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90162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28KB
藤野先生教案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藤野先生教案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教案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2、指名一学生读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个集子的。
(要求课外认真阅读《朝花夕拾》)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介绍散文的一般常识。
包括散文的定义、分类、特点及欣赏注意点。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指导学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四、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
鲜红。
(2)宛如:
好像。
(3)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
)生:
不熟悉。
(7)畸(jī)形:
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
n):
不客气;
无礼貌;
骄傲、蛮横。
(9)匿名(nì
):
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
远得不见踪影;
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
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
)彩:
大声叫好。
(15)决意:
拿定主意,。
(16)发髻(jì
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重点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顺序。
全文共有38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
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六、课堂小结。
(略)
七、课堂延伸。
阅读余杰的《鲁迅的亲情》,回答文后问题。
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
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九旬,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交往来,宛如还是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
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
然而,这一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
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
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妹妹乐坏了,马上就到院子里比着搭起来。
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
很快鲁迅就和两姐妹熟悉起来了。
他们之间无拘无束,鲁迅叫俞芳“野猪”(因为俞芳属猪),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属牛)。
于是,姐妹俩群起而攻之,叫鲁迅“野蛇”。
鲁迅迷惑不解地说:
“蛇也有野的吗?
”两姐妹仔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蛇本来就是“野”的吗!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尽管鲁迅早看透了这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支撑着他。
平时鲁迅的工作特别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
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
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
鲁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科学原理,因为单凭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他当然知道聚焦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呢?
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别的用意。
一赋予所谓的“意义”,就等于是“狗尾续貂”。
“好玩”比所有的“意义”还要有“意义”。
天才们思想的火花,许多都是在玩耍的时候迸发出来的。
还有一次,鲁迅在满碗的水面上放缝纫针,一次又一次,直到针不下沉才肯罢休。
这也是出于“好玩”。
没有这份童心童趣,甚至比愤怒和疾恶如仇还要重要。
我认为,“爱”和“好奇”,永远是“愤怒”“仇恨”的底子。
对于身边的亲人们和雇工们,鲁迅充满了柔情,他并不是一个难于相处的人。
有一次,夜已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刚好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愈加的帮工齐妈发生了口角,鲁迅很高兴。
谈到口角的事,鲁迅说:
“你们听到了没有?
声音可大啦。
”俞芳问:
“你为什么‘喝止’呢?
其实只要你咳嗽一声,他们就不会吵了。
”鲁迅摇摇头说:
“他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然不会再吵,但心头不消,恐怕也要失眠。
与其三个人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
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这就是鲁迅的“本色”。
鲁迅的柔情还扩展到所有可怜的地层民众身上。
每天上下班,鲁迅都要坐人力车。
当时,富豪们尽管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挥金如土,但在给人力车夫车钱的时候却锱铢必较,十分苛刻,常常为一两个铜板,让车夫两眼汪汪。
鲁迅却恰恰相反,每次他给的钱总是最多的,而且下车的时候还和蔼地向车夫道歉。
他经常说,人家是要养家糊口的,一个人平时用钱不可浪费,能节省的地方应该尽量节省,但克扣劳力钱是不应该的。
生活中的鲁迅和文章中的鲁迅的一致性,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
不理解鲁迅的柔情,就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所压垮。
从一个小女孩的回忆里,我丰富了自己关于鲁迅的想像。
1、速读全文,你觉得鲁迅的亲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2、读完全文,可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诗来概括他的性格,请写出。
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对鲁迅的描写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5、读完全文,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请你谈谈对他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
“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
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七、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九、课内延伸。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加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2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中画线句是针对事件而言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第一节中的两个冒号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冒号的作用。
第二个冒号的作用。
3、“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哪些人?
。
4、“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中的“这一声”指的是哪一声?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
。
5、“但在那时那地”具体指的是何时何地?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怎样理解?
6、如果你也像鲁迅一样也在看电影,你的感受是什么?
请你把它写出来。
(不少于30字)
第三课时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
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
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
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三、小结:
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四、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六、课外延伸。
阅读《父亲的茶》,回答文后思考题。
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
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似乎经受不住感情的潮水的激荡。
父亲的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
不幸养成了它豁达的性格。
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事常为别人着眼。
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
而他自己却极其节省,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惟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
我们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买不起好的茶叶,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每斤一块钱左右。
而一斤茶叶父亲至少要喝半年,每次喝茶父亲总是先泡后熬,能把茶叶煮熟,茶虽淡而无味,但是父亲喝起来却很香甜。
我想这哪叫品茶,这叫水染色。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南的茶地就在紫阳。
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
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
他说:
“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
”挺生气的样子。
他只要喝三五元买的大叶茶。
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怕我花钱,因为每次留下茶叶。
父亲自己舍不得喝,只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他的老朋友来了,他才泡上一杯,请人家品尝。
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
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舍不得喝。
多少年过去了,家境好转,父亲有了许多茶叶:
有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湘尖、云南的沱茶和银川的三炮台,甚至还有孙子出国给爷爷带回来的日本茶叶,这些都成了他的展品,用来在邻居面前炫耀儿孙们的孝敬。
我想许多茶他一生恐怕都不知味道,他只喝他的大叶茶。
父亲活了85岁。
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生 教案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