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81349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8.75KB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速记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
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
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
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
表证、寒证。
黄苔:
里证、热证
灰苔:
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
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
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
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
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
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
寒,湿。
腐苔:
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
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
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
寒湿、湿浊。
③白腻:
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
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
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
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
①光剥苔:
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
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
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
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
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
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
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意义:
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
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
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
触:
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
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
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
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
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
患处硬痛拒按-实证;
轻按即痛-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病在深部;
③润燥:
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
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
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
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按虚里:
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
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
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
②腹痛拒按者-实证
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
(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
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
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
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
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
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
(注意:
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
手足较热-内伤发热
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
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
①小儿指尖冷-惊厥
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
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
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
食指第一节。
气关:
食指第二节。
命关:
食指第三节。
4、正常:
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
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
色:
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
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
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
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
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
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
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
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
正常脉:
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
鉴别:
一比类脉:
1、脉位相似:
1)脉位浅:
洪、浮、濡、散、芤、革
2)脉位浮:
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
1)脉率快:
数、疾2)脉率慢:
迟、缓
3)律不齐:
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
1)脉宽大:
大、洪、芤。
2)脉细小:
细、微、濡、弱3)脉体长:
长、弦
4)脉体短:
短、动。
5)脉紧张:
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
1)脉动:
濡、弱、软。
2)脉有力:
实、洪。
二、对举脉:
1、脉位:
浮、沉。
2、脉数:
迟、数。
3、脉形:
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
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
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
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
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
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
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
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
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
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
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
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
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
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
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
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
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
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
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
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
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
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
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
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
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
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
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
嗜酸粒0.005-0.05;
嗜碱粒0-0.1;
淋巴0.2-0.4;
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
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
急性大出血、溶血;
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
病毒感染;
伤寒、疟疾;
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
X线及放射性核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
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
寄生虫病;
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5、单核细胞
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
0.005-0.015,绝对值24-84;
新生儿:
0.03-0.06
1、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2、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
意义:
贫血疗效观察;
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
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
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
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
反应性:
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
(一)胆红素
血清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溶血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强+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
+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
↑
↑
+或-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二)血清酶
1、转氨酶 ALT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
(1)肝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
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上升或正常
肝硬化(终末期):
正常或降低
肝内外胆法淤积:
正常或轻度上升
(2)心梗:
6-8小时 AST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
胆道阻塞
急慢性肝炎
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
肝癌;
胆道阻塞;
肝病(急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
4、乳酸脱氢酶(LDH)
肝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
急性心梗;
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
五、肾功能
(一)肾小球功能
1、血清尿素氮(BUN) 3.2-7.1mmol/l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但不是肾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
2、血肌酐(Cr) 88-177
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80-120
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
1、浓缩稀释试验――主要是测定远端肾单位功能。
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
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22-31
降低: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增高:
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六、生化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 2.9-6.0
血清甘油三酯(TG) 男0.44-1.76;
女0.39-1.49
血钾 3.5-5.1
血钠 136-146
血氯 98-106
血钙 2.25-2.75
七、免疫学检查
(一)免疫球蛋白
IgM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
(二)补体C3
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肝癌)
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
(三)感染免疫检测
1、抗链O (ASO)
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
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
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固子(RF)检查
――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重型肝炎若见AFP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
反之,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3)妊娠:
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
2、癌胚抗原(CEA)
(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升高
八、尿液检查
(一)颜色和透明度
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
5、脓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
6、盐类结晶尿
(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病
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
(三)蛋白尿
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
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
(四)管型
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
2、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
九、粪便
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
米泔样便――霍乱
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直肠癌
绿色粪便――消化不良
十、痰液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
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黑色痰――矽肺
第五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常规导联
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
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二、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
0-+90之间
心电轴轻中度右偏:
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蓍右偏:
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轻中度左偏:
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
电轴显著左偏:
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三、心房肥大
(一)右心房肥大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
(二)左心房肥大
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
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
(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
四、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
RV5>2.5或RV5+SV1>3.5(女)-4.0(男)
2、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
达0.1-0.11s
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右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
RV1>1.0,RV1+SV5>1.2,RaVR>0.5
2、QRS波群形态改变
3、心电轴右偏
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
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
1、缺血型T波改变:
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
S-T段抬高
3、坏死型Q波改变
六、心绞痛
1、典型: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
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除aVR导联):
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
2、T波改变:
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
1、室早:
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早:
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
P’-R新时期>0.12;
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
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
3、交界性早搏:
提早出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
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
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
频率快,节律规则
2、室性心速:
R-R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
QRS波畸形、增宽,时间延长,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P与QRS无固定关系
(三)房颤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f波;
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率完全不规则;
3、QRS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相同。
(四)室扑:
一过性。
QRS-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
(五)室颤:
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六)房室传导阻滞
1、I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P波之后均伴随QRS波
P-R新时期延长 >0.21(老年人>0.22)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型:
P波规律出现;
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
II度II型:
QRS波成比例脱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增宽畸形。
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心房率>心室率,即P波频率高于QRS波频率
QRS波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一、基础:
X线摄影检查主要应用:
X线的感光效应
X线透视检查主要应用:
X线的荧光效应
二、肺与纵隔
胸部肿块的平片检查方法:
胸部正侧位片
正常胸膜X线表现:
不显影
肺纹理主要成分:
肺动脉和肺静脉分支
肺门阴影的主要组成部分:
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
1、慢性支气管炎:
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有时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的网状阴影。
常见并发症:
肺气肿
2、支气管扩张――用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类型和部位。
3、肺炎
(1)大叶性肺炎:
典型X线表现是在实变期。
(2)支气管肺炎:
(渗出)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肺纹理增粗,有散在多数密度不均匀的边界模糊的小斑片状致密阴影。
小儿表现为两肺中下部内、外带,沿肺纹理分布的病变。
(3)间质性肺炎:
以中下肺野肺纹理增粗模糊
4、肺结核
(1)原发型(I型):
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炎组成的哑铃状影――原发综合征 早期为渗出性病变。
(2)血行播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断 速记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