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docx
- 文档编号:2189979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79KB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
【篇一】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有些小学数学课堂仍然缺少生机,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增强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策略研究
中国奥数专家李秋明老师说过:
“数学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体会教材中数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引导他们去重历或者模拟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亲身体验到探索、创新的快乐,并从前人研究问题的背景以及相应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感悟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不仅存在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之中,更体现在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中。
教师要积极探求并完善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展现数学魅力,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无论是数字、运算,还是图形,都在展示着数学学科的魅力。
如数字的排列组合、运算的符号、图形的对称、统计图的直观等,教师如果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感。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是一种需要
每一种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条件和背景,教师应努力模拟生活中趣味性强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成功中获得快乐。
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学生视力调查表,学生已经意识到单靠两张原始调查表解决“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这个问题非常困难。
由于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学生由此认识到用复式统计表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接着,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这些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整理外,还可以用学过的形象、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来描述。
经小组讨论,学生制成两副单式统计图进行比较,但很快发现同时观察两幅图非常不便,从而促使学生改进方案,将数据分析设计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学生在不断产生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有了需求,激发了积极探究的欲望,这正是本节课最靓丽的地方,是最具魅力的环节。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才会充分发挥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展现出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练习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出崂山风景区旅游图,并提出问题:
“老师想请你当导游,你会怎样设计参观路线呢?
”学生非常熟悉崂山景点,所以个个兴致盎然,争先走上台,配以手势,讲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且学生极有满足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有激情的课堂才是魅力课堂,课堂的精彩应该源于学生的精彩。
课堂教学有时候会偏离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挑战”。
比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有学生提出肯定也有“除法分配律”。
于是,笔者将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各举例验证,发现“a÷c+b÷c=(a+b)÷c”,确实存在除法运算律,就在反方即将“认输”时,教师适时引导:
“乘法中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除法呢?
”,反方来了精神,正方也不示弱,各自举例再辩,终于发现“c÷a+c÷b≠c÷(a+b)”。
激烈争论后,笔者明确指出不存在除法分配律,但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并根据学生的提议命名为“除数分配简算律”。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思维提高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凸显了数学探索的魅力。
五、发挥激励评价,增强课堂魅力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望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
激励性评价正是魅力课堂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注,并促进学生良好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用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塑料方片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观察长、宽与面积的关系,用评分制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快。
汇报时,有个小组摆出结果如下:
①
12×1=12
②
6×2=12③4×3=12
此时,笔者采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予以肯定和支持。
可见,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奋发向上的愿望。
教师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找差距、激斗志、超自己,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乐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学习活力的殿堂。
【篇二】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
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
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
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
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
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
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
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
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
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
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
一张白纸。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
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
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
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
有人戏言:
一支粉笔走天下。
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
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例如:
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
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
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篇三】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素养。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加强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
很多学生不认真审题,甚至省略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