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料行业龙头异军突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0887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KB
生物肥料行业龙头异军突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肥料行业龙头异军突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肥料行业龙头异军突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2.5亿元的二期30万吨固体生物有机复合肥项目正在建设中,将于2014年6月建成投产;
三期30万吨液体生物有机复合肥项目工程,计划在2015年开建;
一个新型生物肥料龙头的雏形已经形成。
“中国仅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公司董事长陈冬至独具慧眼,看好生物肥料的广阔前景。
陈冬至介绍说,经过昌鑫公司多年多地的试验表明,与常规的使用化肥相比,使用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后,粮食类作物每亩每季能节约肥料投入50元左右,增产约15%;
蔬菜瓜果类作物每亩每季能节约肥料投入150元左右,增产达30%以上;
且生产的农产品经检测,都达到甚至超过绿色食品标准。
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因其特有的生物活性,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活力,具有缓解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克服连作障碍等功效。
历尽艰辛实现成功转型
在做生物肥料前,公司董事长陈冬至的集团公司拥有三个混凝土搅拌公司、一个房地产公司、一个物流公司、一个贸易公司和一个百货商场。
“其实不做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这个项目,我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
但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深知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陈冬至说。
2004年,陈冬至琢磨着要实现一次企业转型。
经过多方考察与反复比较,觉得生物肥料比较合适。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生物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经朋友介绍,陈冬至认识了掌握尖端生物肥料技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陈文新教授及高淑英、靳庆生、郭好礼、梁绍芬等微生物专家。
“当时他们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全国一些地区做了试验,我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看了施用这种生物肥料的庄稼,发现长势非常好,决定寻求和他们合作。
”陈冬至回忆说。
但让陈冬至没想到的是,除他以外的所有公司高管都不同意转型做这种生物肥料。
他们认为,在阳泉这种只要挖煤就能赚大钱的地方,当然该做开煤矿的生意。
陈冬至说:
“以我当时的条件,做煤矿生意肯定没问题,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而且那几年开煤矿是非常赚钱的。
身边所有人都认为陈冬至不当煤老板是犯傻,他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陈冬至还是坚持要做生物有机复合肥项目,果断把当时效益可观的房地产公司卖掉,于2006年1月建成了年产2000吨的中试厂,并把所有的肥料产品送给试验点的农民无偿使用。
为稳妥起见,公司还组织农技人员先后在全国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在小麦、水稻、玉米以及蔬菜瓜果等多种农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累计试验面积达6000多亩,投入上亿元在不同农作物种类上验证这种新型肥料的效果。
2008年,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没有预想到的困难却接踵而至。
“先是项目选址难以落实,因为当地的主管部门不看好新兴的生物肥料项目。
好不容易在比较偏僻的郊区获批土地建好了厂房,可订购的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核心设备如低温烘干机、大颗粒破碎机、细菌罐等却都不能用。
因为过去只是小规模试验,所用设备和大规模生产的设备有差别。
后又经过半年多与设备厂家共同研究合作,终于安装好了耗资1.3亿元的生产线。
结果一调试,发现其中价值8000多万元的设备基本用不成,又让工人们把刚安装好的设备拆除……”想起那段经历,陈冬至感慨万千。
2011年8月,历尽周折的昌鑫公司年产40万吨的固体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终于正式投产。
“我还记得,第一车肥料出厂时走的是厂区正门,公司所有高管列队相送,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
”回忆创业时的艰辛,陈冬至说。
产品效果深受农户好评
历经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生物有机复合肥能否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作为终端用户的农民朋友来评判。
有20多年草莓种植历史的安徽省长丰县,是全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之一。
但由于长期重茬连作,大棚草莓苗期的青枯病、枯黄萎病,盖棚膜后的白粉病、灰霉病等接连发生,成为当地草莓种植户的一块心病。
去年8月,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正式进入安徽市场,经过市场调研,选中长丰县的草莓生产基地作为第一站,想请当地草莓种植大户、时任水湖镇李杨村党支部书记郭同丰作为试验用户。
“我看过昌鑫公司的资料后,一开始并不认同他们的产品。
因为我没用过,说是高新技术产品,谁知道效果究竟咋样啊!
”郭同丰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当时,郭同丰有两个大棚的草莓,由于连续种植导致枯黄萎病发生较严重,本打算放弃种植草莓,改种其他作物。
他就随口对昌鑫公司农化总监席连禧说:
“村里像我这样的情况不少,如果你们能解决草莓重茬种植的病害问题,我们就服了!
通过认真的实地调研,席连禧为老郭提出了施肥建议:
这两个大棚分别以昌鑫公司的2袋“根能力”和1袋“主粒君”做底肥,定植时用“微乐士”50倍液蘸根,用200倍液喷雾。
郭同丰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在比别家的大棚延迟十天之后,根据这套施肥方案完成了草莓苗的定植。
没想到,两周后,被大伙儿“判了死刑”的两棚草莓,居然比别人家的长得还旺,根系明显增多,收获时也比其他大棚增产三成。
这下把老郭高兴坏了,村里的草莓种植户纷纷到老郭的大棚学习技术。
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的名号从此在当地一炮打响!
与老郭被昌鑫公司选中做试验示范户的经历不同,新疆伊犁市察县新天地泽农景观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学云选用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纯属偶然。
王学云在当地承包了10000亩土地种苗木,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不适宜苗木生长,每年种苗木都有空档期;
去年的苗木空档期,王学云种了7000亩地的玉米。
以前她从没种过玉米,有位朋友介绍了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她就买了,没想到效果非常好。
“就拿我其中一块480亩的连片地来说,我后来问过以前在这块地上种玉米的农户,亩产量一般在550公斤左右。
没想到其他管理措施没变,就用了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玉米长得茎壮叶绿,穗大、籽粒饱满,亩均产量居然增加到720斤。
”王学云在电话中喜出望外地对记者说。
“还有个巧事。
有一袋昌鑫的‘根能力’肥袋子破了,撒了一些出来,刚好我姐姐种花要点肥料,我就给她拿了一些。
”王学云说,“结果,她种的三角梅、紫罗兰、一品红等长得好极了,销售十分火爆。
“最近,伊犁酒厂都听说了我的庄稼长得好,要和我签订单大面积种高粱。
”王学云说,“经过亲身实践,我体会到了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的效果,所以现在我不但是铁杆用户,也成了他们在伊犁地区的总代理,帮助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
在很多省份,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都是这样通过农民亲身经历、口口相传获得了认可。
这也得益于昌鑫公司独特的“一村一点”销售模式。
所谓“一村一点”,即在农业发达的地区选择重点村,在每个重点村确定一位农资经营者作为公司驻村代表,经过培训后负责产品在该村的销售推广和技术服务。
“在开始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不了解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所以要手把手地教他们用哪种产品,用多少量,否则用少了或者用多了、没用在正确的时间节点,好产品也发挥不了积极作用。
该模式能把厂家和农户直接对接,增加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减少中间环节和费用,降低了农户的购买成本。
陈冬至表示,随着“一村一点”模式的成功,下一步将在土地流转好且大田、经济作物集中连片的地区选点,以选点为中心,以大客户带动辐射半径20~30公里范围的种植户。
借鉴苏宁电器连锁店的模式,统一标识建立昌鑫生物农资直营店,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打造200~300家直营店,到2020年在全国建立1000家直营店。
在昌鑫公司采访时,遇到了不少从新疆、河北等地慕名而来的客户,公司总经理高玉锁说,这样的客户几乎每天都有。
如今,新疆的蔬菜、山东苍山的大蒜、河南安阳的小麦、山西运城的苹果、河北赵县的麻山药、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土豆……都用上了昌鑫生物有机复合肥。
先进理念打造优秀团队
记者赶到位于阳泉市龙川工业园的昌鑫公司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
在公司食堂吃午饭时,记者发现,这里的盘子、碗和碟子边缘上都印有昌鑫公司的标志,尽管只是一个小的细节,却反映出一家公司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理念,优秀的理念塑造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成就优秀的企业。
行走在昌鑫公司厂区,厂房外墙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干部师表化、企业学校化、家庭企业化、管理军事化”,这是昌鑫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
前面两条容易理解,后面两条独具特色。
陈冬至这样解释“家庭企业化”:
“我们要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每个员工家庭,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和支持。
当然,相对应的,公司也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把各个方面都做到位,让员工家属感到公司的温暖。
至于“管理军事化”,陈冬至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一定要按照严格的制度组织生产,要保证员工在此过程中步调一致,军事化的管理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比如我们的所有员工每天都要定时出操、喊口号、饭前要唱歌,宿舍要保持干净整洁,被子要叠成‘豆腐块’等,就是帮助大家树立‘心往一起聚、劲儿往一处使’的信念,在工作岗位上每天都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不断学习非常重要。
”陈冬至说,“我之所以能够从建筑业转型到过去不了解的生物肥料产业,就是得益于经常学习,不学习肯定就要落后。
现在做实业真的很难,一旦决策错误,再大的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从2012年开始,公司每年都要投入300万元,按照公司研究决定的课程从清华大学请相应的专家教授给员工讲课,每个月2天,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形势、国学、营销策略、伦理道德等,从未间断。
在昌鑫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所有员工人人平等是一项重要内容。
昌鑫公司编写了长达50万字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汇编》,涵盖了全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公司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规可依。
建立了覆盖全员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一个优秀的企业团队,才能保障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吸引人才支撑发展后劲
“我认为,在选定发展方向后,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决定因素就是人才。
在生物产业领域,只有掌握最新技术才能获得大发展。
昌鑫公司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其所掌握的复合共生智能菌群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项技术是由以中科院院士陈文新为核心的专家团队攻克的。
谈起与88岁高龄的陈文新院士的机缘,陈冬至说:
“那时候,有不少企业想和陈院士的团队合作,陈院士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和我合作。
但基于对研究了一辈子的成果的格外谨慎,对我提出了两个‘苛刻’条件:
一是生物肥料项目的年产能规模不能低于40万吨;
二是一旦项目失败,所有经济和法律责任都由昌鑫公司承担。
她要用这两点保证我不是为单纯牟利而做这个项目,不能稍有困难就产生退却之心。
我爽快地答应并努力做到了。
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公司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瞄准微生物领域科技前沿进行纵深研发。
在科研设施上,公司兴建科研大楼,并花费1000余万元购置先进的微生物科研设备,积极为科研人员创优科研环境、创造研发平台。
同时配套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员工努力发明创造,目前已获得“生物有机肥造粒烘干机”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种微生物制备复合生物菌肥的方法”等十几项发明专利技术已进入实审阶段。
放弃清华规划院工作机会,现任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80后杨丽丽告诉记者:
“在昌鑫公司,我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在大城市,进入一家大公司可能很多年都在从事相同的工作,而在昌鑫,需要你懂得技术,懂得管理,懂得发挥调动团队的力量,懂得与各部门沟通衔接等。
在这里,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宽广。
“昌鑫公司是一家肯给年轻人机会的公司,现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办公室主任、销售经理等重要岗位都是年轻人担当。
”杨丽丽说,“公司给了我们亲人般的感觉。
好比陈董事长,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为年轻人解决困难,很多时候,他更像是我们的大哥而不是老板。
公司也很重视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后续培养。
比如,会定期派人到高等院校带薪“充电”。
去年,杨丽丽就被派往北京农林科学院学习大型检测设备操作技术。
今年,公司还要派5名研究生去美国学习生物农药技术。
为吸引更多人才到位于三线城市的昌鑫公司工作,陈冬至制定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方略,一系列规章制度随之出台。
比如,生物肥料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到昌鑫工作后,公司给分配住房;
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工资每月4000多元,且有每年多达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额项目奖金。
不光对技术人才,昌鑫公司对普通工人也平等对待。
目前有400多名农民工在该公司工作。
与不少企业留不住人、常闹“用工荒”的状况大不相同,这里的工人都非常稳定。
秘诀在哪里?
一是待遇高,根据每个人的工作量不同,月工资在3000~4000元,五险一金齐全,加班有加班费;
不仅如此,公司还为工人提供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
二是关心工人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并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
“未来昌鑫公司还将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用于研究院扩建及人才引进,最终建成拥有100名科研人员的科研队伍,在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薄膜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发,以实现‘菌临天下、肥沃中华’的公司愿景。
”陈冬至如是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肥料 行业龙头 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