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3100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5.67KB
语文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
西汉时,今文派流行,到了东汉,古文派取代了今文派的地位。
B.迷信毛传郑笺,谨守小序,因循守旧,不能提出新说,《诗经》学的研究从汉代到唐代几乎没有新的突破。
C.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二者除文字训诂方面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
D.唐代孔颖达所著《毛诗正义》融冠群言,包罗古义,内容丰富,对《诗经》学的真伪分辨很有参考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毛诗起初不被人们重视,只能在民间传授,后来得了郑玄的笺注,地位大大提高,独占诗学界千余年。
B.宋代欧阳修、郑樵、王质等纷纷著书,等于掀起了一场反毛郑诗学的运动,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作出了贡献。
C.关于小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皆不可信;
但对小序的害多益少,有废除的必要,宋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D.诗前小序大多出于臆测,牵强附会,误导了后来很多研究《诗经》的学者,对《诗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极为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的《毛诗传笺》,除了注重文字训诂方面外,还能借说诗发表对时事的看法,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比毛诗更有文献价值。
B.朱传之所以能取代毛传,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废除小序而摒弃了臆测,还三百篇以本来面目。
C.赋、比、兴三者很难截然分开,然而朱传偏要在每章前标明“赋也”“比也”“兴也”之类,可见朱熹对《诗经》学的革新还不够彻底。
D.从汉到宋的《诗经》学研究有所突破和发展,说明了治学仅靠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行的,要有自己的见识和魄力。
【答案】
1.D(在文章第二段中,可以看出“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毛郑说诗的分歧只作弥缝,不加判断”。
D项“真伪分辨很有参考价值”的理解有误。
)
2.C(C项中“宋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不符合文义)
3.A(A项中的“更有文献价值”的推断,从原文中推断不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
“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
“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
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
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E.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分)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4分))选CE(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
B项,“显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
D“责怨对方”分析有误)
5.(4分)“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
儿子两文人狱,老大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
“温情”:
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
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
令人感到温暖。
(答出一点蛤2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订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6分)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
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
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休验。
“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一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
”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
”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
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在北京工作4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
“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
”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
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守岁(44.3%)、收发压岁钱(42.8%)、扫尘(38.8%)、上香(34.4%)、逛庙会(34%)、放爆竹(32.3%)和撞钟祈福(22.4%)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
”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
“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
二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
”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
“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
“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
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周岁的占12.1%,26—35周岁的占63.5%,36周岁及以上的占24.5%。
男性占53.8%,女性占46.2%。
(选自2018年0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B.本次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同时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C.“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
”杜一然的回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回家参加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中,放爆竹和撞钟祈福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低。
8.下列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联合问卷网在调查受访者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情况时,从人们的参与度、兴趣度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报告,很有现实意义。
B.调查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两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传统文化已然回归人们的生活中。
C.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回家乡过年,贴春联、拜年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
D.部分受访者建议,应积极鼓励各地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此建议意在解决春节活动中的资金问题。
E.徐畅认为,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和参与,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9.根据调查报告,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并简要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
7.B(表述错误,原文是: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8.AC(B.“已然回归”调查报告中没有显示的内容。
D.调查报告显示的是:
“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
E.调查报告中没有“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内容。
)
9.
(1)现象:
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受访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1分)
(2)原因:
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
除旧迎新,增加年味;
不忘祖训、不忘本。
(答对一点1分,共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景让,字后己,赠太尉憕孙也。
性方毅有守。
宝历初,迁右拾遗。
淮南节度使王播以钱十万市朝廷欢,求领盐铁,景让诣延英亟论不可,遂知名。
沈传师观察江西,表以自副。
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母郑,治家严,身训勒诸子。
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欲息众讙,召景让廷责曰:
“尔填抚方面而轻用刑,一夫不宁,岂特上负天子,亦使百岁母衔羞泉下!
何面目见先大夫乎?
”将鞭其背,吏大将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
大中中,进御史大夫,甫视事,劾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栯,威肃当朝。
为大夫三月,蒋伸辅政,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祷宪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让名不得。
世谓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谓之“辱台”。
景让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西川节度使。
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以太子少保分司。
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性奖士类,拔孤仄,如李蔚、杨知退皆所推引。
始为左丞,蒋伸坐宴所,酌酒语客曰:
“有孝于家、忠于国者饮此。
”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伸曰:
“无宜于公。
”所善苏涤、裴夷直皆为李宗闵、杨嗣复所擢,故景让在会昌时,抑厌不迁。
清素寡欲,门无杂宾。
李琢罢浙西,以同里访之,避不见;
及去,命贰其骗石焉。
元和后,大臣有德望者,以居里显,景让宅东都乐和里,世称清德者,号“乐和李公”云。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B.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C.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D.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拾遗,唐代谏官名;
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杜甫曾担任左拾遗。
B.先大夫,在古代既可指已故的大夫,也可指去世的父亲,本文中的“先大夫”兼有这两种含义。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理公务。
这里的公务大多指政事,家庭事务不在此列。
D.辱台,“台”在本文指御史台。
唐制御史大夫往往拜相,若任命御史大夫百日内而改由他人拜相,则视为御史台的耻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让正直刚毅有节操。
淮南节度使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急切奏论不同意;
告病还东都时没有一点积蓄。
B.李景让有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时,李景让上表奏请担任沈传师的副职;
拜相失败后,主动拜见宰相,陈述委屈。
C.李景让以孝知名。
担任左丞时,蒋伸赞美他“有孝于家”;
李景让错杀牙将,甘心承受母亲的严厉责罚。
D.李景让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但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一方面,他推举引荐了李蔚、杨知退等人;
另一方面他又避见李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
(5分)
(2)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
10.C(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后断句。
本题四个选项有两处不同,分别是“或谏公”“书闻”,结合内容“或谏”意思是有人向朝廷进谏,下文的“廉洁亡素储”的主语是“公”,应该断开,排除AB,“书闻”是奏章递交朝廷,不能断开,故选C。
11.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先大夫”指去世的父亲,本文中“先大夫”一词不含“已故大夫”之意。
故选B。
12.B(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对象错,不是“李景让奏请”。
13.
(1)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所有适合选任条件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把名字放进容器中。
(2)客人们都恭谨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
(1)“素”“出……右”,“群臣当选者”是定语后置,“内”通“纳”;
(2)“肃然”,译为“肃然起敬、恭肃”;
“卒”“爵”“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
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
②玉唾:
珍贵的书籍。
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
④庞公:
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
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
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15.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14.A、D。
15.
(1)潜心治学,勤奋不辍。
先生每天在幽居诵读诗书,亲手勘校达三十年之久。
(2)甘于孤寂,坚贞不移。
四海知交很少垂青先生,知音极少,但他甘愿高卧山林,任己头白,保持高洁。
(3)不慕名利,心志恒定。
作者把先生比况成庞德公,说他不会像某些襄阳高士一样表面苦守气节,实则借此沽名钓誉,要入世求得显达,而会一直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坚守节操,做一个不慕名利、心志恒定的真正隐士。
(每点2分,三点6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本是美好的事物却使人平添烦恼,所以李煜在《虞美人》的开篇发问“”,希望它赶紧结束,又在结尾运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用“?
”表达自己无限的愁绪。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
“,”。
16.
(1)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分,每空1分。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春节假期一过,商铺集中开门营业,不少商家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规定的“限炮令”置若罔闻,这两天“开门炮”声不绝于耳。
②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机耕、机播、机滩、机收,提高耕作的科技含量,大幅度、大面积促进优质丰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四川省 成都 实验 中学 三高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