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3993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5.28KB
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还可以自主选取合适的案例。
但不管采用哪个案例,都应该让学生掌握有关资源调配的分析方法。
[教学现场1]
师问:
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
(PPT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生答: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师讲: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途径。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
(PPT展示资料:
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大中城市多。
煤炭、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25%。
农业产量占全国的40%,耕地占全国的17%。
该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3%,用水高峰期,一些城市工厂限水、停水的现象经常发生。
)
针对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状况,你有何良策?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
还有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等措施。
所有措施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开源、节流与保护。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措施是“南水北调”,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探究活动1>:
说出“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路线方案及其优缺点。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根据南水北调相关资料、路线图和地形图,填写学案中的表1。
教师给学生预留了5分钟时间,教师在学生行间巡视。
表1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比较
设计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调水路线
从抽水站引水,沿 河输水到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经过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输水到
从上游引水到上游
水源区
长江游
长江游、水库、水库
长江 游、江及支流
供水区
河下游、 河下游、 河流域
平原、京津地区、 下游
地区
评
价
优点
有可以利用,工程量较 ,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地势南北 ,可供水,水质较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
地区,可供水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 ,需梯级抽水北送,耗能多
需挖掘 ,工程量
长江上游地形复杂,工程量
教师讲解表格中的答案,过程略。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用5分钟时间未能全部完成表格。
吴老师担心无法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急切地将答案告知了学生。
任何大型工程建设都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探究活动2>:
分角色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东线为例)。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_______,你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PPT展示问题)
A.扬州市市长
B.濒临长江的扬州农药厂厂长
C.环保专家或大学教授
D.在京杭运河上航行的船员
E.“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居民
F.其他(自我确定)
(此活动为听证会形式,学生讨论热烈,乐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设身处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经过大家的探究,可以发现“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既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归纳如表2所示。
(PPT展示表格)
表2 “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不利影响
社会效益:
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
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美化环境;
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水源区:
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海水上溯、影响长江水质,易造成长江泥沙淤积、航道淤塞。
沿线地区:
改变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环境,工程范围内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供水区:
污水排放量增大。
教师总结:
一般地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资源分布状况及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地理背景;
第二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优措施;
第三步,分析措施实施的影响,趋利避害地采取对策。
[互动研讨]
观课后,研究小组成员认为,本节课对“南水北调”案例本体的内容介绍全面、详细,但是教师并未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教学设计停留在“教案例、背案例”的认识层面上,特别是将“南水北调”三线方案的概况与优缺点作为学习重点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尽管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这一案例的具体内容掌握较好,尽管教师也做了归纳、总结,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对“南水北调”案例的学习,并没有形成迁移应用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导向的课程,当然教学方法也应以案例教学为导向,其本质是“通过案例学习方法与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沟通和合作中探求结论或解决问题,挖掘出案例所体现的地理原理、规律,并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案例研究中去。
总之,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学重点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进行归纳、推理,形成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大家建议,在学习“南水北调”案例后,要引导学生对其他资源调配工程进行分析,以达到巩固与应用之目的。
通过研讨,吴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并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吴老师在课前布置了两项调查研究的任务,如下:
1.每位同学查一查自家前一年的自来水费收据,说出月平均用水量。
请地理科代表统计全班同学的家庭人均月用水量。
2.阅读课本与“南水北调”网站(),说出工程的线路组成及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现场2]
导入新课:
使用PPT展示网上新闻,让学生分析这些新闻及其质疑问题后的背景原因。
新闻1:
“西气东输”工程启动之前,离西气东输首站最近的小村子里主要的燃料是胡杨木枝。
(有人质疑:
缺不缺燃料?
新闻2:
“夜上海”流光溢彩。
该不该亮化?
新闻3:
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市工业当前限制、禁止发展采用高耗水工艺生产的产品目录(第一批)》:
纺织、造纸、化工……等。
该不该发展?
(学生讨论热烈,兴趣盎然。
学生回答略)
同学们的分析结果,说明了许多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答:
分布不均匀。
每个区域的发展都需要利用多种资源,但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探究问题1>:
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课前要求大家调查家庭的用水情况,你家一年共用了多少吨自来水?
人均月用水量是多少?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每位同学的家庭用水量有多有少,答案略)
地理科代表经过统计,计算出来全班同学的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是多少?
大约是每人每月用自来水3.02吨。
生活在水乡的扬州人用水真不少啊。
老师查到了2007年北京居民家庭的每人每月用水量是2.2吨。
北京人与扬州人生活用水量的差异,能够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北方水少,南方水多。
师评:
从水资源分布图可以看出,大家的结论非常正确。
另外,我国水资源分布还具有东多西少的特点。
在各种用水中,农业用水量最大。
阅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说说我国耕地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与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比较,你有什么结论?
(PPT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耕地分布北多南少。
耕地分布与水资源分布特征正好相反,这说明北方缺水问题严重,而南方水资源数量多于用水量,应该将南方多余的水调往北方。
你的分析思路非常准确。
从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可以看出,我国长江沿岸属于丰水区,而北方地区则是缺水区,华北大部分地区更是严重缺水区。
这就是我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原因。
(PPT展示水资源供需状况图;
PPT展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因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因示意
<探究问题2>: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可行性吗?
角色扮演活动:
将全班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阵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分别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南方地区学生代表答: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稳定,自西向东流经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上游靠近西北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地区相邻。
所以,长江完全能够成为“南水北调”的源头。
北方地区学生代表答:
西北、华北地区都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因缺水工厂开工不足,因缺水农田减产。
所以,北方地区对“调水”有迫切的需求。
同学们的认识很深刻。
“南水北调”工程是完全可行的,长江水系提供了资源保证,而北方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探究问题3>: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什么样的调水方案?
(播放“南水北调”工程概况的视频短片,该资料片对东、中、西三条线路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
观看了这段录像,结合课前的研究成果,你能说出“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方案的概况?
其东、中、西三条线路各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多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认识。
此部分内容未作为教学重点讲解)
南水北调工程中率先建设的是哪一线工程,为什么?
率先建设的是东线工程,因为东线工程有现成的京杭运河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小。
东线工程于2002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已穿越了黄河,计划于2013年全部完工。
东线工程的源头就在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从这儿调出的长江水已经造福华北大地了。
(PPT展示江都水利枢纽和源头纪念碑的照片)
<探究问题4>:
“南水北调”工程将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播放“南水北调”工程深远影响的视频短片,该资料片主要介绍“调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如果你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的居民,你认为“南水”调入北方后会带来哪些效益?
生答1:
“南水北调”工程能够改善调入区的水质,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和部门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生答2: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可大大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答3:
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大家分析得都有道理,总体上看,“南水北调”工程可给供水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以东线为例,“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对调出区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解决的对策有哪些?
可能导致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水质和航运。
影响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东线的水质较差,可能给受水区造成水污染问题。
对于“南水北调”工程,要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生答4:
枯水期应减少调水量。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同样,“南水北调”工程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
通过对“南水北调”案例的分析,大家能够归纳出分析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吗?
请写出你的学习成果,并与大家分享。
(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过程略)
综合大家的看法,我们对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研究,可以按照下列四个步骤分别进行分析,这应该是学习本节课的最主要收获。
(PPT展示以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
探究调配的背景原因,即为什么要调?
第二步:
论证调配的可行性,即能不能调?
第三步:
设计调配的方案,即如何调?
第四步:
分析调配的意义,即有什么影响?
下结论)
课后作业:
参照“南水北调”案例学习的基本方法,从以下的资源调配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调查、分析,并写出研究报告。
备选案例:
(1)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2)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
(3)我国的“北煤南运”现象;
(4)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
(5)世界石油调运问题。
[跟进反思]
对两次课堂教学进行观察与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吴老师的第二次教学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教学内容看,教学重点是“南水北调”案例的分析方法,而不是第一课所设计的调水方案;
从教学过程看,第二次课堂更重视研讨问题的设计,注重启发学生对案例展开讨论、交流,对资源调配的地理原理进行了归纳,并引导学生对其他案例进行了拓展性分析。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与剖析,也试图对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与方式进行适当的规范。
一、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两大问题
1.案例教学应用的泛化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案例教学的迅速推广,课堂上用到的地理事例动辄就被冠以案例的名称,只要举例分析就称为进行案例教学。
这实际上是对案例与案例教学概念的误解,将案例与实例、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混为一谈。
地理案例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甚至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如本课例中的“南水北调”案例,它首先是一个真实的资源调配事件,它包含有“为什么要调水?
如何调水?
产生哪些影响?
”等问题,它也提出了降低不利影响的措施。
但“南水北调”事件如果应用于“水循环”教学中,则不需要了解其前因后果,只需要说明这项工程能够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如此就不能称之为案例,而只是一个实证的例子,即实例。
因此,同样是“南水北调”这一事件,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课中的应用,就是案例教学,而用在“水循环”一课中只是举例说明而已。
案例比实例有着更详尽的细节叙述,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案例能够引发讨论,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新课标教材看,地理必修3中关于区域的内容设计,主要遵循“发展问题+区域案例”的编写思路,所以,案例教学自然成为必修3教学方式的主旋律;
而必修1、必修2教材中有许多事例,还不具备案例的特征,应是用来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的实例。
2.案例教学内容的表象化问题
许多教师曲解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教学内容就是案例表象的介绍,缺失对其原理、规律的归纳与拓展应用,课堂上“教案例、背案例”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本课例的第一次上课,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
从思维的逻辑顺序看,其实质首先是运用归纳法从案例中获取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这是对案例提炼的过程;
然后,再用演绎法将已获得的原理、规律与方法,拓展应用于其他个案的研究中去。
就如本课例的第二次教学,通过对“南水北调”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四步骤分析思路,然后再应用于“西气东输”等问题的分析中。
再如,关于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可将“我国西北荒漠化问题”作为案例,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环境问题的表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然后再将这样的分析思路应用于研究诸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湿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中。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式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地理案例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其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从操作流程看,大致可分为导课、置疑、研讨、提炼、拓展等五个环节,如图2所示。
1.选择案例与感知案例——导课环节
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要选取一个结构良好的案例,这项工作属于课前教师的备课任务。
案例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等情况,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教学手段、设备等相关条件,并且每个案例都应该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而展开阐述。
高中地理课标版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普适性,一般也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主案例使用。
如本课例就是使用的教科书中的案例。
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时代需求与自身的积累,编写一些个性化的案例,作为补充案例。
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课时,可自编“汶川地震”作为案例,这个案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教育的发展,编选案例将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案例确定后,便可以向学生呈现案例了。
案例的呈现实际上就是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案例的兴趣,从而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案例呈现的最基本要求是只呈现案例事实,而不要急于分析案例。
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或实验等展示案例材料,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对所要分析的案例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2.提出问题与自主探究——置疑环节
学生感知了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就案例进行提问,这是用好案例的关键所在。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与案例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匹配,并且要注意层层递进,难度适中,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
如本课例的第二次教学,就分步骤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目标明确地引导着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督促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新精读案例,围绕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案例进行思考、探究,注意对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询问,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一个探究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分支提问,指引学生循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行,如本课例主要采用了这种思路,其优点是课堂容易驾驭,目标容易达成,缺点是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较少,只能生成教师预想的结论。
3.组织讨论与合作探究——研讨环节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其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时间,灵活的空间组织形式,小组的成员应以4-6人为最佳。
本课例的教学,多次开展了讨论活动,如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可行性的讨论。
我们认为组织讨论应该成为案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学生的合作探究应该基于前期自主探究的成果之上而进行,应该围绕着案例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商讨、切磋、补充。
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允许见解有冲突,不强求标准答案。
但教师必须进行巡视,检查讨论情形,处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将偏离主题的讨论引入正题。
以此审视本课例,应该说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都不够充分,有走过场之嫌。
4.引导交流与归纳原理——提炼环节
交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
教师应该通过互动对话对交流加以指导,可以结合案例内容提出诸如“为什么、怎么办、将会发生什么”等问题,力求引导学生对案例学习的成果加以归纳与总结。
案例教学中组织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潜在的原理。
从交流内容看,应该让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解决小组讨论中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停留于对案例的显性知识进行总结,而要重点介绍小组已达成共识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从交流形式看,除进行口头阐述汇报外,还可以开设辩论会、听证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借助电教媒体展示小组的研讨成果。
从情感目标看,这个过程给予了学生展示知识与能力的机会,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所以,这是一个提炼、升华的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高潮所在。
总体上看,本课例比较注重此环节的设计,师生的互动对话比较深入,但是交流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缺少合作成果的展示。
5.总结评价与演绎应用——拓展环节
拓展环节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能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从而掌握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结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思维水平进行评价;
其次,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或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研讨结论进行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并给予相对完善的案例分析原理。
案例教学的最终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演绎应用。
案例分析的着眼点不在于案例本身,而是要关注案例的迁移和拓展。
这样能够避免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对此,本文在前面“案例教学内容的表象化问题”部分已有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总结来看,案例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案例文本、研究问题、互动对话、拓展应用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上述的五个环节实现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环节并不能截然分开,从本课例的第二次教学就可以看出,在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置疑”、“研讨”、“提炼”这三个环节是交叉使用的,课堂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学习的整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案例 教学 问题 辨析 范式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