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三维夹芯织物及其夹层结构1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1607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32.36KB
gbt三维夹芯织物及其夹层结构1Word文档格式.docx
《gbt三维夹芯织物及其夹层结构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三维夹芯织物及其夹层结构1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标准规定了三维夹芯织物(简称织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玻璃纤维为主,以及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为原材料的三维夹芯织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标准。
GB/T3923.1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GB/T7689.2增强材料机织物试验方法第2部分:
经、纬密度的测定
GB/T9914.3增强制品试验方法第3部分:
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GB/T18369玻璃纤维无捻粗纱
GB/T18370-2001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三维夹芯织物3Dfabricswithcore
整体编织而成,层与层之间纱线相连,呈中空结构的一种三向织物。
3.2
芯柱pile
连接面层之间的垂直连线,在经向呈“8”字形,在纬向呈“1”形
3.3
织物厚度fabricthickness
将三维夹芯织物两面层分别粘结于两标准平行板间,施加规定拉力下两标准平行板间
的垂直距离。
3.4
经纱密度warpdensity
三维夹芯织物一个面层上纬向单位长度的经纱根数。
3.5
纬纱密度Weftdensity
三维夹芯织物一个面层内经向单位长度内的纬纱根数
3.6
拉伸强度tesilestrength
在规定条件下进行织物拉伸试验,试样被拉断记录的单位宽度的最大破坏力。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按织物原材料纤维分三大类;
G——玻璃纤维三维夹芯织物;
C——碳纤维三维夹芯织物;
B——玄武岩纤维三维夹芯织物;
4.2规格
织物按芯柱高度分为以下规格
2、3、5、8、10、12、15、18、20、22、25、28、30、35、40、45、50毫米(mm)。
4.3标记
织物按牌号、材料、厚度、幅宽及本标准号进行标记:
——×
—
本标准号
幅宽
芯柱高度
纤维材料
牌号(商标)
示例1:
牌号(商标)BL3D、玻璃纤维G、芯柱高度10,幅宽3000,按本标准生产的三维夹芯织物应标记为:
BL3D—G—10×
3000—GB/T×
1—×
示例2:
牌号(商标)BL3D,碳纤维C、芯柱高度8,幅度1000,按本标准生产的三维夹芯织物应标记为:
BL3D—C—8×
1000-GB/T×
5要求
5.1纤维材料
根据产品使用要求,选用无碱玻璃纤维、中碱玻璃纤维、碳纤维以及玄武岩纤维等。
玻璃纤维应符合GB/T18369的规定。
5.2织物
5.2.1外观质量
三维夹芯织物外观要求应符合GB/T18370的规定。
5.2.2纱线密度
三维夹芯织物经、纬纱密度由所用纤维纱线参数以及织物厚度等决定,不超过公称值的±
10%。
5.2.3面密度
三维夹芯织物的面密度不超过公称值的±
8.0%,其变异系数应不大于6.0%。
5.2.4
玻璃纤维三维夹芯织物的幅宽为(1200~3000)
2.0(毫米,mm)。
碳纤维三维夹芯织物的幅宽为(500~1200)
5.2.5厚度
织物厚度偏差为
0.2mm。
5.2.6拉伸强度
织物经向拉伸强度应不小于30N/mm;
织物纬向拉伸强度应不小于40N/mm;
注:
特殊规格要求的产品可按用户要求生产。
6试验方法
6.1外观
在正常光照下,用日测。
6.2线密度
按GB/T7689·
2的有关规定进行测试。
6.3面密度
按GB/T9914·
3的有关规定,每个样本测定5次,以所有样本测定值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作为测定结果。
6.4幅宽
用钢卷尺测定,精度为1毫米。
6.5厚度
按附录A的方法进行测试。
6.6拉伸强度
原理、取样、仪器、步骤及结果的计算按GB/T3923·
1规定。
其中试样制备参考如下方法:
剪取试样的长度方向应平行于织物的经向或纬向,其宽度应根据留有毛边的宽度而定。
根据试样尺寸规定,固定中间间距长度,将间距外两端部上下面层用树脂浸渍,平放织物试样,在一定压力作用下使上下两面层牢固贴合在一起,并且保证间距内面层无皱褶,无错位。
树脂固化后,为了防止试样在试验机夹持处破坏,将样品固化区以及与固化区尺寸相同的加强片打磨,用胶粘剂粘接起来,制成试样。
拆去条样宽度方向两侧数量大致相等的纱线,直至其试样的宽度符合规定尺寸。
7检验规则
7.1织物应由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后方可提交验收。
7.2组批
以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稳定连续生产一定数量的单位产品为一个检查批。
7.3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试验
7.4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的项目为:
外观、幅度、经纬纱密度、面密度、厚度。
样本应从检查批中随机抽
取,按表1规定抽取检验样本。
表1抽样方案
批量范围
抽样数和判定数
样本大小
合格判定数
不合格判定数
3~25
3
1
26~280
13
2
281~500
20
501~1200
32
4
1201~3200
50
5
6
3201~10000
80
7
8
7.5型式检验
7.5.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c)停产时间超过三个月恢复生产时;
d)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供需双方有要求时;
g)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5.2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中全部要求项目,从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3片进行,所检项目均应合格。
7.5.3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如有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允许在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对合格项目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次型式检验为不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标志
8.1.1产品标志应包括
a)生产厂单位名称、厂址、电话;
b)产品名称、产品标志;
c)生产日期或批号;
d)产品规格;
e)长度或净重;
f)产品标准代号;
g)产品合格证书
h)“保持干燥”等字样或标志。
8.2包装
8.2.1整齐地卷在硬质纸管上。
每卷布用结实、柔软的包装材料妥善包装。
8.2.2产品包装应有检验合格证。
8.2.3包装上必须标明;
a)生产厂名称和厂址;
b)产品名称和代号;
c)卷数、长度或净重;
d)产品标准代号;
e)检验日期;
f)检验员代号;
g)“保持干燥”、“堆码层数极限”二种图示。
8.3运输
织物的运输用一般交通运输工具,须防止运输过程中的雨雪淋溅,保持环境干燥,运输装卸过程中禁止抛扔。
8.4贮存
织物必须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室内贮存。
堆码层不得超过包装上标明的堆码层数极限。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织物厚度测试方法
A.1测量原理
测量置放样品的水平基板和对样品施加规定拉力的测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三维夹芯织物厚度测量值。
A.2仪器
厚度仪或可实现相同测试原理的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
应包括(或具备)以下部件:
a)测量板:
圆形面积(10000
100)
或方形(100
1)
(100
;
b)水平基板:
表面应光滑平整,尺寸至少125
125
c)厚度计:
可指示测量板和水平基板工作面之间的距离,能显示0.1
。
1—水平基板2—垂直刻度尺3—加载装置4—测量板
图1厚度测试装置示意图
A.3采样及试样准备
试验时测定部位应在距织物边150
以上区域内按阶梯形均匀排布,各测定点都不在相同的经向或纬向位置上,试样尺寸不小于测量板尺寸。
A.4测定程序
a)清洁测量板和水平基板;
b)调整仪器指示零位;
c)将热熔胶涂于织物上下面层,加热使其熔融均匀分布,降温并使织物面层与水平基板和测量板良好粘结,并且保证热熔胶不浸入芯柱内部。
d)对测量板施加垂直载荷,将织物沿厚度方向拉开,同时调整测量板水平位置,保证芯柱垂直度。
e)依据织物芯柱纤维纱线参数,确定加载装置载荷大小,测量该载荷条件下水平基板和测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织物厚度。
A.5结果表示
计算所测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修约至0.1mm。
3Dfabricswithcoreandsandwichconstruction
Part13Dfabricswithcor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t 三维 织物 及其 夹层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