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8194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97KB
高考历史热点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热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
1906年对各部又进行大调整,分为留、改、并、增四类:
保留的有军机处、吏部、礼部、学部、外务部等;
改名的有
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等;
合并的有将太常寺(管宗庙社稷礼仪)、光禄寺(管祭祀所需
物品)、鸿胪寺(鸿指音信,胪指传递,鸿胪指传声引导,鸿胪寺管接待宾客)归并于礼部,将太仆寺(管车马)、练兵
处归并于陆军部;
增设的有海军部、邮传部、资政院、审计院等。
规定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即一个部长,两个副
部长)。
地方官制也进行改革,各省督抚的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政府。
裁减冗员始于1901年,到1906年全面铺开。
这
样就造成各部门官员人心惶惶,互相猜疑,生怕自己被裁去,因此也加剧了官场的矛盾。
当时宫中曾经传言,主管宫廷皇
家事务的内务府也要裁撤,太监也都是冗员。
于是引起太监群起抗议。
主管整顿吏治的北洋大臣兼政务处大臣袁世凯有一
次进宫退朝时竟有百余名太监把袁大人包围起来,纷纷对他提出抗议,大声咒骂,甚至有人要动手殴打。
袁氏见势不妙,
赶紧叫人把首席军机处大臣兼首席政务处大臣奕劻请来帮他解困。
幸有这位庆亲王权贵亲自出面说情,并且承诺决不会裁
减太监,这些包围者才悻悻散去。
还有一些王公大臣到慈禧处状告袁世凯,认为袁氏主持的官制改革是阴谋扩大自己的权
势,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权势在改制中受到损害。
怨声四起,令慈禧感到阻力重重,难以为继。
一向飞扬跋扈、铁石心
肠的老佛爷,有一次竟对身边的人表白:
“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举措及特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产生的影响。
(9分)
45.
(1)措施及特点:
整顿吏治;
裁撤冗员;
地方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3分)特点:
加强对对方的控制;
不触动君
1页
主专制体制;
带有近代色彩。
(3分)
(2)影响: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一定程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一定程度适应近代化需要。
加剧官场矛盾;
46.(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
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
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
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
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
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
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
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
民国之权
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
必然性。
(14分)
(1)①内涵:
【分析】《尚书》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人民的意愿来制定政策,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并把民意看作是选拔人才的关键,荀子则提出人民可以推翻统治者。
【答案】民贵君轻,人民是国家之本,应该根据民意来制定政策,选拔人才;
统治者违背了民意就可能会被推翻。
所
以君对民要“施仁”,实行仁政;
同时也要求民对君要“守礼”。
(正确分析材料给4分,结合所学知识给4分。
②理想的政治是:
根据民意制定政策,选拔人才,君民和谐的理想社会。
(4分)
(2)①异:
王韬重在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孙中山已发展到结合中国实际,构建民主社会的阶段,提出了中华民
国的民主政治构想。
(6分,要看到孙中山的政治家身份和王韬的宣传家身份是不同的。
②同:
托古改制,宣传中国古代就有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三代的“禅让制”,孟子的“民贵君轻”)。
(3)①关系: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A.两者都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主张重视人民
的利益,所谓“惟民所止”,按照人民的意愿来治理国家。
B.同时,先秦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为
封建统治长治久安出谋划策;
近代民主思想则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社会。
②必然性:
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B.传统上,中国古
代就已经出现过民主思想;
C.思想上,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政治上,要挽救民族危机,就必须推翻腐
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租佃制的普遍实行、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虽与辽、西夏、金发生战争
但内部没有发生席卷全国的农民暴动,且更多的是和平友好局面;
“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
独优于前代”;
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宋朝立国初期,发生了多次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兵士等起义,到真宗时,宋祁曾上书提出“三冗”,⋯⋯宋朝向辽、
金割地、纳贡,还向西夏输银、帛⋯⋯宋朝削弱相权、兵权、行政权以及大搞另类思想专制等举措,强化了专制集权;
宋
最发达的学科是理学,但理学家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宋虽发明了火药,但军事上怎
么都处劣势;
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火药越多,宋的可偏安领地
越少;
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陆秀夫只好抱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
——孙景坛《关于宋代的历史
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历史定位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6.(12分)评分标准:
本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
观点、论述。
第一等:
10-12分。
要求:
观点明确,能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叙述准确;
能对材料
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概括;
文字通顺,逻辑严谨,叙述流畅形成结构。
2页
第二等:
6-10分。
观点明确,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
炼,并结合史实进行概括;
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叙述流畅形成结构。
第三等:
4-6分。
观点较明确,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
材料与史实运用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准确;
文字较通
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四等:
0-4分。
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观点一:
认为宋朝是发达繁盛的朝代。
经济上:
经济繁荣,纸币的使用、市民阶层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
相对稳定局面为宋朝文明
的发展提供了内部基础;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对欧美文官制形成有一定示范作用;
思想文化上:
理学
出现、宋词兴起、话本的产生与发展等,铸就了文化的繁荣;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使用
与外传,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宋朝是发达繁盛的朝代。
观点二:
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宋初的农民起义、三冗"
的提出是宋统治腐败的体现;
割地求和的屈辱行径以及军事上的劣势,表明宋在中国
当时的割据政权中最懦弱;
强化集权的举措,给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而宋的专制是宋代腐败、懦弱、卖国的总根
源;
遭受异族掠夺和每年缴纳“岁币”,破坏了经济正常发展,加重了人民负担;
理学压抑、扼杀
了人的自然欲求而文化的繁荣多为畸形发展,这些都不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且在现实中往往呈负效应。
由此可见,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47.(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
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
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
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唐代和宋代在历史
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
“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
在唐宋之际”。
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
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
纯粹的平民社会。
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
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47.(25分)
(1)(12分)表现:
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
(2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2分)法律
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
(2分)原因: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分)分封制遭到
破坏;
(2分)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
(2分)
(2)(5分)同:
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2分)异:
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
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
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3)(8分)认识:
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
(2分)①选官制度:
科举取士进一
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
(或北宋重文轻武。
)②阶级关系上:
市民阶层产生,出现
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
(2分)①城市经济繁荣。
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
③南宋时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④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产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文化方面:
(2分)精英的宮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
娱乐文化。
表现为:
①文学方面:
文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
表达。
②绘画方面:
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
(或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③音乐
3页
方面: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
思想方面:
(2分)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
(以
上四个方面,答出其中的任意一个要点,即可赋2分。
200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平实而不落俗套,值得仔细研磨。
下面,我们针对备考2006
年高考的考生,以本题为例,予以分析说明。
先看试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
法军士
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
”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
绪;
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
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
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48.立意和特点
一道好的高考试题,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力度深邃的命题立意。
探讨命题立意是研究试题的第一步。
命题立意包括知
识、能力、观点和问题四个方面。
本题知识立意涉及法国大革命、20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和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三个
内容。
本题能力立意涉及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阐释,对教材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解析战争的性质和
国际关系背景、概括民族主义的内容和目标、评价民族主义的作用等。
本题涉及的观点立意是,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积极正当运用可以伸张正义,消极狭隘运用会助长邪恶势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历史借鉴意义。
问题立意是试题命制的
中心,它通过问题情境的铺设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本题的设问采用分段(材料)提问,综合评价的“分——总”
呈现方式,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对整体材料观点的评价结合起来。
一道好的高考试题,一定具有特点鲜明,缕析清晰的
力度。
首先,表述上文字概括简约又有文学描述的可读性。
其次,设问上从旧有教材知识到新知材料信息,从单一事件的
性质到集合现象的背景,从概括内容、指出目标到评价历史作用,体现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思维操作程序。
由对历史
现象的分析升华到对历史理论认识,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认识轨迹。
多角度多层次设问,计有性质、内容、背景、目
标和作用等角度,对史实的分析和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两个层次。
再次,内容上抓住民族主义这个时代感很强的议题,依托
教材又高于教材,以史证史,以史证今。
49.获取信息和调动知识
那么,同学们如何分析求解这道题呢?
我们先按分析材料题的一般步骤进行。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
首先是“归
纳层次要点”和“概括段落中心”,如表1内容。
表1
归纳层次要点概括段落中心
(1)进攻的普军训练有素,民族正义战胜训练和
材料一装备精良装备
(2)防御的法军爱国主义
情绪高涨
材料二
(1)国家掠夺欲望民族情绪被扭曲为狭
(2)国民战争狂想隘和张狂
材料三
(1)战败任人宰割民族精神成为改变国
(2)斗争复兴民族家和民族命运的动力
其次是挖掘显性和隐性信息,明确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段落之间的联系。
如表2内容。
表2
明确段落之间的
挖掘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关系或建立段落
之间的联系
4页
显性普法两军在瓦尔密交战民族精神可以转化
材料一隐性战争性质和战争作用为鼓舞正义的力量
(正向说明)
显性通过战争扩展本民族和民族情绪也会被利
材料二国家的利益用为助长邪恶的力
隐性体现狭隘民族主义的国量(反向披露)
家观和战争观
显性土耳其由弱变强正确把握民族精神
材料三隐性凯末尔革命所体现的民赢得民族独立和富
族精神和奋斗的目标强(综合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步骤是按照材料解析题训练而设计的,这在训练时是必须的,实际解题过程中的步骤不需要
这样完整。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与试题相应内容建立联系。
如“瓦尔密战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
(注: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内容没有列入“考纲”,但试题提供的材料足以做答。
不过这种现象值得考生注意。
调动和建立联系的知识应是经过思维加工的知识。
如瓦尔密战役,应知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关键战役,以弱胜强—地位、特
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国际关系,其特点是瓜分世界、世界大战—时代特征。
.阐释和论证
这才到了解题的实际步骤。
解题的要领,一是针对设问而答,不蔓不枝。
二是思考时正反两向要全。
如第一问问战争
性质。
答案是仅就法国一方说的,思考时应考虑到普方的非正义性。
三是概括的前提是归纳,应先将具有相同性质或类型
的内容归纳到一起,再概括成要点。
如第三问概括凯末尔革命目标,材料“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是类似内容,
民族独立的目标;
“发展国民经济,走上民族复兴道路”是同类任务,国家富强的目标。
四是评价历史现象,这个问题复
杂,单独叙述一下。
首先,评价要有范围的限定,不能漫无边际地去评。
这个范围在本题就是材料内容的限定。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民族主义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民族主义,另一个是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民族主义,
都是评价的范围。
而当代民族主义,一是与全球化相连的民族主义倾向,另一个是反映地方分裂势力抬头的民族主义等,
显然都不是本题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其次,评价方法要有史有论,答案格式是“史实+结论”。
切忌只述现象不加评论,
也忌只空发议论而没有史实。
请参照第四问答案。
第三,理论升华。
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
面,达不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必须由“事”达“理”。
在2005年《考试大纲》(文综)“题型示例”中,引用设问“指南
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是“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
境”。
这是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分析其作用的优劣及大小。
本题是将一种历史现象作两分法的评论。
这种两分
法可评出积极消极、主动被动、进步保守、爱国卖国等众多方面。
试题答案是:
(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爆发第一
次世界大战。
(3)独立、富强(或民主)。
(4)评分标准
①概括指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②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
用。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
50.(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
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汉书》记载:
“北边自敦煌至辽
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
”“自敦粕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
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5页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
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
”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以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墓专壁画反映了当时的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魏
晋时期河西地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