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8212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45.29KB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6.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
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
查资料可知:
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7.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
那么对该混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A.可能是H2和CH4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D.一定含有CO
8.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G,其中C为常用的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
A.反应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C.气体E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D.红色固体G可由金属Ag与CuSO4溶液直接反应得到
9.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10.科学研究发现:
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
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属于氧化物
B.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C.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镁在空气中加热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12.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可燃性
13.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
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46
A.Z的化学式为C2H6O
B.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3
D.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14.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CuO反应,H2是过量的
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
C.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
D.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碳和80g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6.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B.
D.
17.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与b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B.P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18.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19.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如下①NaCl,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KClO3B.Ca(ClO)2C.HClO4D.KCl
20.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气
21.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完全燃烧
2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KMnO4
K2MnO2+MnO2+2O2↑
C.Fe2O3+6HCl=2FeC13+3H2O
D.2NaOH+CuSO4=Cu(OH)2↓+NaSO4
2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足量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C.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④等质量形状相同铁和锌加入到足量的同一种稀硫酸中
24.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3个氧元素B.H—1个氢分子C.K—l个钾原子D.Ca+2—1个钙离子
25.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16.7mLB.大于16.7mL
C.小于16.7mLD.无法计算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①(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③。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①(填“a”或“b”)端通入;
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②(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填字母序号)。
2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
b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若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
(3)选用B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需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证明集气瓶已充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由于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内的反应就已经停止。
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你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
(4)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
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F装置收集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①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填“a”或“b”)。
②收集氨气一段时间后,打开F装置中的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喷泉,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防止环境污染,①~④装置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一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A是单质;
B、C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
E在常温下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①中出现火星四射现象)。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其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符号表达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A、B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C、D、E均为单质。
在F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变为蓝色;
将G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条件已略)。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①B→C:
___________;
②C+D→F:
_________;
③C+E→G:
________。
30.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A_____;
C_____;
E_____;
(2)若F为黑色固体,写出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若G为黑色固体,写出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从看图得信息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方面分析。
【详解】
A、该示意图中没有写明反应条件是什么,所以无法确定该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故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
”分子个数比是3:
1,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符合题意;
D、反应前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反应后元素以化合物形式,故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种类的变化;
分析反应的类型及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2.B
B
A、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数在不断增多,直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水和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一直不变,故选项正确;
C、固体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气体质量应该增加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D、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慢,但是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D
D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12.9g为CaCO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x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3、Mg(OH)2和MgO;
B、y点对应阶段为CaCO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3和MgO,根据生成水质量0.9g,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n。
,得m=2.9g,n=2g,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
2g×
=1.2g,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10g;
C、z点表示CaCO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为CaCO3和MgO,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
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不等于36%,D选项错误。
4.A
A
A、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小干花颜色的改变,变色的部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紫色的石蕊变色,故选项A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水吸收一氧化碳,故选项B不正确;
C、验证氧气是否收集满,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图中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故选项C不正确;
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A。
5.C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C。
6.D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4.4g×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2g
;
则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
铜元素质量为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CuOCu2O的混合物;
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
D。
7.A
①由“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可知,其成分中没有CO2;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铜被置换出来,氢气、一氧化碳均能还原氧化铜为铜,故可推断其成分中有氢气或一氧化碳;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说明该气体是CO或CH4,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8.D
C是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而且能转化为氢氧化钙,则C可能是氧化钙。
氧化钙和无色液体B反应能够转化为氢氧化钙,则B可能是水。
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出水和无色气体D,则A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D可能是氧气。
黑色固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不同的物质,则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充分燃烧生成的无色气体E可能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F可能是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G和无色气体E,则红色固体G是铜。
将推测带入题中,符合题意,推断正确。
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出水和氧气。
该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故A说法正确;
B、反应②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其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故B说法正确;
C、气体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
故C说法正确;
D、红色固体G是铜。
银和硫酸铜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无法直接制得。
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D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
10.D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A、三氧化二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A正确;
B、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B正确;
C、根据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C正确;
D、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因此C2O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
此类试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三氧化二碳实际是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考查。
11.B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A不正确;
B、镁在空气中加热,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当镁反应完后,固体质量就不在增加,故选项B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C不正确;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D不正确;
B。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量的变化,首先必须看清楚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然后根据各选项中量的变化解答。
12.B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氧、硅、铝、铁;
硅元素比氧元素少,故选项A不正确;
B、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是置换反应,故选项B正确;
C、硅元素在反应前的化合价是+4价,反应后的化合价是0,化合价降低,故选项C不正确;
D、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元素,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选项D不正确。
13.C
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
8.8g+5.6g+10.8g-16.0g=9.2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则可得,由于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因此,反应生成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反应物Z提供的,由分子微观示意图可得,生成物为CO2、CO、H2O,其中水中的氢元素质量为:
10.8g×
×
100%=1.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8.8g×
100%=2.4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5.6g×
100%=2.4g,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原则可知,反应物Z中含有1.2g氢元素,2.4g+2.4g碳元素,由于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9.2g大于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和,因此,反应物Z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
9.2g-1.2g-2.4g-2.4g=3.2g,反应物Z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4.8g:
1.2g:
3.2g=12:
3:
8,假设Z的化学式为CmHnOp,则12m:
n:
16p=12:
8,m:
p=2:
6:
1,因此Z的化学式为C2H6O;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氧气16.0g,其中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ⅹ2=32,从表中可得,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假设氧气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x,Z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y,根据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比=反应物的实际质量比可得,
=
,y:
x=2:
5,由此思路进行解析。
A、由分析可知,Z的化学式为C2H6O,故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故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5,故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Z的化学式为C2H6O,由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而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初三化学 上册 期末 化学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