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3460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62.10KB
管理学基础文档格式.docx
《管理学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
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四.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
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
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决策
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
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
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
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
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人事
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
领导
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
激励
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控制
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协调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行为科学理论
第三、现代管理理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在美国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有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
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1856-1915)简介:
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
主要著作:
《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
指导思想: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存在重大的精神变革。
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馅饼理论”把生产率看作是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
科学管理的思想:
合作。
第二,用科学代替经验。
四条原则:
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情况;
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忆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改变过去几乎把所有工作和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情况。
三大实验:
搬运生铁试验,通过搬运生铁试验,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显实行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
通过铲具试验,探索出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实行工具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金属切削试验前后共花了26年的时间,15万美元的费用,写出了3万多份试验报告,仅形成的切屑就过80万镑,最后取得了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主要内容(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
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
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泰罗兵团:
普及和推广。
亨利•甘特(时间和成本在计划和控制的重要性——甘特图、弗兰克•吉尔布雷思和莉莲•吉尔布雷思夫妇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法约尔(1841~1925):
法国人、“办公桌前的总经理”曾长期担任大企业的总经理。
主要著作: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2)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
这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
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交换);
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
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核算、统计等;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处于核心地位。
(3)法约尔的14条原则。
a.分工。
b.权力与责任。
c.纪律。
d.统计指挥。
e.统计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g.人员报酬。
h.集中。
i.等级链。
j.秩序。
k.公平。
l.人员的稳定。
m.首创精神。
n.团体精神。
“组织管理理论”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探求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等问题。
也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马克斯·
韦伯:
(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
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
存在三种纯粹形式的权力:
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特点:
a.明确的分工;
b.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c.人员的使用;
d.职业管理人员;
e.遵守规则和纪律;
f.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1.梅奥及霍桑实验:
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
a.工厂照明试验;
b.继电器装配试验;
c.谈话研究;
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
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
b.“树大招风”;
c.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
(3)得出三条结论:
a.人是社会人;
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
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中。
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行为科学。
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小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A.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a.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B.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
主要包括X——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
(2)团体行为理论
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
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
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心脏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3)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三、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过程学派:
创始人:
亨利·
法约尔。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
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
代表人物:
德鲁克和戴尔。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3.系统管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卡斯特和落森茨。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
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
赫伯特·
西蒙。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
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化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解决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
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
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四、管理理论新发展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是有关企业长远和企业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
70年代是企业战略盛行时期。
80年代,企业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管理时期。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而企业文化的实践却首先在日本得到较快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
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反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
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3.学习型组织
1990年,美国麻省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
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轰动管理界。
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系统思考。
一要系统的观点;
二要动态的观点。
(2)超越自我。
(3)改变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
4.企业再造
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
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年,迈克尔·
海默与杰姆斯·
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
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述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成。
目的: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实施方法:
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第三章计
划
本章需要掌握的问题:
第一、计划工作的概念、特征
第二、计划的种类
第三、计划工作的程序
第四、编制计划的方法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组织自身的能力,通过科学地预测,确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可以通俗、扼要地将计划工作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5W1H):
“做什么?
”即明确一个时期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例如,生产计划要确定生产那些产品,生产多少,生产进度,等等。
“为什么做?
”即明确计划的原因和目的,或者说是宗旨、目标、战略。
“何时做?
”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何地做?
”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条件。
“谁去做?
”即明确实施计划的部门或人员。
例如,新产品开发,既要确定主要部门,又要确定协助部门,等等。
“如何做?
”即明确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的预算、分配和使用,等等。
二、计划的种类
按照计划的表现形式来看,计划可分为以下种类:
1、宗旨
2、目标
3、策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规划
8、预算
三、计划工作的程序
1、估量机会。
估量机会是指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或预示的机会进行初步分析;
同时,对可能取得的成果,进行机会成本分析。
估量机会是计划工作的起点。
2、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要说明基本的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说明制定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的任务,指出工作的重点。
一个组织(企业)往往有许多目标,有经济方面的,有的可能还涉及到社会、环境、政治方面的。
德鲁克认为,凡是经营成功的企业,都会在市场、生产力、发明创造、物力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利润、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及培养发展、工人的行为表现及社会责任等等方面,有自己的目标。
3、确定计划的前提。
所谓计划的前提,就是计划的假设条件,或者说,是计划实施时的预期环境。
这需要进行预测:
多大的市场?
价格怎么样?
成本是多少?
政治和社会环境如何?
等等。
4、制订可供选择的方案。
一个计划往往有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有人说:
“如果某一事物只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大半是错误的方法。
5、评价各种方案。
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就是比较各个方案的利弊,根据组织的目标对方案进行评估。
6、选择方案。
这是关键的一步:
确定采用的方案。
同时确定后备方案。
7、制订派生计划。
派生计划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总计划要靠派生计划来保证,派生计划是总计划的基础。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最后一项是把计划转化为预算,使之数字化,用数字反映计划。
预算的实质是资源的分配,它是汇总各项计划的工具,也是衡量计划完成进度的标准。
四、编制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计划的方法,它是在编制出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时期(一年,一个季度),就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将计划期限顺次向前推进一个时期,使计划不断滚动、延伸。
比如,年度计划每一个季度编制一次,每次向后滚动一次;
五年计划每年编制一次,每年向后滚动一年。
2、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又称为关键路线法、统筹法,它是利用网络技术制订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评价、审定的技术方法。
首先,应用网络图表达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
其次,通过计算找出计划中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
然后,通过不断改善网络图的方法,选择最优方案;
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网络计划的优化,就是通过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最初方案,在满足即定的条件下,获得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对资源最有效利用的方案。
3、线性规划
在目标已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确定计划。
首先是确定一个目标,比如:
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产量最大,等等,这个目标就是目标函数;
其次,确定可用资源,比如,多少台设备、多少原料、多少劳动工时?
然后,根据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定额和产量定额,确定约束条件;
最后,把目标函数、资源条件、产量定额、资源消耗定额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式表示,就形成了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第四章
目标管理
1、目标的含义和特征
2、目标管理的含义
3、目标管理的实施、应用
目标管理(MBO)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后来的行为科学(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
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员工为完成目标而努力。
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称之为“管理中的管理”。
一、目标和目标管理
1、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一个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每一个组织都应有自己的目标。
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标,但有一点共同的,那就是追求效率。
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存在价值。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或宗旨的具体化。
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效的标准。
企业目标如何定位,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企业目标定位在“利润最大化”。
现代企业由于普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注重在企业的稳定发展中寻求“长期稳定的利润”,或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适当的利润”、“满意的利润”。
二战以后,顾客至上的企业目标日益普及。
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他认为,只强调利润会使企业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因为企业可能为了今天的利润而危害了明天。
所谓“创造顾客”,意味着企业管理应着眼于有效的调动资源,满足顾客对企业的不同要求,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发展。
目前,企业目标已融入了社会责任的内容。
比如,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等。
2、目标管理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在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在目标管理中要实行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重视工作的效率,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行为科学则偏重于对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研究。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他认为,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协作体,要把个人的努力凝结成为集体共同的努力。
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总目标。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思想,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反响。
目标管理在很多企业得到了推广。
3、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对职工的充分授权,来保证一个企业拥有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
它通过激励职工去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个人成就感的同时,保证企业的高效率,或者说,是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目标管理实施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