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7313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57KB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感知方面,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等;
情感、情绪方面,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意志方面,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能力相对较差。
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
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r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
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
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2、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它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简言之,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的一种反馈控制。
2.意义
(1)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至于落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一份贡献。
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法指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融处,真正体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统一
(3)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成分。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过:
“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4)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发挥内因作用的有效措施。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信息,理解、消化知识,并不断发展能力。
主要是要靠学生自己这个内因的努力,而教师的学法指导正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充分发挥内因作用。
总之,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动El、动手、动脑,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学法指导的原则
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是指在实施学法指导过程中,指导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地指导。
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比如,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水平低,注意力不能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
因此,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
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类型差异。
学生的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
(1)优良型:
“双基”扎实,学风踏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学习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
(
(2)松散型:
学习能力强,但不主动。
风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
((3)认真型:
学习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板,能力较,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
((4)落后型:
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谈不上,能力弱,成绩差,处于“学习用学习方法;
对第二类,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
对第三类,主要解决方法问题;
对第四类,主要解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第三,针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法指导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
从实际出发,对条件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珍惜优越充分利用条件,发展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对条件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前进。
2.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
从学习法不当的成因中,我们不难看出。
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特点的认识、对自身状况和条件的认识,要激发学生的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行指导时,要把学习方法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中考虑,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只有坚持整体性原则,才能指导更加有效、准确、持久。
3.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仅从理论上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必须在讲解记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的练习与训练;
要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读方法。
渗透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具体学习活动掌握科学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当大多数与教学过程有关,是由教学过程引起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讨也学到方法。
当然,粗条件的学校在渗透的同时,也可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
(三)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
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如果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订立学习计划。
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
教师要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
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排与力量分配等。
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
长期规划是从整体上根据主客观情确定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宜。
近期安排要具体到每周每日的学习,这一周要成什么任务,学习多少小时,以什么为重点,都要有详细明确的安排。
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对当天所做的事情作一个简要的回顾,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同时对第二天要做的事做好细致的安排,即先什么、后做什么、复习什么科目、看什么等。
如果每天花十分钟做这项工作,期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2.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
指导学生运筹时间应注意几下几点:
(1)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
也就是说,要把时问和心境、生理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同样的时间,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心境平和的时候,学习效率高;
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
另外,在一天的周期内,人体的生理机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影响人的各种能力。
我们如果按这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就可以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往往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每个人的生物节律不同,要把握自己的生物节律。
充分加以利用。
(2)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间隙时间
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繁忙的,成天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习题,许多学生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时间统计表,每天把做各项事情的时问一一加以记录。
学生就会惊异地发现:
有许多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无所事事之中,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甚至没有休息。
这些间隙时间成为生命的空白点。
怎样利用间隙时间呢?
方法多种多样。
如在口袋中放一些英语单词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
与同学边走路边讨论问题;
等人等车的时间,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等等。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因此,较多时问是与书本打交道。
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4.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它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或借助相应的仪器去感知观察对象。
学生通过观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
获得直接经验。
5.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学生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观念只有靠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得到巩固、保持。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
6.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是学习不可缺少的。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注意:
(1)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知识的难点、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克服知识理解表面化的倾向。
(2)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突破常规思维,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积极展开联想,进行综合归纳,力求融会贯通,举纲张目。
7,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科学的学习步骤:
(1)先预习后听课,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思维活动有较好的“准备性”。
(
(2)先复习后作业。
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达到有效地巩固和转化。
((3)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愤”、“悱”境界,有利于知识的深化。
B.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环境
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创造有利的环境,如在墙上贴学习计划或鼓励自己奋发学习的格言、诗句等。
清除书桌上干扰注意力的东西,如杂志、偶像照片、收音机、随身听、零食等。
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躺在床上学习。
另外,尽量到图书馆和教室里学习,因为这些地方通常学习气氛比较浓,比较安静,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9.指导学生课堂学法
(1)要有听课的积极态度,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
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听课,把在教室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课前预习,标出疑点。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稳定,手脑并用。
注意力是专心于某一事物的品质。
能长时间地看、想某一道题而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能力。
为了帮助集中注意力,要坐端正,提起精神来,不要趴在桌子上。
为了加深印象。
上课时,眼要看、耳要听、手要写、脑要想、嘴要说。
(4)要勤思多问。
听课的同时,要多动脑筋,学会思考,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在理解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系统”线索。
注意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向老师提问的倾向,听课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听不懂或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课后要多想多问,绝不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隐患”。
(5)学会记课堂笔记。
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
关键是学会记课堂笔记。
有的学生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还追求笔记的完整,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这样会影响听课;
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
须知,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
目的是帮助理解。
10.指导小学生解决问题
(1)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
指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让他们清楚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当前情形与将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多大差距?
如何减少这个差距?
”实际上。
学习解决问题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相伴随。
此外,提取有关信息也非常重要。
所谓提取。
就是使问题清晰化,去掉多余的信息,以使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
然后是展示问题。
以便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2)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障碍
有时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还不能摆脱已有知识和假设的束缚。
有一个很有名的解决问题的例子:
“在天花板上挂着两条绳子,这两条绳子之间有一段距离,如果你拽住了其中的一条绳子,就无法够着另外一条。
房间里还有剪刀、铅笔和一些口香糖’。
你的任务是,利用这些材料把这两条绳子连在一起。
”对此,许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原因是他们没有想到剪刀除了剪东西之外还有其他用处。
其实应当把剪刀拴在一条绳子上,使这条绳子具有一定的重量,然后可以抛向另一条。
如果把“剪刀”换成“秋千板”或其他与重量有关的词,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简单得多。
这种在常用物体的不同使用中遇到的困难被称作“功用固着性”。
功用固着性是影响人们成功解决问题的一个常见障碍,这是因为人们很难摆脱对事物的已有知识和使用习惯。
(3)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①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要求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但不大要求创造性。
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需要创造力的。
因此,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十分必要。
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非常不同。
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原则是避免得到一个特定的解决,为此需要停顿,对问题进行反复掂量,对待同一问题思索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应鼓励他们认真思考。
②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所有可能性进行思考。
基于这一原则的一种众所周知的方法叫做“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宗旨是避免过早地确定一种解决方案,因为过-确定一种解决方案有可能失掉产生更好方案的机会。
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当中更容易产生创造性。
另外,如果学生相信他们的想法将会被接受,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想法产生。
因此,对于教师来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适宜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分析问题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当教学生去发现不同寻常的念头,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然后通过计划、预测可能性、类比事实等过程,最终在头脑中形成解决方案。
为完成上述内容,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及时反馈。
如果能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反复练习的机会,效果将会更好。
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等。
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
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不够努力,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
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学时。
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
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
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习;
目的教育。
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知道自己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3.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学生为榜样,使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该闪光点迁移到学习上。
这需要教师所发现的闪光点是准确的,对该学生所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
小学生刚入学时自我概念较强,当遇到挫折时,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
渐渐地在重复多次失败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产生无助感,学生便不愿学习。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制订可行的目标:
制订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教会学生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
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
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又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提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
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
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
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
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成功的期望。
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
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
知道自己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
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
奖励与惩罚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正确的运用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
合理的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过分或过多的惩罚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效果,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好效果。
所以,激发学习动机,也要妥善的进行奖惩。
运用奖励和惩罚时应注意:
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第二,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公平:
第三,奖励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身心 发展 特点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