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七诗词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7281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2.40KB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七诗词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七诗词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七诗词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3.(2016,河池)“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情怀。
4.(2016,柳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①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②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蕴含自然理趣。
5.(2015,宁夏)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
内容:
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写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
与尾联相呼应。
6.(2016,三明)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三)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014,潜江)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2.(2016,安顺)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
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3.(2016,安顺)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4.(2016,安顺)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做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争、啄。
(2)赏析:
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5.(2016,襄阳)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2015,徐州)下列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天净沙·
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3.(2016,曲靖)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渲染了悲凉氛围;
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五)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16,贺州)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
2.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
割
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峻形象。
3.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耸;
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4.(2015,沈阳)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C项“归隐山林的志趣”有误。
诗人望着层层的白云心胸激荡,看着晚暮归来的鸟儿,眼角快要裂开。
本句极言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表达作者心胸开阔的感受。
5.(2016,贺州)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
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生活哲理。
(六)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做简要赏析。
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的用意是:
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2016,新疆建设兵团)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5.(2016,陕西)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2016,淄博)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解析】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七)(2016,黔南州)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劳作的艰辛、作者的志趣三层意思。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带月荷锄归”,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之情。
(八)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016,孝感)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3.(2016,娄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极目远眺,但见天空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4.(2016,孝感)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
“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5.(2016,娄底)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九)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3.(2015,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做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4.(2016,铜仁、郴州)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5.(2016,铜仁、郴州)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怜:
喜爱。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依依不舍之情)。
(十)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016,绥化)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凄凉”和“弃置”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2.(2016,荆门)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
“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2016,绥化、荆门)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用“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情。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得失、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现在更好。
示例三: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2015,襄阳)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十一)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找出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2016,常德)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
(十二)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2016,咸宁)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做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把“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地写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的凄惨无依,二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2.(2016,咸宁)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颈联运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3.(2015,柳州)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请结合内容做具体分析。
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4.(2015,滨州)“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十三)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016,福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3.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4.找出《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唯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5.(2015,广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2016,西宁)“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予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2015,昆明)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
“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激动的情绪,作者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3.(2016,西宁、黄石)“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和批判。
4.(2016,黄石)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十五)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
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016,海南)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具体是指:
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忘言”二字是领略到“真意”的表现。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
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4.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版 中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突破 诗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