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0281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54KB
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一定。
君不见,很多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然沿用其原有方法,结果折戟沉沙,中国市场经常演变成西方企业的滑铁卢。
为什么?
因为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中国人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那是让很多外国人甚至外国专家都看不懂的。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给了很多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公司竞争时,实力和资金都不足,但仍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中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深入把握,这是中国本土企业战胜跨国企业的一个法宝。
李东生说:
“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
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
他的意思是,中国人要在借鉴西方的营销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方法和理论。
“洋为中用”、“西学为用,中学为本”,借助我们对自己国情和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找到中国市场自己的潜规则。
要做营销,首先要研究消费者;
在中国要做营销,首先要研究中国消费者;
要研究中国消费者,首先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
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首先要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深层心理。
有了这些,很多营销的潜规则应声而出。
一、从中国人性格和文化角度来看营销
按照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和心智资源理论,我们可以把中国人脑子里面的心智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外层,是最活跃的,就是大脑每天接受大量信息的那一层;
第二层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在改变,这个层面和特定的人群是有关系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烙印;
第三层是超稳定的,是最深层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基因,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沉淀。
这样,我们在做营销时,就知道哪一部分是应该迎合的,哪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哪一部分是可以利用的。
我们下面一层层地来讲。
超稳定层超越了我们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文化积淀,比如中国人文化积淀上的几个万古不变的取向:
家族取向,注重家庭伦理;
关系取向,注重和谐和相互信赖;
权威取向,注重对权威的依赖;
舆论取向或面子取向,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众心理;
漠视精确取向,不擅长于数据,做事喜欢模糊或不精确;
人情取向,讲人情,不守纪律;
等等。
这些超稳定层不是容易改变的,它们在我们营销时,是可以利用的。
对于第二层次,就是时代烙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60到70年代的人都有“文革烙印”和“改革开放之初的烙印”,比如:
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电影《少林寺》,记得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霍元甲》等等,这些时代烙印对我们做营销时,是可以迎合的。
第三个层次,即现在的流行,比如现在流行网络游戏,年轻人要酷,到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肯定流行运动热,等等,这些属于第三个层次,在做营销时,同样可以迎合它们。
那到底怎么做呢?
潜规则1:
“中国式单一品牌”法则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品牌战略上费尽脑筋,在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结构方面,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战略。
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了多品牌和混合品牌的战略,结果往往导致惨败。
笔者认为,适合中国企业的品牌结构只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品牌策略,另一种是主副品牌策略。
且不说20年来中国企业在品牌结构上已经有前车可鉴的经验,比如:
绝大部分中国成功企业都采用的是单一品牌策略,如联想、海尔、娃哈哈、长虹、TCL、美的等等;
就是从中国企业操作品牌的能力上来讲,我们的操作能力很弱,根本就不适合操作多品牌。
另外,我们再从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看,为什么单一品牌最适合中国,主副品牌次适合中国。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习惯了由一人发号施令,“一山不容二虎”等等俗语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只喜欢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品牌,当然也是只认一个,由一个单一品牌统领无数个产品,就象专制制度一样。
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大一统”的概念,国家要求统一,分久必合,这是大趋势,品牌方面当然也可以大一统。
那么,为什么主副品牌也适合中国呢?
因为中国人有家族取向,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家长,然后有很多帮忙的,家庭就是主副结构,父亲为主,母亲为副,放到品牌上,就是一个主品牌,是企业品牌,几个副品牌,比如:
几个产品品牌。
诸如此类等等。
潜规则2:
“中国式品牌塑造”法则
前面讲要利用中国人头脑深处的超稳定结构和文化积淀。
如何利用呢?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广告时,有没有发现一些经常被使用的方法。
例如:
广告里总会出现一些一家三口家庭生活的情节,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有家庭取向,注重家庭生活和家庭伦理。
很多广告里有专家模样的人在讲解和推荐产品,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崇尚权威,专家就是权威,所以用专家来推荐产品,无往而不利。
穿白大褂的医生、教授、教师,甚至某个协会的大红印章,都是权威的代表,都可以用来证明产品的有效。
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孝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不孝敬父母,与动物无异”等等观念,都深入人心。
这也是可以利用来塑造品牌的,比如很多保健品广告里、礼品广告里、节日促销广告里,都有此类说辞,而且很有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国人的“舆论导向”和“从众心理”来塑造品牌,例如:
中国企业一贯采用“新闻炒作”手段,就是利用其“舆论导向”,房地产销售中采用的“已经销售了多少多少套”、“某某明星已经买了”等等说法,都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在品牌塑造方法中,还有一种最为快速见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借势”,借什么势呢?
借时尚的势,借时代烙印的势,比如:
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就可以用来借,市面上的一些“运动型地板”、“运动饮料”、“运动型饼干”等等,都是借用了时代烙印,进行产品开发和品牌的打造。
还可以利用运动来进行品牌内涵的丰富和塑造,比如:
雅客V9利用周迅的跑来塑造其运动时尚的内涵;
可口可乐利用体育明星为自己造势等等。
潜规则3:
“中国式产品创新”法则
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淡薄,他们更易变、更容易被暗示、更喜欢见异思迁、更喜新厌旧。
这些特点,常常是中国企业为什么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的深层原因。
外国企业都习惯了一只单品打天下,所以很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然用一只单品做市场,结果杀戟而归。
可口可乐和百氏可乐在这方面都吃了亏。
他们进入中国后,仍然以碳酸可乐来打饮料天下,这就给中国本土饮料企业提供了机会,所以后来的纯净水、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等新饮料品类层出不穷,对两乐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最后,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变中国战略,提出了“全方位饮料公司”的构想,才稍微扭转了一些市场份额。
所以,在中国市场上,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创新新的品类,建立新品类是塑造品牌最好的手段。
雅客V9创造了维生素糖果,使雅客集团迅速从三流糖果企业挤身一流企业;
乐百氏在纯净水大战中输给了娃哈哈,但它创新出“脉动运动饮料”,从而为自己扳回了一程。
可以这样讲,产品的创新,相关产品多元化,是中国市场的潜规则,所有企业,包括跨国企业,都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够笼络住喜新厌旧的中国消费者。
潜规则4:
“中国式管理”法则
西方人崇尚分权,崇尚精确,所以西方的管理制度讲究规范、明确,层级分明。
哪个职位该干什么,一目了然。
而且企业讲民主,CEO很少专制的。
但在中国不一样。
中国的企业,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强势的领导或创始人,这样的企业多半走不长远。
专制管理、权威管理在中国反而行得通,不专制还不行。
因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里有“权威崇尚、权威取向”。
同时,中国人比较散漫,不守纪律,不喜欢精确,所以,中国企业要完全照搬西方的绝对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很多中国企业采用的都是“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的管理制度,即把西方的管理制度与流程经过中国式的改变之后,保留其中一部分,而加以一部分中国人的东西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在企业内部行得通。
还有,中国企业讲究“人治+法治”的管理方式,很多东西“不明言”,既要照顾制度,又要照顾人情,缺一不可。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决定了要这么做的。
甚至包括西方非常流行的市场调查,按数据做营销等等习惯,在中国都未必行得通,因为中国人不长于精确,喜欢模糊,倾向于差不多,还有强烈的“直觉取向”,所以中国人做决策,很多都是靠老板“拍脑袋”,有几个企业是完全按照数据来做决策的,如果真那样按数据来决策,效果还不一定好。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法则。
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已经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诸君可以去参阅该书。
潜规则5:
“中国式团队”法则
西方人长于团队,其深层意识里有很强烈的团队观念。
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看似在一个国家之内,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团队意识。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面积太大,加之中国人崇尚家庭本位,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个人都会为了家庭争取利益,而不会与家庭无关的那些别的个人构成团体,所以团队意识弱。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讲的即为此理。
那么,如何才能把中国人拢成一个团队呢?
做营销,必须要发挥团队精神嘛。
用利益,把个人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来强制使之成为一个团队,并配以强势的领导,这样,才可能形成团队。
二、从中国地域经济角度来看营销
正如本书开篇所阐述的那样,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交通与通讯信息不便,所以一个企业想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分销,那基本上不太可能。
中国各地的文化不同,每个省、每个市有自己的文化和风俗,各地的口味和消费习惯也不同,所以企业在产品开发时一定要考虑这种差异性。
中国现在的经济态势是处于半市场经济,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品牌消费阶段。
而且中国经济呈阶梯分布,由东往西,越来越落后,所以“一刀切式渠道模式”不合适。
潜规则6:
“中国式渠道驱动”法则
中国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企业要把产品分销到全国各个市场,真的要使自己的产品分销到任何地方,使之无处不在,必须依靠渠道,分销的密度与广度,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
中国企业大多是靠渠道驱动的,有了高度密集的分销渠道,就代表企业有了成功的基础。
而且,企业在做分销时,只能依靠经销商。
经销制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法。
完全自营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流通渠道以前占主流,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占据主流,想仅仅依靠现代终端,就来做中国市场,那是不现实的。
对于流通市场的重视,这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做的。
中国市场的分阶梯经济发展态势,还决定了企业在选择渠道模式时,不能一刀切。
如果完全自营,或者完全经销制,都可能不适应市场。
现在的态势是,一级城市以现代终端为主,企业可以直营;
二三级城市现代终端与流通并存,所以可采取“直营+经销”的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市场,则最适合采取“经销”模式。
潜规则7:
“中国式地区策略”法则
正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域间风俗、文化、习惯、口味、气候的不同,所以在产品开发、渠道建立、推广策略、促销策略等各方面都不能“一刀切”,在企业到了发展期后,必须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产品开发上,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口味进行“针对性开发”。
比如康师傅方便面,在四川有极辣的产品,在华东有不太辣的产品,等等。
促销策略上,也要考虑这种地域间的不同,比如在10月份促销,如果你选择的礼品没有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全部按照广东的气候选择礼品,送饮料甚至送冰淇淋,那么,这个策略到了东北,则肯定达不到促销的效果。
因为东北10月份已经很冷了。
潜规则8:
“中国式多元化”法则
首先是产品的多元化,不能搞单一产品品类,而要搞“全方位产品系列”。
因为中国消费者容易变、见异思迁。
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多元化。
中国市场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市场空白点,每一个市场空白点都是一个机会,每个机会就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品类,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行业。
所以机会导向的企业,就常常多元化,力求抓住每一个机会。
娃哈哈最早是做保健品的,后来转做饮料,做饮料做得很好了,又开始做童装,都是搞的多元化。
海尔在家电方面成绩斐然,但却涉足医药、金融和保险等等行业,也是多元化。
甚至很多的不知名的中国企业,都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定位在:
“房地产、金融、制造业”等等,这成为一个通行现象。
能说他们这样“多元化”有错吗?
不能。
因为中国市场现在还有很多机会,加之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所以多元化对品牌的伤害并不大。
多元化可以搞,只看你怎么去搞而已。
本章小结:
总之,营销是研究人的专业,在中国研究人,就必须研究中国人;
要研究中国人,仅仅研究中国人的现在还不够,还应该研究中国人的过去;
研究中国人的过去,就要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传统。
基于此,我们提出“跳出营销做营销”的观点,以发现市场上的“营销潜规则”。
其实,除了上述潜规则外,中国市场还有很多的其他潜规则,包括销售的腐败问题、经销商的人情沟通问题、机会导向问题、品牌的物质卖点更重要问题、企业需要英雄领袖、需要英雄员工问题,等等,从营销到管理到企业机制,各个层面,都会涉及到潜规则。
既然潜规则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它呢?
因为它就是中国特色的营销啊,它也是跨国企业难以短期内翻越的高山,这就为本土企业追赶跨国企业创造了机会。
我们为什么还不抓住这个机会,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中国式潜规则呢?
以上潜规则正是我们本土企业的优势和竞争秘籍,“可千万不要告诉外资企业哦!
”、“打死我也不说”。
记住了。
开个玩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营销 八大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