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0883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21KB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Word格式.docx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
”也是此意。
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
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
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
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
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
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
1.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确定的一项是()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2.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
“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
“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答案】1.B2.D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B项,“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改变原文意思,原文“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
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往往不执着于书”有误,原文“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D项“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理解错误。
原文“后来,渐有所悟”“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⑴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⑵“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
”维洛暗想。
⑶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
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
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
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⑷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
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⑸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
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
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
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
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⑹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
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
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
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⑺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
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
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
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⑻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
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
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
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⑼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
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
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
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
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
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
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
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⑽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
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
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⑾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
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
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
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维洛“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5.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6.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
请阐述理由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
【答案】4.B5.安排的作用: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
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
③就主题角度,凸显了小说主旨。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从而表现了维洛对自我现有生活的否定,交代了追求“白痴生活”的缘由,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
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的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6.㈠不是。
理由:
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
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
㈡①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
②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一他不是真正的白痴,二是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视其为异类,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
点睛:
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
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
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理解能力。
分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达、艺术手法的表现等角度去考虑。
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维洛•林德的“白痴的生活”的,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这是小说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可以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很明显,作者是想告诉读者,维洛•林德并不是真的白痴。
那么,从情节的发展角度考虑,是为下文维洛•林德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考虑,作者想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表现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形象,这样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
另外,这样安排,让维洛•林德“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有利于表现他内心矛盾的复杂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这也很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可以说,小说第五自然段写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就题目的第一小问,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
”根据小说内容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是”。
然后我们再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比如小说第五自然段对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小说最后一段对主人公维洛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描写等。
题目第二个问题“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1)主人公维洛的这种“白痴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主人公维洛为什么喜欢或是放纵自己的这种“白痴行为”呢;
(3)这种“白痴行为”对主人公维洛有何好处或帮助。
等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画坛大师陈师曾:
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
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
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
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
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
《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
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
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
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
“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
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
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
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
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
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
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
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
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
“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
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
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
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
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
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
梁启超在悼词中称:
“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
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
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
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
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就是例证。
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
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9.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C8.C
9.“不朽”的表现:
①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
②革新文人画,坚守中国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
③拓荒中国漫画,他的《北京风俗图》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子恺等人的漫画都受其影响。
④在艺术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学术作品,对今人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⑤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C项,结合文本内容“《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分析可知,“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的说法有误,原文为“仿前辈画家笔意”。
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长沙市 铁路 一中 学学 年高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