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4322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5.10KB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Word下载.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
(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是:
1、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最高为3℃。
2、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3(
2、该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
不改变哪些条?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植
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
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条、干土、湿土。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外作业
1通过学习,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看看你能不蚀
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
六教后反思:
略
、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1、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
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
(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
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6、做一个生态瓶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
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
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7、改变生态瓶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严格控制条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认识到控制条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会怎样呢?
4、引导: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
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
(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
(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提示:
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
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
光、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
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
它有哪些特性?
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旳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
(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有哪些?
,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的描述: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光分人造光如电灯和自然光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本上相应的地方
)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
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1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
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上中午下午
太阳在()丶方太阳在()方太阳在()方
影子在()方影子在()方影子在()方
我的影子长()厘米我的影子长()厘米我的影子长()厘米
七:
教学反思:
2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和热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凹镜、凸镜,相关及图片
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温暖。
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
光的两大类1、热光如发光的电灯、太阳。
2、冷光如萤火虫发出光。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
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
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假设: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反思: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和热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及图片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对比实验: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和热;
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物体的颜色深吸热就多,物体的颜色浅吸收的热少
师生同做对比实验(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实验并记录结果)
2、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实验目的:
在阳光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阳光垂直的物体哪斤升温快?
2、学生实验方法,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