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5757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809.34KB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Word格式.docx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风感冒;
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
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
健忘、神经衰弱;
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
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
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补中的大补。
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
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流动。
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
每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
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
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型的。
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
肾在五行里属水,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
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
温暖肾水往上营养人体。
但由于工作的劳累,压力的增加,或生活的不规律。
导致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
到了晚上,心火还在嗞嗞的燃烧,当然就睡不着了。
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穴20分钟,可以补肾水,灭心火,治疗失眠,让人睡眠安稳。
3、肾虚会让人掉头发,眼袋浮肿,出现黑眼圈,记忆力减退,腰痛,性冷淡,白带清稀。
不仅影响美容,还影响生活。
关元的元气能够直接作用于肾,是补肾的要穴。
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穴30分钟,可以补肾,改善肾虚的一系列症状。
3、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
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
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
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合谷穴:
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
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
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
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
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
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
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
6、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揉按、叩击,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
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
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
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病。
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
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殷门穴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0、命门穴
命门穴是和肚脐相对的,它在背部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
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11、三阴交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位于足内踝尖上3寸(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
三阴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
亦有安神止痛之效,还可帮助睡眠。
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
肝藏血,肾精生气血。
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
12、血海
血海穴的准确位置在于大腿内侧,靠近膝盖旁边的2寸左右。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
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
或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崩漏,闭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
丹毒,瘾疹,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缓解治疗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等。
另外,按揉血海穴可治疗肝血虚。
1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
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
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
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刺激太溪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
按揉太溪穴可大补: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
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
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
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
女性朋友容易手脚冰冷,每天晚上睡觉前刺激太溪穴,坚持一周时间,手脚就会变得暖暖的。
中医认为:
一、麻:
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
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
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
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
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
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延伸阅读:
缓解肾虚、增补元气的太溪穴
固肾功--肾虚的克星
敲打后溪穴治疗各种疼痛、保护视力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
经络与穴位的分布规律
按摩穴位治病歌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常用 重要 穴位 功能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