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7043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1.51KB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
(1)设问;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项、首联:
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
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
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
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
【点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D项无误。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A;
(2)C;
(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
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1)①满溢(满);
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
满溢(满);
植物: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6.《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
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
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
(1)
【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
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
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
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
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
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⑴时间:
⑵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
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9.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
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
(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C
(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
(2)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故选C。
⑴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⑵
C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0.诗歌鉴赏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
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
诗中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经历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
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所以这里的“历”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断”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⑴经历;
经过
⑵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⑶矛盾的心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1)这首诗的意思是: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
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
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
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
根据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⑵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
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期末 专题 复习 诗歌 鉴赏 训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