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2835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0
- 大小:134.13KB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Word下载.docx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Word下载.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
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
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
“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
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
..........................................毛泽东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
“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
雨巷>
>
。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
”(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
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
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
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
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
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
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板书:
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
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
既是又不是。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
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
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
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
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
借代第二节:
暗喻第三节:
拟人第四节:
移就、夸张
第五节:
照应开头第六节:
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
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
“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首句连用三个\"
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
西天的云彩。
\"
最后一节以三个\"
悄悄的\"
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
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
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
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
河畔的金柳\"
大胆地想象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
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
梦/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
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人 新课 标高 语文 必修 一全册 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