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立达中学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84794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16.73KB
苏州立达中学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州立达中学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立达中学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100%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
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
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CO2与O2
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
酒精与白醋
闻气味
C
CaCO3与NaCl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B.BC.CD.D
11.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12.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17
t2时的质量/g
23
x
A.x的值小于3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
13.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
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X
Y
Z
20
1
37
15
32
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
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15.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6.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7.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H2O=X+HClO。
则X的化学式为
A.H2B.ClHC.HClD.ClO2
18.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W
90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9.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
20.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a和b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下面是试管a、b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请回答下列关于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
②_____.
(2)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利用该原理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要用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最好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填装置序号).
(3)小希想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是否能反应生成氧气.
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了获得平稳的气流,他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
②小希将干燥后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的F装置,用_____证明有氧气生成.研究表示,该反应同时生成碳酸钠,则CO2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查资料,实验室制氨气:
Ca(OH)2(固)+2NH4Cl(固)
CaCl2(固)+2H2O+2NH3↑,已知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要制取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接口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接口小写字母代号).
2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_____(用字母序号填空),收集装置为_____(用字母序号填空)。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请你参与下列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上述酸和碳酸盐的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方案设计)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你认为原因是a:
_____;
讨论后大家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剧烈反应,迅速放出大量气泡
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收集,不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产生气泡,速率迅速减慢,反应几乎停止。
无法持续产生CO2,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速率适中持续产生CO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根据探究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第C组药品,该药品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b:
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
验满方法是d:
检验方法是e:
_____。
(3)由上述探究可知,在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反应速率要适中,便于收集等。
请你再写出一种需要考虑的因素:
(4)如图: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现取用三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干花进行实验。
现象:
第一朵紫色干花喷上水,紫花不变色;
第二朵紫色干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花也不变色;
第三朵紫色干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花_____(填写关于颜色的现象)。
结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3.下图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A有气泡冒出
B水不断流入①中
C②中液面不下降
(2)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装置B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填下面的序号)。
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A只有气泡出现
B有气泡出现,液体逐渐变红
C有气泡出现,液体变成蓝色
D有气泡出现,液体变红后又变成无色
(3)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是为了除去气体中的HCl气体,推测装置E中盛装浓硫酸的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
当观察到_____,说明F中已收集满CO2气体。
A收集气体
B得到更多的CO2
C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D装置G中两只蜡烛同时熄灭
E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矮的先熄灭
F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高的先熄灭
(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定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体积,图示中加入少量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
A隔绝氧气
B降温
C防止二氧化碳和水接触而消耗
(5)实验室某物质4.8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硫6.4g和二氧化碳2.2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物质的元素组成_____。
A一定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
B只有碳、硫元素
C含碳、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D该物质中碳、硫元素质量比为3:
24.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
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
25.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
“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
”小明认为:
“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
“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
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
”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
小强查到:
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
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
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
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6.图甲装置是实验室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E装置来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距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甲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5)图乙所示装置具有多种用途,下列有关它的用途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B.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C.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CO2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D.瓶内装满氧气,要将氧气排出,水应从a端管口通入
27.用下图提供的装置和试剂,组装一套用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套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处字母):
___接___,__接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CO?
___,理由是_______。
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装置A的作用是①__;
②___。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实验后怎样处理气球里的尾气?
____。
(5)贮存在装置C中的CO是先在贮气瓶中注满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的。
贮气时CO应从__通入贮气瓶中(填接口处字母)。
28.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大理石
m克,块状
m克,粉末状
盐酸(过量)
w克,稀盐酸
w克,浓盐酸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填“A”或“B”)。
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_________。
(温馨提示: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②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D
解析:
【解析】
【分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详解】
A、2O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O2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O2―表示的是氧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2O2表示2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
2.C
硬水与软水;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A、冰块是固态的水,混合以后还是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A说法错误;
B、水的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故C正确;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故D解释错误。
故选C。
3.B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4.B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
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
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
故D错误;
故选B.
5.D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
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选项正确。
故选择D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6.B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7.C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3:
1×
4:
16×
3,错误;
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
3,正确;
D.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错误。
8.D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
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
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
甲→丙+丁,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
3.4g=2:
1,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0.D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11.D
试题分析:
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中学 初三化学 上册 期中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