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6521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5KB
面向中国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Word下载.docx
《面向中国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中国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1]。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义重大。
综合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新要求,将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指出新的方向。
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宏观背景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了突破性发展,与制造业和产业变革交汇在一起,给全球制造产业带来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最好的契机,也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给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的多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正在发展。
21世纪以来,以智能机器人、打印制造和3D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正面临着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和挑战。
未来的5~15年是新工业革命推动的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交织、相互交替的转换期,是工业化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相互交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过渡期,也将是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期,“三期叠加”为制造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2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进而导致了全球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新兴国家“分流”的“双向挤压”:
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德国提出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PhysicalSystemCPS网的“工业4.0”计划已经成为德国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引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战略”、日本的“制造业白皮书”都无一例外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新夺回制造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部分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如表1所示)。
另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出现向新兴国家“分流”的态势。
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也先后出台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以要素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市场,对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形成根本性的冲击[3]
。
印度出台了《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瞄准与利用印度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来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暂时避开与西方发达制造业经济体的直接竞争,目标直指“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巴西成立了“国家工业发展理事会”,推行制造业减税政策,扶持国内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快了企业重组和制造业调整步伐,这就吸引了一大批跨国资本转战新兴国家投资建厂。
正是基于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制造业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以应对新工业改革
表1
部分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
发布
组织
战略名称
主要内容
国家
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围绕中小企业、劳动力、伙伴关系、联邦投资以及研发投资等提出五大
目标和具体建议。
美国
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和高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
计划建设由
45
个制造创新中心和一个协调性网络足额挂全国性创新
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
设计
网络,专注研究3D打印等有潜在革命性影响的关键制造技术。
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
“工业4.0”战略建议书
建设一个网络:
信息物理系统网络;
研究两大主题:
智能工厂和智能生
德国
产;
实现三项集成:
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
实施八项保障
协会
“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计划。
该战略为期十年,主要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三大问题,确定
法国
法国政府
“新工业法国”战略
34个优先发展的工业项目,如新一代飞行器可
再生能源、超级计算
机、建筑物节能改造等。
推进服务+再制造(以生产为中心的价值链);
致力于更快速、更敏锐地
英国
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
“英国制造2050”战略
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培养高素
质劳动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厚生劳
在对德国“工业4.0”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日本制造业要转型
日本
制造业白皮书
为利用大数据的“下一代”制造业,着重发展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
动省和文部科学省
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
印度
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
“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
瞄准与利用印度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来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
员会
业,暂时避开西方发达制造业经济体的直接竞争。
旨在扶持国内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就
巴西
国家工业发展理事会
工业强国计划
业机会等。
该计划包含一系列刺激创新和优惠税收政策,同时从组织
保障体系上制定了执行方案和行动准则。
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
中国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
点领域,实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
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
资料来源:
工信部及各国相关报告。
革命和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制造2025”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1]我国转型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2.正在发生。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然走出了追求总量扩张的循环,而是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我国制造业基础规模庞大、产业门类齐全,然而高尖端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必须把握机遇、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加快发展具有先进性、带动性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而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工程科技人才更具整体观、工程观、科学观、社会观。
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主动对接产业,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国家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
积极培养一批勇于承担、主动适应的工程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产业分工,提高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前沿学科与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持续。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糅合,促使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广泛与深化。
“中国制造2025”是在直面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率先推动我国制造业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进行突破式发展[1]。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形态的产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兼顾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背景。
与此同时,产业分工进一步科学细化,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对人才的多样性、专业性、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挑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
1.近年来,伴随着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变革不断演进,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在总量上保持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改善,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规模始终居于世界前列,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4年我国工科在校本科生人数达512万、研究生数达66万,工科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13万,其中制造业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占50%以上,仅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制造业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4]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校企合作日渐密切。
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65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工科专业,普通高校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16284个,其中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布点数约8000个,占工科布点数的近50%。
制造业企业在培养高端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贴市场需求,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形成,师资力量不断提升。
以工程教育国际标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标准、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化评价机制已初步形成。
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制造业相关学科聚集了一批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所面临的挑战。
2.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5]我们必须依靠人才助推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继续发挥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人才比较优势,努力实现由大规模人力资源向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转变。
然而,目前,我国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与制造业强国战略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认同仍有偏差。
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6]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对于职业技能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储备明显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变革、产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仍不能充分满足制造业的战略性需求,特别是在行业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的储备方面严重不足,工程技术人员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比例还很低,仅以2010年为例,工程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足50%,低于整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7]另据《全球竞争力61%报告》显示,中国在“2013~2014Availabilityofscientistsandengineers”指标中,仅排名第44位,而印度排名第15位[8]。
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结构亟待优化。
人才培养结构还未充分适应和推动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变革,还未形成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亟需按照新形势下“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构建行业领军人才、科学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门技能人才有机结合的国际性、多元化、高素质、优结构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
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素质仍需提升。
我国制造业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技能、社会责任、领导能力、全球胜任力等方面,仍需与国际接轨,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据美国《年科2012学与工程指标》公布的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人,中国只有16万人,不足全国工程师总数的/;
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110求”的工程师超过其总数的70%。
更关键的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员数量是日本的3.68倍[9]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近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明确指出:
中国工程科技人员国际竞争力在全球60多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且工程师的合格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末端水平。
三、现阶段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理念上,科、教尚未融合,师资“非工化”现象仍较严重。
在师资选配上:
目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中既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在竞争性科研机制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尤其是部分高等工科院校仍然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导向和社会服务职能,忽视了科研服务教学的基本办学原则,背离了科教融合发展的高校工作方针。
而我国绝大多数工科教师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校门,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下,缺乏严格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乏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科研生产、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等的实际经验。
在师资评价上: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周期较长,其基础地位和重要程度容易被忽视。
目前,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制、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乃至在国家层面的工程院、科学院的院士遴选,均多以科学家类型的人才为激励目标,更多的是以文章数量、专利数量、成果先进性等为标准,这种纯研究型的导向扼杀了工程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和技能方法的掌握上明显不足也缺乏动力,“做一名教师”的主动意愿和内在动机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良好地与科研过程相结合,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效率过低,科教融合的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培养内容上,供、需尚需统一,专业设置和知识体系稍显滞后。
在专业设置上: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课程结构一直受限于相对刚性的专业目录[10],专业划分较细,转专业限制严格,学生知识面狭窄,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做适时调整,更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不相匹配。
在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产业界还未真正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出现
四、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在教学内容中,而现代工程师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国际交流、法律、管理市场营销、环保等多方面的课程也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不能满足新兴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对引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需要,部分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发展甚至滞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过大,实践环节包括设计、实验、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所占的课时比例过小,仅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如图1所现“三维磨合”、提升“四项能力”(如图2所示),进示),实践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总数的1/4,严重落后于世界知名高校机械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占比。
图1国内外四所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实践
图2提升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对框架
在培养资源上,产、学尚待协同,相对性供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在资源配套上:
虽然国内一批重点工科院校,构建制造业人才报告体系。
围绕中国制造的教育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工程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重点领,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聚集了一批以院士、科技创新域,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机构调研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端师资队伍,但大量地方院行业人才的数量、分布、结构、来源、薪酬等信息,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受到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形成行业人才状况报告并每年向社会发布。
在此制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不足,无法充分满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足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工程教育资源告,提出行业需要的人才数量、类型、层次和规格等。
指导高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的相对性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开放共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构建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工程在实践教学中:
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鼓励利益相关方以多种经济性和创新性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朱方式评价工程教育质量。
鼓励高校建立毕业生跟高峰院士指出工程教育的“产学合作是一种双赢踪反馈机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发展状况报模式”,有利于改进工科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工程告。
鼓励第三方机构发布企业对人才培养贡献度教育的内涵质量。
路甬祥院士提出“产学结合是报告,将接纳学生实习、教师践习作为重要指标。
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重鼓励行业发布高校对行业发展贡献度报告。
继续视工程教育中的产学深度合作问题。
然而,目前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开展星级专业评价试点工程教育有走进“象牙塔”的趋势,大学与企业在工作。
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质量建设方面有结合但不紧密,有效果但不持续。
工程教育改革没有充分体现新时期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诉求,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平台建设滞后,工科人才培养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形势,缓解现阶段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在培养理念、教学内容以及资源配套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提出要通过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三维磨合”、提升“四项能力”(如图2所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完善系统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
图1国内外四所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实践课程的占比情况比较在培养资源上,产、学尚待协同,相对性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
在资源配套上:
虽然国内一批重点工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聚集了一批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端师资队伍,但大量地方院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受到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工程教育资源的相对性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实践教学中:
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朱高峰院士指出工程教育的“产学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有利于改进工科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工程教育的内涵质量。
路甬祥院士提出“产学结合是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重视工程教育中的产学深度合作问题。
然而,目前工程教育有走进“象牙塔”的趋势,大学与企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质量建设方面有养保障机制。
,
图2提升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对框架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构建制造业人才报告体系。
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机构调研行业人才的数分布、结构、来源、薪酬等信息,形成行业人才状况报告并每年向社会发布。
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提出行业需要的人才数量、类型、层次和规格等。
指导高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逐步建立工程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向 中国 制造 工程 科技人才 培养 质量 提升 路径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