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2488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78KB
高一语文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
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他慨叹:
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
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
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
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
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
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
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
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
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
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
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
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5.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孟子的“人性善”主张。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6.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
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
率先,领先
B.此言得之得:
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再:
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
使……退却,击退
9.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以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吾尝终日而思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共31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3分)
13.用“/”给下列划线的文段断句。
(只断8处,4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①,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注释:
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内容。
(共8句)(每空1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无复鸡人报晓筹。
(李商隐《马嵬》)
(5),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
(6),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五、(20分)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
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
“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
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
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
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
但语意里有了陌生:
“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
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
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
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
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
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
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母亲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鸟归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作者用“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文中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17.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
为什么又要回乡?
(1)
(2)
18.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
(6分)
(2)
(3)
19.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
(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六、(11分)
20.读下面新闻,回答问题。
2013年09月10日《现代快报》讯: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在9月8日和9日连续两天,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以“每日一呼”的名义,发出同样的内容:
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随后,不少网友对此进行了转发和评论。
@匆匆过客小松:
小学应该把用于外语教学的时间用来诵读国学经典,或者是练习毛笔书法。
课外愿意学外语的,就自己学吧……
@躺着的傻鱼:
英语就应该作为选修课,现在都快成母语了。
对部分网友的评论,王旭明也通过微博进行了回复。
网友“@岐山凤鸣”对王旭明说,“非常同意你的意见,这些年我们看到的事实是:
全民疯狂学英语;
非专业者毕业后基本不用英语;
汉语能力直线下降;
英语老师不会写基本的汉字等。
不过建议先取消高考英语,把英语必修课的角色转换成兴趣课、选修课,再来谈取消小学英语。
”对此,王旭明回复称,“现在必须下猛药了。
结合身边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语言通顺,80字左右。
80字
21.我们所学课文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5分)
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
②句式一致;
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
泰山,你的雄伟高大,你的气势磅礴,你的潇洒淡定,不正好激发了我们凌云的壮志吗?
康桥雨巷蜀道浔阳江头
七.作文(60分)
七、作文。
(60分)
22.仔细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
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
“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把我雕成了猴,把它雕成了神,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
”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形”了。
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①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要求:
A.工整且有体,书写老练的,4-5分。
B.工整且有体,但还不够成熟的,3分。
C.工整但没体,字号大小匀称的,2分。
D.没有优点的,0分。
E.连笔潦草,乱勾乱画乱涂的,字体怪异的,倒扣3分。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A.庠(xiá
nɡ)序C.锲(qiè
)D.吮(shǔn)
2.A(B嵋——眉意——义C阵——镇忧——幽D震——振卓——灼)
3.D
4.BA.误用介词,缺主语;
C.主宾搭配不当;
D.有歧义。
5.B(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
6.B(原文是“并非人的本心所致”和“后者”的指代意义)
7.C(“儒家都是无神论者”这一分析属于无中生有)
8.A率:
一律,全都
9.DA.介词,用;
介词,凭借。
B.语气词,表判断;
语气词,表疑问。
C.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D.均表被动。
10.A中心论点句由果溯因,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11.
(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得分点:
“洎”、被动句、“终”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以”、“从”、“故事”各1分,句意1分)
12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借古讽今:
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各1分)
13.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14.
(1)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2)情与景的关系:
见景生情。
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1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环珮空归月夜魂;
别有幽愁暗恨生;
空闻虎旅传宵柝;
鸡豚狗彘之畜;
故不积跬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6.B、D(B“只有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之情”不符合原文意思。
D“近乡情更怯”并不是因为“没有取得成就”。
17.
(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母亲去世,家便变得飘渺”,意思对即可。
(2)故乡是我的生命的根,陶冶过我的乡音、乡情。
18.
(1)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2)对往事的黯淡回忆。
(3)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以上三点,意思对即可。
19.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
(2)回忆自己的生命行程的价值取向,审察自己人生道路上言行举止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
(如写“回忆自己的漫漫长途----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可酌情给分。
20.略6分
21.略5分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