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4209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01KB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下载.docx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教养是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的态度,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有教养的行为呢?
怎样才能养成自己良好的教养呢?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或许能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用[]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贸然(mà
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
ng)
涵养(há
n)
恕我直言(shù
)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
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原处(chù
困难(ná
处境(chǔ)
教养(jià
灾难(nà
n)
贸然:
轻率地;
不加考虑地。
涵养:
滋润养育;
培养。
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恪守:
严格遵守。
恪:
谨慎而恭敬。
汲取:
吸取的意思。
汲,从下往上打水。
遵循:
遵照、遵守、遵从。
箴言:
形容规谏劝诫的话。
彬彬有礼: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
霆,响雷。
漠不关心: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
冷淡。
随心所欲: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
欲,想要。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擂,打鼓。
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
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
指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
不是天然或自然的意思。
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机,时机,形势。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
引入论题: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
分析论证:
真正的教养是尊重他人。
第一层(3~5):
提出自己对什么是有教养的看法。
第二层(6~10):
列举没有教养的种种行为。
第三层(11~12):
列举有教养的种种行为。
第三部分(13—17):
剖析优雅风度的实质。
第一层(13):
谈论“风度”的书籍的缺陷与一些人的对优雅风度的错误理解。
第二层(14)优雅风度的形成。
第三层(15~16):
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
第四层(17):
风雅风度的表现与实质。
第四部分(18):
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三、课堂探究
1.题目是论教养,作者为什么要在13至17自然段谈论优雅风度?
明确:
因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总结固趣
本文思路清晰,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加深对教养的内涵的理解,更要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做到有教养。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精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1段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二、精读课文3~12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
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
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不自吹自擂;
珍惜别人的时间;
重承诺;
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二、精读课文13~17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
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
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
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
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
:
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精读课文18自然段,然后探究:
1.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四、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六、学以致用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三步,精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习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
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至关要紧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预习《精神的三间小屋》,能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背诵课文,上网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与课文有关的趣味资料
利哈乔夫简介
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利哈乔夫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机工程师。
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4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语言学系学习。
1928年毕业后不久,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
即被关入索洛韦茨基岛上的集中营,1932年被释放。
四年的集中营生活,特别是参加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开凿,使利哈乔夫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但正是在监狱中,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这位未来学者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
从1933年起,利哈乔夫才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正式开始其充满波折的学术生涯:
因为强烈反对无视俄罗斯文化传统,如破坏古代雕塑、花园、古建筑等的行为,他的科学院通讯院士的提名三次被否决,直到1953年才获通过,而迟至1970年才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
1975年时,据说又因拒绝批判苏联物理学家安德烈·
德米特里耶维奇·
萨哈罗夫被克格勃打断两根肋骨。
利哈乔夫把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涉及了俄罗斯10至17世纪文学的所有重要方面,留下了1000多部著作,成为俄罗斯古代文学史、文化史当之无愧的权威。
像俄罗斯每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一样,利哈乔夫也对《伊戈尔远征记》这部用古俄语书写的12世纪的诗坛杰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标明了俄罗斯“远征记学”所达到的最新高度。
利哈乔夫有关《远征记》的学术著作有39种,专论23篇,一般评介文章32篇,而他的《伊戈尔远征记》译本也有多种。
在这些著作中,基于对古罗斯历史文化的全面把握,利哈乔夫深入考察了《伊戈尔远征记》与12世纪古罗斯地方文化的发达、与当时的编年史作品的关系。
他认为《远征记》写成于1187年,作者是“罗斯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情绪的表达者。
虽然他本身大概既不是一个农民,也不是一个手工业者,而最可能还是一个武士。
”利哈乔夫还特别探讨了《远征记》与俄罗斯民间口头诗歌语言传统的关系:
这不仅表现在诗歌中大量运用的民间艺术手段,而且在于诗中突出的民间歌手褒扬的艺术形象。
《远征记》的作者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褒扬民间赞诗的诗作风格,作者有可能是为歌唱而写作这部作品的。
利哈乔夫对《伊戈尔远征记》的宏富、精辟的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了古罗斯文化的高水平,这就充分证明了在公元988年基督教传入俄国之前,俄国已有了自己的文化,并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伊戈尔远征记》也深刻地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独特的内在传统。
深谙俄罗斯文化之根的利哈乔夫虽历经坎坷,但并不是个故纸堆中的学者。
80年代中叶,由于得到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他发起成立了俄罗斯文化基金会,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也是成员之一。
以基金会为阵地,他后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实际工作。
他搜寻流散于国外的俄罗斯文化财富,帮助提高小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面对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文化危机,他强调俄罗斯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他认为,幻想着靠武力重建原有的版图是毫无意义的。
一个民族的权威不是靠它坦克的数量和版图的大小来确立,它依靠的是道德的尊严和人民的文化。
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是文化的复兴,是在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和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宽容。
作为俄罗斯当代知识分子象征的利哈乔夫,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俄罗斯。
近年来,他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生态学,即呼吁保护环境。
但是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
人离不开文化环境就像离不开空气一样,没有文化就意味着道德上的人类灭绝。
文化生态事实上就是我们周围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整个地球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所有的人类成员都负有保卫它的责任。
而最主要的一个威胁就是民族主义,缺乏团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教养 名师 整理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教养 省优 一等奖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