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1517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97KB
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
①由: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
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
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③影响: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
(1)中央官制: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郡县制: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影响: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⑴汉初郡国并行制:
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⑵唐朝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⑶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的行省制:
①实施原因:
元朝地域辽阔;
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②内容:
除河北、西、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君主专制的演进:
⑴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劝。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
⑷元朝设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权势较大。
3.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
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
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3)科举制:
①建立:
隋朝时,隋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发展: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③作用: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总:
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官队伍。
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新标第一网
(1)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
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
②标志: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A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B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的出现:
①背景: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
②过程:
A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
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没有决策权)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的票拟权。
(没有决策权)
③特点:
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
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评价:
A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
B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中西方内阁之区别:
①性质:
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
②官吏任免:
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
对议会负责。
③实质:
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
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演变过程: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
演变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
(见前)
(2)、中央集权制度: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
人治大于法治。
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
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⑴历史作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⑵社会影响:
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化的发展。
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
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
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
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化。
(主要指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
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制始终发展不起。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均可参加。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奴制。
意义: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②内容:
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b设立设立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③意义:
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
3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公元前世纪
主要内容:
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
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
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⑥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轮流执政等)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外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实质:
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二、罗马法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
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罗马法的起与发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1)起阶段:
从习惯法到成法
①习惯法:
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世纪中期。
局限:
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②成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
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公元前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
标志着罗马成法的诞生。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发展阶段: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
从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公民法:
概念: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所有法律的总称。
适用范围:
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及不足: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不够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万民法:
背景:
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国之后,原有的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范围:
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地位:
成为罗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特点: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3世纪末至4世纪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完善阶段:
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⑴保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⑵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意义:
⑴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⑵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头。
(如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诉讼制度、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⑶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3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人心尽失。
因此议会中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人联合起。
1688年,他们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这次不留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完成。
它最重要的成果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
1689年颁布②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阁的组成:
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③内阁的职能: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④首相的职能:
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
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
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见上
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
②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评价: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这部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⑴美国的联邦制:
即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会选出,每州两名;
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州人口数成正比;
法律需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才生效。
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征兵等。
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
总统任命的官员,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及内阁不向国会负责。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
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他可对国会通过法律实行否决权。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联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⑵共和政体的确立:
1787年宪法使美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
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新政权选举出新的国民议会,共和派与保皇派在国民议会中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⑵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标志:
187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内容: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
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②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众议员任期4年,参议员间接选出,任期9年。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德国的统一:
①统一的根: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统一的方式:
普鲁士领导,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③统一的时间:
1871年
⑵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①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事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②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a皇帝是国家元首,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等权力b宰相是内阁首脑,他主持政府工作,内阁大臣只是宰相的助手,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议会为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①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统一后的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①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根本原因)②鸦片战争前,清朝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
1840年至1842年。
结果:
中国战败订《南京条约》:
①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6年—1860年):
⑴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拒
⑵结果:
签订《天津条约》(188)和《北京条约》(1860)
《天津条约》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内容: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⑶影响:
①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定都天京:
183年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18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中心内容:
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②目的: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③核心思想:
绝对平均主义。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其无法实现的根)。
3.《资政新篇》:
①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复习 提纲 14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