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简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2165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65.28KB
世界近代史简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近代史简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简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为取得政权是资产阶级革命终结的标志。
在这之后,对资产阶级来说,其任务已不是夺取政权,而是维护和巩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就不应列入革命时期的范围了。
(3)1660年说:
英国资产阶级在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丧失了领导权,政权形式出现了变化,复辟势力重新上台,革命也就结束了。
(4)1658年及1688年说:
一部分学者认为,从狭义上来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
从广义上来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应终结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
其理论依据是列宁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一词所作的狭义和广义上的解释。
列宁认为:
“一般说来,这个词可以有两种理解。
如果把它用在广义上,那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的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
如果把这个词用在狭义上,那就是单个的革命,指几次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次革命,或者说几个‘浪潮,中的一个‘浪潮’,它冲击旧制度,但不能把它冲垮,不能消除产生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第二节美国
一、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
1、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种植园奴隶主的形成
2、美利坚民族的基本形成及建立独立民族国家意识的萌生
3、残酷的殖民统治,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尖锐化。
二、英国对殖民地残酷统治的表现:
(1)17世纪中后期起,竭力将殖民地的全部对外贸易都控制在英国手中。
(2)17世纪末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直接限制殖民地工业生产的措施。
(3)实行“山禁”政策,禁止殖民地人民越过阿帕拉契亚山脉向西垦殖。
(4)实行苛刻的税收政策。
(5)1774年.英国颁布“五项不可容忍的法令”,使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的矛盾无法继续调和。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
1776年7月4日,宣言草案被通过,这就是著名的《独立宣言》。
后来,7月4日就被确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根据7月19日的决议,《独立宣言》的全称定为《北美十三国联合一致的共同宣言》。
1、《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
(1)表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
(2)列举了英国政府在殖民地犯下的二十七条罪状,以事实说明英国政府侵犯了“天赋人权”,申述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3)宣布了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2、《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1)它肯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因此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它反映了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北美人民斗志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3)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成为后来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发表的《人权宣言》的蓝本;
对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也给予了深刻影响。
(4)《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四、北美独立战争最终取胜的原因:
(1)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因而能成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2)欧洲各国人民对北美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也是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3)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独立战争的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4)北美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欧洲列强与英国之间的矛盾,争取到法、荷、西等国对英作战,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五、谢斯起义
1、起义爆发的原因:
(1)邦联及各州在战后没有以有利于贫苦农民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使广大的贫苦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战后经济上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给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地损害。
(3)战后各州政府运用司法手段迫害欠债的下层人民,使下层人民与各级政府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2、经过
1786年9月至1887年2月。
3、意义
是美国建国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统治集团,对美国进入联邦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六、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1、《宪法》制定的背景
(1)资产阶级的各经济利益集团认为邦联政府不具备统一、强大的财经、军事、外交大权,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故迫切要求制定新的宪法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公债持有者集团;
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内外贸易;
南部的种植园主及西部的土地投机商对付印第安人。
(2)许多政治领袖认为,只有强化中央权力,才能对付英国的报复和西班牙的敌视,维持国家在北美大陆上的长期生存。
(3)保守派为了抑制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防止各州的民主力量占优势,强烈要求制定新的宪法、强化中央权力以压制国内的民主力量。
(4)1786年谢斯领导的农民起义,使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大州和小州的统治者都认识到只有强化中央权力,才能有效地镇压人民运动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2、《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定期选举国家元首和国家立法机关代表,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2)建立联邦制国家,建设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但各州仍保留一定的自治权利,使中央与地方互相制约。
(3)按照立法、行政、司法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设立中央政府。
(4)确立了文官政府控制军队及民选政府等原则。
3、对《联邦宪法》的评价
(1)《宪法》所确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宪法》使美国正式确立了联邦制度,极大地巩固了美国的团结和统一。
(3)这部《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为后来各国制定宪法提供了一个重要蓝本。
(4)《宪法》正文未规定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从而降低了其民主色彩。
七、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1、性质:
不仅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原因:
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间的矛盾激化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集团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领导者;
战争的结果是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历史意义:
(1)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除了某些封建残余,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推动了欧州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它为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在它的影响下,拉丁美洲人民自1890年起纷纷起来反抗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
#美国的独立极大地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使欧洲在美洲建立的殖民体系第一次收到致命打击,从而为19世纪初出现的美洲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山东师大王玮)
第三节法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
(2)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间构成了尖锐深刻的矛盾。
(3)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制度提供了思想理论工具,为发生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4)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三级会议的召开。
2、意义:
(1)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扫除了众多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他障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彻底地革命实践和丰富的革命原则,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进行以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如普鲁士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
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
1、《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1)否定了等级差别与封建特权,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
(2)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3)宣布了征收赋税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2、《人权宣言》的历史意义:
(1)《人权宣言》宣布的诸项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对打击法国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2)同时对于封建制度尚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三、君主立宪派除旧布新的措施
1、制宪议会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通过立法文件“八月法令”,废除大部分封建义务和封建特权,对法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2、颁布《人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打击封建特权。
3、实行国家权力的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君主立宪制度。
4、反对天主教势力。
没收全部教会财产,对天主教教士进行大力改造,使教会世俗化,规定主教由公民选举产生,不再由罗马教皇任命。
5、废除贵族头衔和没收逃亡者的财产
6、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7、压制人民群众运动。
在革命初期,制宪议会为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建立稳定的局势,于1789年10月21日颁布了戒严法令,1791年6月14日又颁布了禁止同行业工人结社的勒夏普利埃法令
四、《1791年宪法》的颁布—君主立宪派革命目标的实现
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1791年8月进行了宪法的定稿讨论,9月3日正式通过。
停职中的路易十六只得依从立宪派,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
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
1、《1791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体现了国家权力的三权分立原则。
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
(2)宪法限制了国王的行政权,规定国王只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并且只有依据法律才得要求服从。
(3)宪法为公民规定了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4)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
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宪法生效后,很快就开始了立法议会的选举。
10月1日,新选出的立法议会开幕。
五、君主立宪派垮台的原因:
1、大资产阶级阻止革命的继续发展,在政治、经济上压制人民群众的要求,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2、顽固地维护君主制度,使大资产阶级的威信扫地。
3、君主立宪派的将军们未能有效地抵抗外国干涉军,从而使革命面临绝境。
六、吉伦特派的统治
8月10日起义胜利的当天,立法议会在决定国王停职后,任命了临时行政会议行使行政权。
行政会议由6名部长组成,除丹东外,其他五名部长均属吉伦特派。
这表明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
1、吉伦特派对革命的推进
(1)部分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较彻底地废除封建义务。
(2)召集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
(3)宣布成立共和国。
1792年9月22日—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吉伦特派阻止革命发展的表现:
(1)压制雅各宾派
(2)镇压限价运动和忿激派(另称“疯人派”)
(3)未能有效地镇压王党叛乱和对付第一次反法同盟,使革命又面临绝境。
1793年3月,西部旺代郡王党大叛乱;
同时出现了以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同盟。
3、吉伦特派的统治被推翻
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的巴黎人民起义。
七、雅各宾派专政
1、雅各宾派专政初期的政策
(1)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制定、颁布《1793年宪法》
(3)打击经济领域里的投机活动。
(4)改组救国委员会,加强专政机构
(5)发布了全民皆兵的法令,平定内乱外患。
2、恐怖统治的建立
(1)政治方面的恐怖政策:
A、建立革命政府,建立了以救国委员会为中心的、适应恐怖统治需要的集权政治体制。
B、颁布了《嫌疑犯法令》,划定了嫌疑犯的范围,规定一切嫌疑犯均要逮捕。
嫌疑犯名单由各地革命委员会提出。
镇压反革命。
(2)经济方面的恐怖政策
A、颁布《全面限价法令》。
它规定对40种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B、推行无偿征发军饷和军用品制度。
C、建立革命军,保证限价法令的实施以及征发、分配、运输粮食等事项。
3、雅各宾派专政的失败
(1)雅各宾派专政失败的原因:
A、1794年以来,内乱外患局面的基本平息,使资产阶级不愿再接受限制其自身利益的恐怖政策。
B、1794年春天,继续无偿征发农产品,限制城市平民的政治活动,限制工人的最高工资,使雅各宾派领导集团失去了农民和城市劳动人民的支持。
C、以罗伯思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领导集团以恐怖手段对付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内部派制,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社会基础和力量。
D、1794年夏,原宽容派和阿贝尔派的残余力量与平原派结成了反罗伯思庇尔联盟,在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中占据了优势,有利于合法地推翻罗伯思庇尔派。
(2)雅各宾专政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它的功绩是主要的。
它较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决了物价问题,严厉打击了封建复辟势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迅速的平息了内乱外患。
从而使资产阶级革命度过了危机,把法国大革命推进到最高阶段,取得了空前多的革命成果。
第二,为取得空前多的革命成果,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雅各宾专政期间出现了违反法制、草菅人命,违反人权原则,破坏信仰自由等现象。
八、“热月政变”的评价
1、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专政的非常措施,是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一个转折点。
2、热月党主张结束革命的“平民方式”,建立一个安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这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的历史潮流。
3、热月党虽废除了雅各宾派许多法令,但从未触动土地法.热月党人实行秋千政策,但它没有联合王党,而是联合雅各宾派镇压王党,热月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结束了雅各宾时期的停止状态。
九、评价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的杰出领袖说
1、罗伯斯比尔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是卢梭的忠实信徒和热烈崇拜者,有着比他同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家更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更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果断的革命行动。
2、他又是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者,他坚持的处事原则是一切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他的行动随历史潮流前进,他的观点随形势而变化,决不拘束于教条,他还善于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于群众运动的发展要求。
3、罗伯斯庇尔是有节制的恐怖主义者,不是嗜血成性的暴君,他曾使73名吉伦特派议员免遭处刑,保全了8000-10000名请愿签名者,还召回各地大搞恐怖活动的国民公会议员,但他把恐怖变成保护自己的手段。
4、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根源,造成罗伯斯比尔混淆了古代民主制和近代民主制,这是他悲剧的根源。
十、比较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法国革命
相同点:
⑴同属于早期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⑵都是资产阶级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然后发展为暴力革命。
⑶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都分化为不同的派别,如英国有长老派,独立派,法国有斐扬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
⑷革命都沿上升路线发展,从“温和”走向“激进”,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出发点。
⑸广大人民群众对两次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不同点:
⑴革命打出的旗帜不同。
英国革命前期使用宗教旗帜;
法国革命一开始即举起了理性大旗。
⑵同盟军不同。
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
法国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结盟。
⑶解放土地的方式不同。
英国没有满足自耕农的土地要求,发展的是大土地所有制;
法国革命解决了自耕农的土地要求,发展的是小土地所有制。
⑷革命的尖锐、激烈程度不同。
法国革命因同时面临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与反扑,斗争显得特别尖锐、激烈。
十一、“热月党”、督政府的统治
1、对内政策
(1)取消恐怖统治。
调整国家机构,主要的权力机关已转入宽容派手中。
释放嫌疑犯,追究过去的“恐怖主义者”,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封闭了雅各宾俱乐部,此举标志着政治恐怖的结束。
与此同时,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宣布可以在指定的市场以外进行粮食、饲料贸易,实际上是开放了市场,通过废除全面限价的法令。
至此,经济恐怖完全终止,经济自由原则得到恢复。
(2)压制王党势力,镇压王党叛乱。
基贝隆战役是热月党打击王党复辟活动,维护革命成果的重要战役。
镇压葡月暴动是继基贝隆战役之后,热月党在粉碎王党阴谋、保卫革命成果方面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3)镇压下层群众的反抗压制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镇压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
镇压代表城乡平民利益的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4)制定、颁布《1795年宪法》。
热月党保障自己统治地位
2、对外战争
一方面,为保卫革命成果继续与反法同盟国家作战;
另一方面,也出兵海外为大资产阶级夺取海外市场。
十二、拿破仑(1769-1821)军事独裁政权建立的背景:
1、1799年起,为镇压人民运动、粉碎王党叛乱和抵制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1798年4月,出现了英国为首的第2次反法联盟。
2、在1793年以来的一些列军事活动中,拿破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赏识。
3、拿破仑也早有夺取法国政权的野心。
十三、拿破仑政权的对内政策:
1、强化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在中央,成立了以拿破仑本人为首的国务会议,在地方,取消了大革命时期实行的地方自治制度,加强军队和警察机构,改组法院,成立司法部,与教皇达成协议,承认天主教为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使教会变成了资产阶级专政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些措施,拿破仑就使官吏、军队、警察和宗教都变成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从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军事官僚国家机器。
2、镇压王党叛乱活动。
拿破仑对那些叛乱的王党分子实行强力镇压,并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愿意放下武器的投诚者实行大赦,以孤立和打击一小撮顽固的叛乱分子,所以很快平定了国内的王党叛乱。
3、在经济上,奖励发展工商业,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制定和颁布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5、限制人民群众行使在革命中获得的自有民主权利。
6、恢复旧时代的宫廷体制,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大量任用旧贵族和王朝时代的官僚,这种向封建传统的靠拢也严重地伤害了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具有的近代公民意识。
十四、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对外冲突的类型
(1)打败第2-5次反法联盟
1800-1809年;
与第三次反法联盟作战中,1805年12月10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
(2)推行“大陆封锁”政策,打击英国
(3)征服葡萄牙、西班牙
掠夺弱小国家的土地、财富以及为了完善大陆封锁体系。
1807年占领葡萄牙、1808年侵占西班牙。
(4)1812年远征俄国。
拿破仑不满意俄国对抗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也为了攫取欧洲霸权。
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大军60余万人入侵俄国。
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
8月17日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
9月7日进行博罗季诺会战,俄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撤离战场,法军也付出很大代价,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
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
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
拿破仑一世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
(5)与第六次反法联军的作战
1813年2月,俄普结盟。
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
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
10月16-19日进行莱比锡会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一世率残部逃出战场。
接着,俄、奥、普、英、瑞典等国军队乘胜进军,分路进逼法国边境。
1814年1月,联国20余万人深入法国内,法军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进。
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
4月1日,法国成立临时政府。
6日,拿破仑一世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2、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1)全部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拿破仑对外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掠夺欧洲土地和财富,抢占殖民地,为资产阶级夺取在欧洲和海外的霸权,奴役别国人民。
对德意志、意大利的战争,虽客观上具有进步性,但侵略、掠夺和奴役为主流。
(2)具有两重性质:
即有革命、进步的一面,又有侵略、扩张的一面。
陈崇武(《论拿破仑的资产阶级两面性》把拿破仑战争分为三种类型:
A、拿破仑与俄、奥、普、意等大陆“反法同盟”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保卫革命,反对武装干涉,但也带有扩张和侵略的性质。
因此,我们在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揭露其侵略、扩张的一面。
譬如: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这是同“反法同盟”国进行的战争。
可是,在战争过程中所暴露的掠夺行径是令人发指的!
B、拿破仑与英国的战争是另一种类型的战争。
这种战争当然也有革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为了争夺霸权,尤其是拿破仑称帝之后,这种争霸性质更加显而易见。
C、拿破仑战争的第三种类型,就是对“反法同盟"
之外的一些国家的战争。
这些战争无疑是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扩张一面的集中表现。
如侵略埃及、叙利亚、葡萄牙、西班牙,镇压海地革命等。
3、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1)粉碎了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进攻,延缓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地复辟,为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2)拿破仑战争在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原则,扶植了众多的资产阶级政权;
欧洲的许多占领地区和非占领地区,受拿破仑战争的推动,也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所有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连年的战争引起了本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使拿破仑政权在国内的社会基础日益缩小,帝国统治发生了深刻危机。
(4)对占领地区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导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