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9284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1.34KB
微生物重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微生物重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重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可发芽形成繁殖体致病
c.鉴别细菌作用;
d.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基本结构:
·
细胞壁——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特异性抗原与细菌的血清型分类有关,某些成分与致病有关
G+菌和G?
菌细胞壁共有组分:
肽聚糖【G+:
50层;
G?
:
1~2层】
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外侧的外膜层,包括脂多糖(LPS,习惯称为细菌内毒素,是热源质)、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细胞膜——生物合成;
物质转运;
分泌呼吸
细胞质——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质:
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
细胞质内含有许多重要结构:
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等
核糖体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能独立复制
核质——不成形,称为拟核
细菌核质为单倍体,化学组成为DNA、RNA和组蛋白样蛋白质
6.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肽聚糖强度
较坚硬
较疏松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的5%-20%
磷壁酸
有
外膜
7.L型细菌
在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
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合成被抑制或受到直接破坏,(形成条件)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存活,
因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
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生物学特性:
形态多形性//大多为G?
菌//高渗培养基培养//菌落荷包蛋样
8.中介体
部分细胞膜折叠形成的向内陷入细胞质中的囊状物
功能:
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
9.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
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生长繁殖
10.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
有机物——C、H、O、N、P、S等
无机离子——K、Na、Fe、Mg、Ca、Cl等
特有成分——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等
11.生长曲线
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后,细菌以二分裂法进行生长繁殖。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中细菌数量的变化,
可以做出一条反应细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即生长曲线。
分为四期:
a.迟缓期——不分裂增殖,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
细菌的核酸、pro.、辅酶等合成逐步增加
细菌代谢活跃,体积增大
b.对数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
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
大小较一致,生命力强
形态、染色性、生理特性都较典型
c.稳定期——细菌的增加数约等于死亡数
研究代谢产物,可以形成芽胞
d.衰亡期——繁殖慢,活菌数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形态出现衰退,生理活动也趋于停滞
12.细菌的营养类型
两种类型:
自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
异养型——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营养物质:
水、C源(糖类)、N源(Aa、蛋白胨等)、无机盐(常用元素、微量元素)、
生长因子(有些细菌需要)
13.细菌的代谢
(1)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
a.糖发酵试验(指示剂:
酚红)
b.吲哚试验(红色——阳性)
c.硫化氢试验(遇铅或铁离子变黑色)
d.尿素酶试验(指示剂:
(2)合成代谢产物
a.热原质——主要成分LPS,G-;
耐高温;
致病
b.毒素与侵袭性酶——产生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
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c.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
鉴别细菌
d.抗生素——有利,治病,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e.细菌素——作用范围小;
有利,治病
f.维生素——大肠杆菌利用食物残渣合成;
14.细菌的人工培养
(1)常用培养基:
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培养基
(2)合成培养基:
化学成分确定//天然培养基:
化学成分不确定
(3)液体培养基——沉淀生长、混浊生长、表面生长
半固体培养基(0.2%~0.7%琼脂粉)——混浊生长(有鞭毛细菌)
线状生长(无鞭毛细菌)
固体培养基(2%~3%琼脂粉)——菌落(S型、R型)、菌苔
15.概念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不存在活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真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16.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高温杀灭细菌
a.干热力灭菌:
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
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的方法
干烤——加热至160-170℃2小时
红外线—只能表面产生热效应
b.湿热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法——最有效的灭菌方法121.3℃15~20分钟;
灭芽胞
煮沸消毒法——水煮100℃5分钟(繁殖体)~2小时(芽胞)
流动蒸气消毒法——水蒸气100℃15~30分钟(繁殖体)
间歇蒸气灭菌法——反复多次流动蒸气间歇加热灭菌
巴氏消毒法——较低的温度(72℃,63℃)杀灭致病菌
用于啤酒、牛奶
(2)辐射杀菌法
a.紫外线:
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杀菌机理:
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
特点:
紫外线穿透力较弱
应用:
a.空气消毒b.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
b.电离辐射:
杀菌机理:
产生游离基,破坏DNA
a.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b.食品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c.微波:
波长为1mm到1m左右的电磁波
检验室用品、非金属器械、食品用具、药杯等
(3)滤过除菌法:
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灭菌
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4)超声波杀菌法:
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抗原等
(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保存细菌菌种
17.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消毒剂——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细菌——种类与数量
环境——温度与湿度、酸碱度、有机物、化学拮抗物质
18.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
定义:
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
(2)变异
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类型:
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如基因突变或重组,
不可逆,可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环境改变导致,基因结构未发生变异,可逆,不可遗传
19.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质粒
(1)致育因子(F质粒):
编码性菌毛,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
(2)R质粒:
编码耐药性和耐受重金属毒性的质粒
(3)Col质粒:
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
(4)毒性质粒(5)代谢质粒(6)隐蔽质粒
20.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
分类: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大类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毒性噬菌体感染敏感的宿主菌后噬菌体增殖,细菌被裂解,建立溶菌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建立溶原性周期。
前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中的整合改变了细菌的基因型,如果前噬菌体所带基因得以表达,就会使宿主菌出现新的生物学性状,这称为溶原性转换。
21.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方式:
可通过细菌的接合、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
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以转导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
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前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中的整合改变了细菌的基因型,
如果前噬菌体所带基因得以表达,就会使宿主菌出现新的生物学性状。
22.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道、呼吸道等腔道中,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菌群失调——也称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
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
23.毒力的构成:
侵袭力和毒素
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与部分G?
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30分钟破坏
好,160℃,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编码基因
常由染色体外基因所控制
染色体基因介导合成
24.宿主的免疫防御
(1)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天然免疫,主要由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分子等组成,可阻止病原菌进入体内,或在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和造成感染之前将其破坏,从而抵御大多数病原菌的感染。
(2)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是由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主要作用与胞外菌
及其毒素;
细胞免疫是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主要抵御胞内菌。
(3)胞外菌感染与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感染,主要免疫类型为体液免疫,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细菌
胞内菌感染,主要免疫类型为细胞免疫,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作用
外毒素感染,主要免疫类型为体液免疫,特异性抗毒素与外毒素产生中和作用
25.细菌耐药性:
固有耐药·
获得性耐药
26.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2)隐形感染(亚临床感染)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
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3)潜伏感染
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
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内,一般不排除体外。
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
(4)显性感染
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部位与性质不同,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临床上,全身感染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a.毒血症b.内毒素血症(菌不入血,毒素入血)
b.菌血症d.败血症e.脓毒血症(血里都有细菌)
(5)带菌状态
27.细菌学诊断的步骤
(1)样本采集
(2)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可写可不写)、分子生物学技术
28.血清学诊断
最好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样本
当恢复期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时,即可区别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29.人工主动免疫
是将疫苗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疫苗的种类:
(1)灭火疫苗
(2)减毒活疫苗
指从自然界发掘,或通过人工培育筛选,或通过基因突变或重组,将病原体的毒力降低到足以产生模拟自然发生隐形感染,诱发理想的免疫应答而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疫苗。
(3)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
(4)亚单位疫苗
指不含病原体核酸,仅含能诱发宿主产生中和抗体的微生物蛋白或表面抗原的疫苗。
(5)核酸疫苗
(6)转基因植物疫苗
(7)治疗性疫苗
30.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感染。
(1)外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指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
第九章球菌
31.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
呈球形,不规则葡萄状排列,G+
在青霉素作用下可被溶解或变为L型
在无芽胞的细菌中,葡萄球菌抵抗力最强
葡萄球菌A蛋白(SPA):
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有一种很重要的组分称为SPA。
它是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呈共价结合。
协同凝集试验与SPA有关。
SPA能与人和动物的IgG亚类IgG1、IgG2、IgG4的Fc段非特异性
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其Fab部分能朝外而自由地与相应
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
致病物质:
(1)凝固酶——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葡萄球菌溶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7)其他酶类
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内脏器官感染、尿路感染、全身感染
(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32.链球菌(G+,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性分类
甲(α)型溶血——有草绿色溶血环,与肺炎链球菌相同,用胆汁溶菌鉴别
乙(β)型溶血——呈透明溶血环
丙(γ)型溶血——不溶血,一般不致病
A群链球菌是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细菌
(1)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
M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
链道酶·
胶原酶·
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SK)等
(3)外毒素
链球菌溶素·
致热外毒素
(1)化脓性炎症
(2)猩红热
(3)链球菌感染后超敏反应
急性肾小球肾炎·
风湿热
33.肺炎链球菌(G+,无芽胞,无鞭毛)
其致病主要是通过细菌在组织中繁殖及荚膜的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在血平板上菌落与甲(α)型溶血性链球菌相似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34.奈瑟菌
(1)淋病奈瑟菌
俗称淋病菌,G?
双球菌,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
微生物学检查:
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或眼结膜分泌物样本直接涂片
(2)脑膜炎奈瑟菌
俗称脑膜炎球菌,G?
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乙脑的病原菌:
乙型脑炎病毒
菌毛、荚膜和LOS
流脑
取经离心的脑脊液沉淀物或刺破淤斑渗出物直接涂片
第十章肠杆菌科
菌,无芽胞,多有鞭毛,大多数有菌毛
肠杆菌科中的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分解乳糖,故用乳糖发酵鉴别是否致病
35.埃希菌属
俗称大肠杆菌,G?
菌,多不致病,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致病性:
(1)肠道外感染
(2)肠道感染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分成五组: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作用部位:
小肠
症状:
旅行者腹泻;
婴幼儿腹泻;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机制:
质粒介导LT和(或)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症状:
婴儿腹泻;
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
机制:
质粒介导粘附和破坏上皮细胞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RC)
主要的血清型是0157:
H7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
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LT-I或SLT-
,中断Pro.合成
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
36.大肠菌群值——能检出大肠菌群的最小样本量(≥333ml)
大肠菌群指数——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细菌总数——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37.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细菌是人细菌性痢疾(俗称菌痢)的病原菌
部位:
结肠
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1)侵袭力:
菌毛
(2)毒素
内毒素(主要)
外毒素(A群)
人类是唯一的患者和带菌者
经口感染,感染仅限于胃肠道,很少侵入血流
一般取患者或带菌者粪便中的脓血或黏液部分,必要时取肛试子
立即送检或置于含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中保存
接种于肠道杆菌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上
取可凝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试验,以确定菌群和菌型
38.沙门菌属
菌,大部分菌种都有周鞭毛,有菌毛
抗原:
(1)O抗原——主要形成IgM;
出现早,维持时间短,沙门菌有交叉
(2)H抗原——IgG;
出现晚,维持时间长,特异相
(3)Vi抗原——本质:
伤寒杆菌的表面抗原。
抗原性较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伴随活菌一起存在,
故有助于检出带菌者
侵袭力——O抗原、Vi抗原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肠毒素)
肠热症——伤寒、副伤寒·
败血症·
胃肠炎——食物中毒·
无症状带菌者
(1)细菌的分离鉴定
(2)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
原理:
用已知伤寒、副伤寒抗原,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定量凝集试验
用途:
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3)带菌者检查——检测Vi抗体,效价在1:
10以上,为阳性
39.变形杆菌属
菌,无荚膜,有周鞭毛,有菌毛
迁徙性生长现象——在湿润的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生长,于琼脂表面形成以细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称为迁徙性生长现象。
外斐反应——可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
第十一章弧菌属
40.霍乱弧菌
菌,在pH为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为佳
霍乱弧菌有耐热的O抗原,根据O抗原的不同,分为139个血清群,其中O1群和O139群
能引起霍乱流行。
霍乱肠毒素
致病机制:
A1亚单位
↓NAD
ADPR-Gs蛋白
↓
腺苷环化酶
ATP→cAMP→绒毛细胞A蛋白激酶→蛋白磷酸化→减少NaCl偶联吸收
↓↓
隐窝细胞A蛋白激酶→蛋白磷酸化→促进Cl-、K+分泌→腹泻
41.副溶血弧菌
菌,嗜盐性细胞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
42.空肠弯曲菌:
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表现为暴发性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
幽门螺杆菌:
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菌,
也与胃癌和胃部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43.破伤风梭菌
芽胞大于菌体呈鼓槌状
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
窄而深的伤口,中间有坏死组织或泥土污染,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大面积外伤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外毒素)
防治原则:
应及时、正确地对伤口作清、扩创处理,避免形成局部厌氧的微环境,是预防
破伤风的重要措施。
对可疑外伤病人,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注射类毒素,以进行特异性预防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N递质γ-氨基丁酸
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对脑干N和脊髓前角N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毒素与中枢N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CNS,尤其是脑干N和脊髓前角cell具有高度亲和力。
毒素通过运动神经终板吸收,利用突出逆向运输进入脊髓前角cell,上行达脑干cell。
毒素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液到达中枢N。
在CNS,由于突触泡蛋白-
的作用,使N
介质小泡锚于突触前膜,释放N介质,引起正常的冲动反应。
破伤风痉挛毒素降解突触泡蛋白-
,阻断N介质小泡的锚泊作用,从而阻止甘氨酸能中间
N元和γ-氨基丁酸能N元释放抑制性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致使屈肌、伸肌同时强烈收
缩,骨骼肌强直痉挛,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
】
44.产气荚膜梭菌
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可引起多种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
45.·
艰难梭菌:
导致假膜性肠炎
肉毒梭菌:
致病物质是肉毒毒素(最毒),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症(感染因素造成)、创伤肉毒中毒
无芽胞厌氧菌:
临床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
主要引起腹腔脓肿、败血症
第十四章棒状杆菌属
46.白喉棒状杆菌
形态与染色:
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G+菌,Albert染色,有异染颗粒
吕氏血清斜面,含有0.03%-0.04%的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为白喉棒状杆菌
的鉴别选择培养基
致病因素:
主要为白喉外毒素(含有β棒状噬菌体,宿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