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3054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99KB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整体把握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并且,他还很爱才。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一、《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记载了从 到 1362年间的史事。
二、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5、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6、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7、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 )射,当世无双,公亦以( )此自矜( )。
尝( )射于( )家圃,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睨( )之( ),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 )曰:
“尔安( )敢轻吾射?
“以( )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 )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 )之。
(原文中解释加点字)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文章把握: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寓意是:
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第一段:
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
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
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
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
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
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
”汝亦知射乎?
”卖油老头回答:
”无他,但手熟尔。
”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
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
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
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
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
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
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
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给加点字注音
自矜( ) 家圃( ) 睨( )之 微颔( )之 忿然( )酌( )油
二、回答下面问题
1、“公亦以此自矜”的“此”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2、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为什么久而不去?
对其箭术持何态度?
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
4、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
5、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6、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 ___
7、《卖油翁》作者是_______,北宋著名_____ _家。
唐宋_______之一。
8、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9、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10、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11、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12、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13、、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
1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为什么?
1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么你呢?
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三、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
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
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四、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
D、无他,但手熟尔
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相照应的一句是( )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五、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原文中解释加点的字词)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文章把握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以抒情言志,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
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
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
其中心句为:
“莲,花之君子者也。
”
本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
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
隐居避世的人;
莲花:
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牡丹:
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濯( )清涟 亵( )玩 淤( )泥 鲜( )有闻
二、、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无丝竹之乱耳C、告之于帝D、本在冀州之南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五、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
A、 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
B、 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
C、 喻君子志清行廉,德声远播。
D、 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六、文章采用了的写法。
作者从、、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君子的品质:
“,”表现莲花的质朴,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庄重又令人敬佩。
以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的鄙弃。
七、文中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八、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九、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十、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十一、文中说:
十二、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
十三、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对雍容牡丹、隐逸菊花的鄙夷和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
C.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节和风度,以及莲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D.文章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十四、简要谈谈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你的启示。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
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
不陋"
的一面,而"
是因为"
德馨"
,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
惟吾德馨"
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
开头引出"
,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
,最后又以"
诸葛庐"
,"
子云亭"
的"
何陋之有"
映衬"
。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
陋室"
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全文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
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问题探究
一、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类比什么?
有山则名"
、"
有龙则灵"
暗喻什么?
三、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展示自己所居陋室的面貌的?
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五、“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亭宅,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六、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七、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F、放在句末,起协音作用。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水陆草木之花()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以我酌油知之()H、沿河求之()J、然则天下之事()
九、对《陋室铭》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陋室。
B.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因为陋室里有香味。
C.文中引圣人之言作结,暗示自己就是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深化了主题。
D.文章中作者主要从环境、人物、室中事三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十、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十一、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代诗人,哲学家。
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十二、给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十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
4、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十四、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十五、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
请举例。
十六、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