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5215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16KB
人际交往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
《人际交往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和别人碰脚以表示友好吗?
当然不能!
任何一种礼仪规范,不是谁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逐渐演化并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和规范准则,不是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的。
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见面礼仪是如何形成及演化的吧。
挥手礼和握手礼:
古代的人类多以民族、种族、血缘形成各自生活的地域,各自的生活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卫兵”常常手持武器守卫着自己的部落,异族人不能随意进入,不然就会被视为侵犯,就有可能遭到杀戮,所以不同的部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资要交易,信息要交流,人们开始加强交往。
但如果贸然跑进别人的部落,不是很危险吗?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出这样一种方式向对方表示友好,即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举起自己空着的右手,一边走向对方一边向对方示意:
我没带武器,我是友好的,我不会伤害你们!
这个仪式就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的挥手礼。
而对方看到你是空着手友好而来,在见面时也会伸出手来让你验证他的友好,所以古代人们见面时伸手彼此摸一下对方的手心,以验证没带武器表示友好的仪式,这就演化为我们今天的握手礼。
这样人们见面表示友好的礼节,当然只能是握手,而不是碰脚了!
脱帽礼:
这个礼节源自于冷兵器时代。
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
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
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帽示意。
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有个留学生在国外见到外籍朋友,外籍朋友给他行了一个脱帽礼,将帽子摘下放在左胸前向他颌首致意。
这个留学生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礼,于是他就向对方连连鞠躬。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这时我们也戴着帽子,可以同样将帽子摘下放在左胸前向对方颌首致意;
如果没有戴帽子,就可以将右手掌平抚在左胸前向对方颌首致意,这样做的含义就是表达我也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和你友好交往的。
军礼: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当年英国军队奋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为凯旋的将士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祝捷大会。
在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
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另一种传说是,严肃的军礼来自欧洲中古时代的情场。
当时,公主若要下嫁给武士,武士必须在公主面前通过比武才能赢得她的芳心,而且比武之前,武士们要列队在公主的宝座前走过。
为了示意自己惊艳于公主的美丽而导致晕眩,武士们都要将手举起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演变成了当今的军礼。
任何礼仪规范寻根溯源,都可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探寻到。
所以说,一部礼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礼仪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统文明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曾有专家这样描写礼仪:
礼仪,是人类交往的台基和铺垫,它能够融化陌生的敌意,抚慰冷漠的心灵;
它在人际交往中搭建桥梁;
它教给人们如何在交际的环境中,举止不失礼、神色不失态,言语不出格;
它规范人们的言行,教人们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自重,又受到他人尊重、他人欢迎的人。
礼仪的第一个作用:
搭建人际沟通的平台,促进人际沟通。
中国有句古话: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有这么一个小典故:
一个书生骑着马进京赶考,天快黑时迷路了。
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自己的小屋前,就上前大声问道:
“哎!
老头,到王庄还有多远?
”老人抬头看看书生,回答道:
“无礼!
”书生听成了“五里”,心想五里路没多远,一会儿就能到了。
于是他翻身上马,策马扬鞭就走了。
走了大约五里路,书生纳闷了,怎么丝毫不见村庄的影子呢?
再往前走走看。
他估摸着自己大概又走了五里路,仍然没有到目的地,就嘀咕起来:
“都十里了,可还是不见王庄的踪影呀,这老头一定骗我了!
”这时他突然醒悟到:
“十里”,“失礼”?
莫不是我刚才问路的时候失礼了,老人家说的“五里”,其实是“无礼”呢?
于是他又骑马回到小屋前,恭敬地对老人说道:
“尊敬的大爷,恕小辈刚才无礼了!
我想请问到王庄还有多远?
”老人这才回答道:
“年轻人,王庄还远着呢!
别赶路了,很危险的,你要是不嫌弃就在舍下住一晚吧。
”书生最终以礼貌的言行获得了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赢得了帮助和信任。
礼仪的第二个作用:
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人非圣贤,生活中、工作中不可能不出一点差错,不可能不与他人产生一点隔阂、误解甚至矛盾,当这一切发生时,礼仪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利器。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灭火剂、润滑油”,它可以帮助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社会生活中许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人间悲剧,无不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对基础文明、对礼仪教养的最深切的呼唤。
今年4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校园枪击案后,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
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其他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这是一条温暖得让人眼睛湿润的消息,是一条深刻得让人感怀不已的消息。
因为美国人在事件发生之后的调查中,了解到凶手是个心灵极度扭曲的孩子,由于没有引起校方、家庭和社会对他的关注、关爱和彻底的医治,使之心理问题愈加严重,最后酿成悲剧。
他们从赵承熙一案中读出了宽恕的必要,读出了“要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读出了“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宽恕是结束苦痛最美丽的句号”。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比较多,许多矛盾都需要靠宽容去化解。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呼唤宽容、感恩与爱这种高贵的人性,更需要呼唤传统文明的回归。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只需用一个和善的微笑、一句道歉的话语、一次友善的举动、甚至一个歉意的表情,都可以帮助我们将许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礼仪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仪容,是很直观的,是很容易使人产生第一印象的,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首因效应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当首因效应产生之后,接着就会带来晕轮效应,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四分钟光环效应”:
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最初四分钟内得出的第一印象,进而对这个人作出判断推论,得出对这个人的评价和认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一个额头突出、眼睛深陷的老头的照片,分别展示给两组不同的测试者。
接着告诉第一组人那是一个著名学者的照片,告诉第二组人那是一个正在服刑的囚犯的照片,然后要求两组人抓住照片人物的外貌特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对照片人物的印象。
结果第一组人描述出一名睿智的学者形象:
那深陷的目光蕴藏着智慧,那高耸的额头表明他勇攀科学高峰的意志;
第二组人描述出一个凶险的罪犯形象:
那深陷的目光隐藏着阴险,那高耸的额头表明他誓不改悔的决心。
同样的照片、同样的人物,由于心理学家给予的第一印象不同,从而使测试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首因效应,并随之产生截然不同的晕轮效应。
当礼仪规范成为一个人言行中自觉遵循的意识和行为时,良好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就会产生,就能得到别人的好感和认可。
有人可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话没有错,但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一切的合作都可能是需要竞争、经过选择、经过把握、经过淘汰而取得的,如果在最初的交往中,人们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而无法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怎么可能争取“跑道”展示“千里马”的风采,从而产生良好的晕轮效应呢?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以礼仪规范作为前导和后盾来帮助人们把握稍纵即逝的人生机会!
走出家庭,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大社会。
每个人一踏入社会,就必须与人交往。
社交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社交成功,就意味着彼此喜欢、彼此信任,并愿意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要想取得社交的成功,最根本的是掌握社交场合的礼仪。
★问好
走在路上或在公共场所,遇见相识的人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致意,可以说“您早”、“您好”、“早上好”等。
别人向你打招呼以后,也要应答致意,否则被认为不礼貌。
有时也可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并点头致意,这也是一种向人问候的好方法。
遇到比较熟悉的朋友,除了问候致意外,还可以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并请他代为问候。
★握手
握手是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
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应掌握四个要素:
一是握手力度。
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
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
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二是先后顺序。
握手的先后顺序为: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伸手后才能握手,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
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伸手;
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
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
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三是握手时间。
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
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
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
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四是握手禁忌。
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
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
尽可能用右手同人握手。
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告别
握手告别和挥手告别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规手势。
采用握手告别手势时(见“握手”),一般正确的做法是由客人先伸手。
★称呼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
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亲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称谓的标准。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
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令尊”、“令堂”。
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王”、“小李”。
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氏后加“老”或“公”,如“郭老”、“夏公”,以示尊敬。
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表示庄重、尊敬,可按职业相称,如“老师”、“师傅”等,也可以职务、职称、学衔相称,如“周处长”、“陈经理”等。
在社交场合,对陌生人的称呼,男子不论婚否,可统称为“先生”。
女子则根据婚姻状况而定,对己婚的女子称“夫人”、“太太”或“女士”,对未婚的女子称“小姐”。
如不明其婚姻状况,以称“小姐”、“女士”为宜。
对教育界、文艺界新相识的人都可敬称为“老师”。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
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此时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
在社交场合或联系工作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打电话
在现代社会里,电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
掌握使用电话的技巧,讲究必要的礼仪,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亲切热情礼貌,从而对你的组织和个人产生好感。
向外打电话时,应事先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以保证通话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电话接通后应先进行自我介绍。
如果与对方熟识则简单介绍即可;
如初次通话或互相不熟悉,介绍可以详尽一些,以使对方对自己有所了解。
不作自我介绍,直截了当地发问“喂,你是谁?
”是很不礼貌的。
与人通话时,应口齿清楚,注意停顿。
重要的地方或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放慢速度,适当强调或重复,直至对方明白为止。
通话结束时,应道声“再见”,然后轻轻放下话筒。
通话长度以短为佳,宁短勿长。
发话人应当自觉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使用公用电话,身后如有人排队等候,更要自觉主动地尽快结束通话。
★接电话
听到电话铃声后,应尽快接听,以免让对方等候时间过长。
一般拿起听筒后,应先说一句问候语,然后自报家门或自我介绍,如“您好!
我是XXX。
”也可直接说“您好!
请说!
”如果对方询问姓名,应礼貌告知。
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
如果对方要找的是他人,受话人可说一声“请稍等”,并尽快帮忙传呼。
代接电话,不要向发话人过分详细地询问其背景,以免别人为难、不悦。
如发话人要求转达某事给某人,切勿随意扩散,辜负别人的信任。
接到打错了的电话,态度要友好,应礼貌地告诉对方,这里不是您要找的单位和号码,请他重拨,不应不加解释地将电话挂断。
通话完毕后,应道声“再见”,不可在对方话音未落时就挂断电话。
与尊长者通电话,应待对方挂机后再挂。
★点头致意
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微微点头,以示对人礼貌。
点头致意往往可伴以相关的问候辞,适用于比较随便的场合,如有时在路上行走或在公共场所与同事、朋友相遇,无须驻足交谈时;
或是自己正在忙碌,无暇分身相迎时;
或是在社交场合对一面之交的朋友,都可行“点头礼”致意。
★行鞠躬礼
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也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
在一般社交场合,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
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
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通过鞠躬致谢;
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
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
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
鞠躬礼在东亚一些国家较为盛行,如日本、朝鲜等。
所以,在接待这些国家的外宾时,可以行鞠躬礼致意。
行鞠躬礼一般有三项礼仪准则:
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
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行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属佛教礼节,通行于印度和东南亚信佛教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傣族聚居区也用合十礼。
行礼时,两掌合拢于胸前,十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齐平,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神情安详、严肃。
合十礼可分为跪合十礼、蹲合十礼、站合十礼三类。
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
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双眉间,以示尊敬;
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
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
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非佛教徒对僧人施礼,也以行站合十礼为宜。
★致谢
关心、帮助有大有小,人们往往对大的关心、帮助会感激不尽,而常会忽略对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细小帮助表示感谢。
当有人为你递上一杯水、在街上为你指了路、捡起你掉下的东西时,你都应该向人及时表示谢意,对别人说声“谢谢”,这意味着你对别人提供的帮助表示肯定,是一种礼貌的行为。
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致谢、书面致谢、电话致谢或由他人转达谢意,等等。
口头致谢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感谢方式,如果别人帮你解决了一些困难,表达感谢的语气要加重些,只有“谢谢”两字还不够。
如“真得好好谢谢你,你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
“多亏你帮忙,不然我可没办法了”。
因为口头致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使用,所以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向人致谢不只是礼节上的客套,应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态度要真诚,说话时,微笑着目视对方,还可以和对方握握手,要让对方真切地体会他所提供帮助的价值和意义。
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时,向人真诚地致谢,有助于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致歉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会因某种原因打扰别人、影响别人,或是给别人带来某种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均应向人表示歉意。
表示歉意的词语通常有“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打扰了”、“给您添麻烦了”,等等。
道歉能使人与人之间即将产生冲突的气氛缓和下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向人表示歉意时,首先要面对现实。
道歉并非耻辱,而是一个人襟怀坦白、深明事理、真挚诚恳和具有勇气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
所以道歉时决不能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而应真心实意地表达歉意。
其次,要注意方式。
如:
因一些小事打扰别人或引起别人不快,应马上道歉;
损坏别人的东西要主动提出赔偿;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误会或产生口角纠纷,事后感到自己有错,可以说一些婉转的话表示歉意,如“前些日子我误会了你,请不要放在心上”;
“我太冲动了,你不要介意”。
有时,通过主动打招呼,邀对方一起娱乐,也可达到既表示了歉意也不失面子的效果。
除了直接表达歉意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第三者转达等方式向人道歉,这样同样可达到道歉的目的,又可免去一些难堪的局面。
有些过失是可用口头表示歉意并能奏效的,但有些过失不仅需要口头向对方表示歉意,而且还需要有改正过失的行动。
因为改正过失的行动往往是最真诚、最有力、最实际的道歉。
★交谈、谈话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
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
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言之有礼,谈吐文雅,主要有以下几层涵义:
一是态度诚恳、亲切。
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说的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
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是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
无论是普通话、方言,还是外语,咬字都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
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听者感到亲切自然。
另外,我们说话还要有“分寸”。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特定身份。
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
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定位”。
第二,说话要尽量客观。
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
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
第三,说话要有善意。
俗话说: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询问
在社会生活中,向人询问是经常发生的事,这种看似平常的一句问话,实际上却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
向人询问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称呼语,如“小姐”、“先生”、“师傅”等。
不能不加称呼,直接用“喂”来代替;
也不能使用一些不礼貌的称呼,如“老头”、“戴眼镜的”,等等。
其次,应学会使用请求语,如“麻烦您”、“劳驾”,等等。
问路时,可用“请问”开头;
咨询政策法规或有疑惑的问题时,可以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需要有劳别人时,可说“麻烦您”、“劳驾您”,等等。
再次,对方答复自己的询问时,应神态专注,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际交往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