里,彭水县城341公里,重庆市783公里。
3.1.2地形地貌:
鹤峰县系武陵山腹地,为典型的山区喀斯特地貌地质。
境内群山矗立,构建成鹤峰独特的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和百态千姿万种景象的叠嶂峰峦,既有高原也有盆地和丘陵,自然地貌构成了河谷与山地,岩溶盆地和高原台地四大类型。
主要山脉又构成了分水岭型断实褶相同的石灰岩山地,溶岩地貌千姿百态,孤丘秀峰林立,溶洞、天坑、地下河流密布。
县内地形复杂,程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大、切割深、坡度徒走向。
平均海拔1147M,最高点是西北部的牛池,海拔2095.6米,最低点是东南角的江口,海拔194.6米,高差达1901米。
全县地表平均切割深784米,地表坡度平均24.1度,其中小于5度的平地24.8万亩,占地表总面积的5.7%;
6—15度的缓坡地52.7万亩,占12.2%;
16至25度的斜坡地138.9万亩,占32.1%;
26至35度的陡坡150万亩,占34.6%;
36度以上的险坡地66.6万亩,占15.4%。
全县划分为低山、中高山、高山三种地貌形态,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带为低山,海拔800—1200米的地带为中高山,分别占全县的40%和54.3%。
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带为高山,分别占全县的42.3%和28.4%。
3.1.3气候条件:
鹤峰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春凉夏热、秋爽冬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立体气候明显、低(山)热中(二高山)暖高(山)湿寒。
3.2社会经济条件
——鹤峰县常驻人口22.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4.9%。
鹤峰县即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开发县。
近几年来,鹤峰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4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5元。
全县公路147条,通车里程达1880.14公里,其中:
省道3条,全长233.5公里;
县乡公路144条,全长1457.78公里。
已通公路的村18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3%,公路网密度为581米/平方公里。
全县有邮电局(所)15处,固定电话机用户超过万户,电话普及率为百人4.39部,通电话的行政村201个,占95%,邮路总长度352公里。
开通了县城至恩施的光纤通讯,各乡镇先后开通了程控直拨、无线村村通、图文传真和移动电话,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广播电视电话通讯网络。
全县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03个,各乡镇均有卫生院,另有中心村卫生室44个,村卫生室98个,厂矿医务室22个,个体诊所2个,其它医疗机构23个;
全县在册卫生工作人员1014人,编制床位450张;
县中心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设备比较齐全,能开展脑外、胸外等手术,基本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磷、硒矿等31种,矿库点及矿化点106处,已探明储量的有磷矿、煤矿、硅石等12种。
磷矿属全国四大磷矿湘鄂磷矿的主要组成部分,属大型矿床,长55公里,面积250平方公里,储量11.8亿吨,居全省第一位。
鹤峰县是世界上最大硒资源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县有183个村属富硒地带,富硒土壤达30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9.3%,土壤硒含量6.83-21.61mg.kg-1。
——水利资源:
鹤峰水资源充沛,拥有水能资源优势,人平水资源居湖北省第一位。
鹤峰境内溪河遍布,流程大于3km的河流112条,河流常水水面11.5km2,河流总长度998.9km,其中干流2条,即溇水河、咸盈河;
一级支流38条;
二级支流46条;
三级支流26条,分属澧水、清江和沅水三大水系娄水、渫水、澧水北源、咸盈河、白水河五大河流。
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为4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35.3亿立方米,占79.1%,地下水总量9.3亿立方米,占20.9%,人平水资源2.07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
全县水能自然资源理论蕴藏量48.76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76处,装机29.5万千瓦,可调峰开发装机85.3万千瓦。
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桃花山、芭蕉河、燕子桥、江坪河等电站。
——土地资源:
国土总面积28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万亩,园地11万亩,山地376.88万亩,水面6.31万亩,其它占地8.66万亩。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评级标准》对全县土地生产力进行评价,一级地44亩,二级地0.36万亩,三级地9.24万亩,四级地23.59万亩,五级地24.68万亩,六级地372.21万亩,八级地8.28万亩,无七级地。
3.3社会人文环境条件
3.3.1鹤峰人文环境优美和谐:
鹤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土家族的祖先容米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古称柘溪、容米、容阳,古为“蛮地”,后称容美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设立鹤峰州。
鹤峰的命名是清代流官依据城后诸峰形似鹤群飞翔而确定的,辛亥革命后称鹤峰县,沿用至今。
鹤峰拥有湘鄂川黔边区诸土司中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被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称为”世外桃园”;
是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文化比较发达的土司。
在长达400多年容美土司时期,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披荆斩棘,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政治上反抗封建统治的压迫,经济上自立自强,文化上积极开放向上,始终保留着“洞蛮”的生活方式习性,创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
鹤峰土司文字记载内容最多、最丰富的是清代著名戏曲家顾彩在其所著《容美纪游》中,称赞这片土地犹如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其名作《桃花园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园,描述这里“山环水复,中多迷津,桃花处处有之,或即渔郎(陶渊明《桃花园记》中渔人,引者注)误入之所。
”并称这里世风清纯,地广人稀,“宜为餐霞采芷者(道士、仙人等出世者)所居。
岂复知存世间甲子哉。
”是理想中的生活安乐之地,美不胜收。
3.3.2鹤峰素有“歌舞之乡、民间艺术宝库”之称。
鹤峰民间山歌、民歌地域色彩浓厚,民间舞蹈民族风格鲜明,尤以跳丧舞、摆手舞、滚龙连厢、薅草锣鼓、哭嫁歌、上梁歌最具特色。
土家传统民族戏剧傩戏、柳子戏、满堂音别居一格。
在现代,鹤峰人在继承和发杨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鹤峰虽然只是一个22万人口的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小县,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特别是受土司时期“田氏诗派”的影响,现在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崛起了50多位鹤峰籍土家族作家和学者,从而形成了“鹤峰作家群”。
由这些本土文化人整理、创作、出版了《容美土司史料汇编》、《鹤峰民族志》、《鹤峰柳子戏》、《远去的诗魂》、《容美散论》等民族学术专著和《凉月》、《雨巷》、《沧海之恋》、《清江寻梦》《巴国俪歌》等文艺作品。
其中《沧海之恋》荣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提名奖,《清江寻梦》、《雨巷》捧得恩施州第二届清江文学奖和恩施州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远去的诗魂》、《巴国俪歌》夺得恩施州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
除了依凭鹤峰文化土壤成长起来的李传峰、王月圣、唐敦权等知名土家族作家外,还培育了邓斌、杨秀武、向国平、龚光美、祝光强等一大批“鹤峰作家群”。
这批作品、作家集中再现和发展了容美土司“田氏诗派”的文化辉煌。
3.3.3鹤峰素有“勤劳勇敢、敢为天下先、永不服输、包容豁达”的民族心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鹤峰容美土司在与汉族地区的频繁交往中,善于学习汲取汉文化的长处,借鉴汉族地区开发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强对辖区内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使自己的政治影响逐步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这充分说明了鹤峰土家族文化先贤敞开胸怀、打开山门、跨越关山、自觉汇入华夏文化洪流的开拓精神。
正是这种“热情好客、诚信善良、质朴憨厚”的民族心性和气质,突出体现了鹤峰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一直影响和推动着鹤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形成了鹤峰吸引外来投资的“洼地”。
近几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金额就超过50亿元,仅水电开发引资近4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为县年创税收1.5亿元。
同时,鹤峰重点培植近10家的骨干出口创汇企业,形成了以氨基酸原料药和茶叶、薇菜、香菇、箬叶、板栗等为主的特色产品出口创汇体系。
八峰药化的氨基酸原料药畅销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长友公司的薇菜、鲜菇、箬叶、糖水板栗等在日本、韩国市场供不应求;
白果茶厂的珠茶产品远销德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7年,自营出口创汇1669万美元,年出口创汇总额占恩施州的70%以上。
创造了薇菜出口量全国第一;
茶叶、香菇出口量全省第一;
年出口创汇居全省山区县第一;
茶叶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的奇迹。
3.4中国革命历史资源条件
3.4.1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鹤峰革命老苏区历史悠久。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贺龙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鹤峰为中心最早创建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红四军诞生地、也是湘鄂西工农武装割据的策源地和战略后方、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鄂西工农武装割据的策源地和战略后方,在长达八年的武装革命斗争中,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鹤峰的山山水水,被誉红色革命圣地和红色根据地。
大革命后期,湖南、湖北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武汉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1926年秋,召开了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革命风暴席卷全省。
1927年春,党的活动发展到了鹤峰县,共产党员陈子杰、徐锡如等到鹤峰开展了党的初期活动,把革命火种播撒在鹤峰。
南昌起义失败后,根据贺龙的建议,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柳直荀、徐特立等革命先驱到湘鄂西建立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从1928年2月到1933年底,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苏区革命斗争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鹤峰苏区的开辟(1928年4月——1929年1月):
工农革命军在湖南泥市一战失利,师长贺锦斋牺牲,全军剩下200余人退回鹤峰堰垭,在梅坪汪家屋场进行了留名军史的“堰垭整编”,全军整编后,剩91人,72条枪。
此期间成立了工农革命军,进行了七榔坪整军和堰垭整编。
第一次解放鹤峰县城,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
鹤峰苏区的形成(1929年1月——1930年12月):
贺龙率工农革命军转战鄂西南,经宣恩、咸丰、利川、建始到达鹤峰邬阳关,在邬阳关斑竹园举行了著名的邬阳关收编,将陈连振、陈宗瑜的“神兵”(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特科大队”,陈宗瑜任大队长。
此期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杜家村整编(红四军诞生地),传达秋收起义、井岗山斗争经验和中央“六大”会议精神,并将工农革命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
1929年1月13日第二次解放鹤峰县城,成立了中共鹤峰县委,鹤峰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首任主席吴天锡。
汪景云、徐锡如、汪毅夫、陈宗瑜、范松之、是秉奎(吴琛)为委员。
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政权。
全县普遍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粉碎了敌人两次围剿,开展了轰轰烈烈土地革命。
此期间鹤峰县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同时建立城关、邬阳、太平三个区党委会,建立城关、太平、邬阳、留驾、走马5个区苏维埃政权。
会议重点、部署了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工作。
将桑鹤两县苏区联成一片,湘鄂边根据地正式形成。
1929年8月,长阳红六军军长李勋在邬阳关组建红六军第三十八团,陈宗谱任团长。
成立巴、建、鹤三县边防司令部,曾贤文任司令。
同月,红四团党代表徐锡如在桑植战斗中负伤、牺牲。
苏区反“围剿”斗争(1930年12月——1932年12月):
贺龙、邓中夏率红二军团主力,在鹤峰独立团、贺英游击队的配合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正规部队9个团,总兵力15000多人对湘鄂边苏区发起的第三次“围剿,鹤峰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五里坪围歼川军一部,全部解除川军3000人武装,在走马坪收编川军2000余人,处决川军首领甘占元、张轩等9人,错杀川军将领、中共川东地下党员秦伯卿、红四军五路指挥陈连振等12人。
走马坪收编是红二军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军。
在这次收编后,为加强鹤峰武装斗争,撤销鹤峰独立团,组建湘鄂边独立团,王炳南任团长。
1931年9月10日,湘鄂边独立团两个营在鹤峰南北镇九岭头攻敌失利,为掩护撤退,激战后的三营十二连32名官兵弹尽粮绝,在鼓锣山全部跳崖、壮烈牺牲。
1932年6月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湘鄂边特委被迫退出湘鄂边,鹤峰苏区人民仍坚持在白色恐怖中英勇斗争。
苏区的恢复和丧失(1933年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鄂边 苏区 鹤峰 革命烈士 陵园 纪念 设施 保护 改造 工程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告送 审稿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94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