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28年级内容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2731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8.76KB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28年级内容1文档格式.docx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28年级内容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28年级内容1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
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
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12..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枝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④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6、本文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
。
.
7、本文的文眼是,通过对、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联系本文谈谈: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⑤宜乎众矣()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
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人。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1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属引凄异()
③略无阙处()④夏水襄陵()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
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
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绝:
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9.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⑤遂至承天寺( )⑥相与步于中庭( )
2.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以为妙绝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2..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3..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2分)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是日,更定矣( ) ⑵与余舟一芥( )
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⑷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各字注音。
缥()泠()邈()鸢()戾()柯()沦()
2.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水皆缥碧②互相轩邈
③好鸟相鸣④经纶世务者
⑤窥谷忘反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字.
一百许里
许:
猿则百叫无绝
绝:
遂许先帝以驱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杂然相许
天下独绝 绝:
6.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8..简答。
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
B.第①段是总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
C.第②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表现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三峡》一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个下列各字注音。
祗()骈()粟()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马者()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天马邪()
3.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伯乐”指;
“食马者”指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7.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8.试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9.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1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④腰白玉之环()
⑤益慕圣贤之道()⑥媵人持汤沃灌()
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腰白玉之环②江横玉系腰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C.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
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以:
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6.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7、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5)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流漂荡B、闻水声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A、怡然不动()B、往来翕忽()
C、悄怆幽邃()D、其岸势犬牙差互()
3.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清: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以: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4、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
由“发现小石潭”写到“”再写到“”再写到“潭中气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中考 文言文 复习 28 年级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