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中国古代史 训练题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2769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41.21KB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中国古代史 训练题三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中国古代史 训练题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中国古代史 训练题三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
这种现象说明( )
A.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B.血缘关系被打破
C.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D.礼乐制逐渐衰败
6.据《春秋·
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记载说明( )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
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
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B.标志着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C.能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反映了商朝的社会历史
8.《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其解说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在此基础上,《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这说明中医( )
A.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B.立足于唯物主义观念
C.坚持以道家理论为基础D.重视经验体系的建构
9.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10.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
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
A B C D
11.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
这一措施( )
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12.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1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
宋代有一条规定:
“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
C.注重基层实践经验D.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14.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15.唐太宗说:
“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
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
16.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
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
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
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17.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
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
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
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由此可知科举制( )
A.能够选拔优秀人才B.逐级考试逐层选才
C.选才任用比例很高D.官员选任公平公正
18.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19.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
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20.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 )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2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
贾思勰曾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
22.观察图陕西三原县·
唐·
李寿墓壁画可知,我国( )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3.唐玄宗曾下诏:
“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24.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
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
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25.《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
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26.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27.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
由此可知,唐代( )
记述
出处
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王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全唐诗》卷·
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
《唐国史补》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帐,其中记载“五月五日,六十斗面”。
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北庭面一斗,上直钱三十五文”,大致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
A.粮食贸易比较频繁B.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28.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由此可知,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29.《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30.《马可·
波罗游记》记载:
“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
无论何人,即便自己异常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这种纸币。
事实上,他们都乐于使用这种纸币,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
”这说明当时流通纸币( )
A.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C.信誉昭著便利全国流通D.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
31.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地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取代六部权力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32.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
33.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
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
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
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34.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
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
这表明( )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35.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 )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36.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
。
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37.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
这一现象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38.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
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39.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
这表明当地(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40.有人指出:
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41.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限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42.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4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反映出( )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4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45.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
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
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
这两种文化传统( )
A.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46.唐代文献记载,德宗时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据此可知,文中“战舰”( )
A.以水力作为驱动的动力B.行驶速度远远低于帆船
C.具有机械动力轮船雏形D.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47.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
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
A.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促进了欧洲的货币改革D.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48.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
杂以诨语,以博笑噱;
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
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49.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50.(25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
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
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
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境。
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
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
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6分)
中国古代史(三)答案
1.C [根据材料“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知,在孔子看来,百世可知的原因就在于“礼”的存在使得文明传承具有了可行性,故选C项;
材料中并没有对宗法制以及王位世袭制的相关提及,故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成为大宗,故排除B项;
材料中并没有对父系血缘关系的相关提及,故排除D项。
]
2.B [由材料“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故排除A项;
材料未强调墨家思想的发展,故排除C项;
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故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可知彭林教授认为“礼”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故排除A项;
根据材料“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可知仅仅是儒家对礼乐制度进行传承,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世致用的入世观,与西周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4.B [诸侯国之间出现会盟和相互称“王”的现象,这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是相违背的,实质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礼乐制受到破坏,故选B项;
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和森严的等级秩序受到破坏,并不能说明等级制度不存在,故排除A项;
诸侯王是分封到地方的势力,是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是王室内讧的表现,故排除C项;
分封制受破坏使社会日益走向分裂动荡而不是统一,故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修墓道不再用天子批准……平民墓也起而效尤”可知,原来等级分明的礼乐制不再得到遵守,故D项正确。
6.C [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故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故排除D项。
7.D [材料没有将甲骨文与其他文字比较,故排除A项;
中国书法在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故排除B项;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D项正确;
由甲骨文并不能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故排除C项;
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8.A [根据材料可知,代表古代中国医学理论成就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都注重对疾病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这说明中医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故A项正确;
辨证施治属于辩证法,B项不准确,故排除;
中医学理论中含有道家自然养生的内容,不等于中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C项错误,故排除;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医不仅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D项不准确,故排除。
9.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
10.B [《离骚》是战国时期作品,故A项错误;
《诗经》记载的历史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再现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环境、世态人情,故B项正确;
《庄子》属于战国时期作品,故C项错误;
《周易》属于西周时期作品,内容不符合“世态人情”,故D项错误。
11.D [增加更多职位就是在限制、减少三省长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
相权是皇权赋予的,增加官职数量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故B项错误;
人员众多才会导致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
增加官职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12.D [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13.C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
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D项错误;
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C项正确。
14.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中国古代史 训练题三 历史 一轮 复习 人民 中国 古代史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