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防灭火专项设计zzx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1300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263.97KB
HF防灭火专项设计zzxWord下载.docx
《HF防灭火专项设计zzx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F防灭火专项设计zzx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矿井通风……………………………………………17
第二章矿井火灾隐患性分析……………………………………18
第三章矿井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29
第四章矿井自燃火灾监控系统…………………………………36
第五章矿井防灭火系统…………………………………………40
第六章矿井工作面重点区域防灭火技术方案…………………52
第七章矿井外因火灾防治措施及装备…………………………53
第八章矿井井下消防洒水系统…………………………………58
第九章防火构筑物及井上下消防材料库………………………60
第十章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制度………………………………64
为认真贯彻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加强矿井防灭火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矿井火灾事故发生,保障煤矿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矿井生产正常进行。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六十条规定,结合我矿实际情况,修编了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矿井概况
1、行政区划和地理及资源
我矿位于陕西省府谷县西北约60km处,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老高川镇管辖。
由原府谷县老高川乡炭窑渠煤矿与府谷县大昌汗乡兴昌煤矿(资源置换)整合而成,整合后的鸿锋煤矿于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底完成矿建工程、土建工程、机电安装等工程。
整合区呈南北向近似梯形,面积11.0855km2,2-2煤厚2.06m、3-1煤厚1.63m,3-2煤层1.04m属于局部可采薄煤层。
矿井规模为0.90Mt/a,服务年限20.6a。
2、开采安全技术条件
大阪兔川流域属于季节性河流。
地质构造简单,为近水平煤层,煤层及其顶板富水性极弱,为水文地质中等类型。
矿井正常涌水量15.0m3/h,最大涌水量25.0m3/h。
目前矿井实际涌水量12m3/h左右。
属低瓦斯矿井,煤层属于容易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顶板为中等稳定中粒砂岩顶板,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遇水发生泥化),无冲击地压,无地热危害存在。
2-2和3-1煤层空气干燥基水分(Mad)平均为9.87%和9.57%。
开采设计区,不存在“三下一上”开采情况。
3、矿井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排序依次为:
火灾、煤尘、顶板、瓦斯和水灾。
其中:
火灾和煤尘属于重大危险源。
一般危险源、有害因素的危险度排序为:
运输、爆破、电气、机械、坠物、中毒等。
4、矿井开采、安全设施设计及其变更和竣工等情况
2007年11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陕政函[2007]167文件批复了鸿锋煤矿(Z11)资源整合项目。
陕西省煤炭工业局以陕煤局发[2009]191号批复开采设计;
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以陕煤安局发[2009]221号批复安全设施设计;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2023年8月3日。
2012年6月,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以陕煤局复[2012]63号文对《府谷县鸿锋煤矿资源整合方案开采设计变更》进行了批复。
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以陕煤安局发[2012]161号文批复了《府谷县鸿锋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开采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2012年9月,陕煤质监中心站发[2012]38号文对单位工程备案验收予以批复,通过煤炭工业陕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验收备案合格。
2012年11月,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以陕煤安局发[2012]204号文批复了《府谷县鸿锋煤矿煤炭资源整合安全设施设计(变更)》。
2012年7月,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对我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了备案登记,备案编号6018222012014。
2013年10月29日办理了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121105(2016年及时进行了延期;
2019年8月29日申请直接延期通过审查)。
2013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从此由基建矿井转为生产矿井。
2017年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矿井验收。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煤尘、火灾、瓦斯、水灾和顶板。
其它危险、有害因素--运输、电气、机械、坠落和粉尘及噪声等。
矿井存在的重大危险源:
煤尘爆炸危险性!
煤层自燃倾向性!
二、井田位置及交通
鸿锋煤矿位于陕西省府谷县西北约60km处,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老高川乡管辖。
地理坐标在北纬39°
14′25″~39°
17′32″,东经110°
33′05″~110°
34′47″之间。
煤矿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野(芦沟)~大(柳塔)公路和西(安)~包(头)铁路、神(木)~黄(骅)铁路,沿煤矿外南部通过。
西(安)~包(头)铁路南与陇海线相接,北与京包线相连,向东有大秦、神黄两条西煤东运铁路通道与京九、京广线相接陇,形成了衔接四周与全国的运输网络。
煤矿向西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121km,向南距神木县城62km,向西南距榆林市188km,交通便利(详见图1-1)。
图1-1交通示意图
三、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煤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区,地表基本被第四系黄土和新近系红土所覆盖,基岩在煤矿南部沟谷中局部出露,北部高南部低,最高处位于煤矿的东北部,标高1385m,最低处位于煤矿的西南部大板兔川沟谷,标高1175m,相对最大高差约210m。
按形态和成因分类,区内地貌可分为二大类,黄土梁峁区及河谷区,其中以黄土梁峁区为主。
黄土梁峁:
主要分布在矿山范围中部,约占全区面积的60%,组成物质主要是粉沙、粉土,且以粉质粘土为主,表面常有现代风积沙覆盖。
由于雨水的冲蚀作用,梁峁坡面冲沟发育,沟谷直立,黄土见垂直节理。
沟梁相间,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坡面平缓区为耕地,其余主要为林区和草地。
沟谷地貌:
主沟沿东西向展布,沟谷两侧基岩断续出露,沟底开阔地带形成一级阶地和河床漫滩。
河床漫滩主要分布于北部杀虎沟及西北部秦家沟沟底,高于河床约1~2m左右,漫滩平缓,与河床以陡坎形式连接,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
一级阶地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
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多经人工平整成梯田,为区内农作物主要种植区。
2、气象、水文
1)、气象
鸿锋煤矿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具有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之特点。
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全年霜冻期较长,初霜冻期为九月中下旬,十月初冻结,次年四月解冻。
据榆林市神木县气象站多年累积气象资料分析,主要气象参数如下:
极端最高气温38.9℃
极端最低气温-29.7℃
近年平均气温8.8℃
多年平均降雨量436.6mm
近年最大降雨量553.1mm
日最大降雨135.2mm(1977年8月1日)
枯水年降雨量108.6mm(1965)
多年平均蒸发量1774.1mm
多年平均绝对湿度7.6mbar
平均风速2.2m/s
极端最大风速25m/s(1970.7.18)
最大冻土深度146cm(1968)
2)、水文
煤矿属于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次级支流大板兔川的流域范围,虽然沟谷发育,但因气候干燥,降雨微弱、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等因素,以致地表水流量有限,且多属季节性河流,较大的河流为南部的大板兔川,虽常年流水,但水量甚微,受降雨影响十分显著。
煤矿地处大板兔川的上游,其支沟秦家沟、席麻沟及其支沟羊路沟均为季节性沟流。
3、地震
据历史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发生过4.7级地震,烈度为Ⅵ度;
1621年5月在府谷孤山一带发生过6.7级地震。
1477年银川6.5级地震、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和1920年海源8.5级大地震曾波及到本区,仅受到轻微破坏。
1996年5月30日,距本区350km的内蒙古包头市发生6.4级地震,本区有震感。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本区有震感。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近百年来区内从未发生较大的地震,虽有几次小震,烈度仅在2.5度,属地震微弱区。
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B1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GB18306-2001)A1图,矿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m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0.05g,相当于中国地震局1990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Ⅵ度区。
4、气象特征
据府谷县气象观测资料,年平均温度8.8℃,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400~420mm,年最大降雨量819.1mm(1967年),最小降雨量108.6mm(1965年),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年平均蒸发量1907.2~2122.7mm,是降雨量的4~5倍。
年平均相对湿度56%,年平均绝对湿度7.61毫巴,属湿度过低或微湿度带。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该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北部。
陕北斜坡被围于西部天环坳陷、北部伊盟隆起、东部晋西挠折等构造体系之中。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向斜东翼,除翼部边沿地带倾斜较陡外,主要发育构造多呈宽缓短轴状背斜,地层倾角1°
~3°
,岩层倾向北西、北西西。
二、地层
鸿锋煤矿位于神府矿区的东北部,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系、新近系沉积物覆盖,仅东南部席麻沟、秦家沟沟谷两侧有基岩出露,煤系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
依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离石组和马兰组(Q2l+Q3m),全新统冲积层(Q4al)。
现分述如下:
(一)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
该地层是陕北侏罗纪煤田含煤岩系的沉积基底,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下伏全区,未有出露。
据区域资料厚度80~200m。
岩性为巨厚层状浅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含大量白云母及绿泥石,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楔状层理及块状层理,局部含石英砾、灰绿色泥质包体及黄铁矿结核。
(二)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
本组地层地表无出露,区内普查阶段钻孔中基本见底,但大部份仅见其上部地层,平均厚度10~50m。
在三道沟实测剖面上其全层厚度42.48m,岩性以紫红、灰紫及灰绿色泥岩为主,夹透镜状灰白色含砾中粒、粗粒砂岩及薄层粉砂岩。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差,泥质胶结,局部为钙铁质胶结,砂岩多呈中厚~厚层状和透镜状,板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十分发育。
泥岩中含铁质结核、铝质鲕粒及粉砂岩团块,多为块状层理,底部发育不稳定砾岩,顶部有灰白色石英砂岩。
该组沉积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顶部不平的永坪组之上,起着填平补齐作用,故其厚度变化较大,为含煤建造之基底。
与下伏永坪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为煤矿含煤地层,与下伏富县组呈整合接触。
延安组自下而上分为一~五段,由于中侏罗世后期历次构造运动影响,延安组第五段遭受严重剥蚀,第Ⅳ、Ⅲ段局部遭受剥蚀,延安组第Ⅰ—Ⅱ段地层保留完整,根据《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三道沟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延安组总厚度63.11~275.47m。
煤矿范围内本次补充勘探的对象为延安组第Ⅳ、Ⅲ段,在填图及钻孔揭露、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结构等、含煤性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自上而下分别为延安组第Ⅴ、Ⅳ、Ⅲ阶段,本次钻孔揭露的延安组厚度49.63m~131.78m,平均为98.90m。
岩性是以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次之,少量为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炭质泥岩,含多层煤层。
(四)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
主要出露于煤矿北部的新窑沟沟谷东南侧及南部的席麻沟沟谷东侧。
钻孔揭露厚度0~46.57m,平均厚度26.22m,新窑沟与席麻沟之间的分水岭、席麻沟与秦家沟之间的分水岭附近厚,向沟谷方向逐渐变薄,至沟谷及其两侧基岩出露。
岩性为棕红色粉质粘土及亚粘土,密实,硬塑,夹似层状钙质结核层,底部局部发育一层厚度1~3m的楔状砾石层,不稳定,砾石成份为砂岩、烧变岩等岩块,砂质充填,泥质胶结。
本组中前人曾发现三趾马及其它动物骨骼化石,因而又称之为“三趾马红土”。
保德红土与下伏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离石组和马兰组(Q2l+Q3m)
主要分布于煤矿梁峁之上,据钻孔揭露及填图资料,区内厚度0~61.73m,平均23.85m。
新窑沟与席麻沟之间的分水岭、席麻沟与秦家沟之间的分水岭附近厚,向沟谷方向逐渐变薄,至沟谷及其两侧红土及基岩出露。
上部为灰黄色亚砂土,大孔隙,半固结,含星散钙质结核,亦具纵深垂直节理,分布于梁峁之上。
下部为浅棕黄色亚粘土,其中夹多层古土壤层,含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分散状钙质结核,偶含动物骨骼化石及碎片。
不整合于下伏延安组地层及保德组红土地层之上。
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和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离石组和马兰组总厚度0~74.34m,平均31.51m。
分布规律总的来说,分水岭附近较厚,低洼的沟谷处较薄。
(六)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大板兔川及其支沟席麻沟、秦家沟沟谷中。
岩性以灰黄色、褐黄色细砂、粉砂、亚砂土和亚粘土为主,底部多含有砂岩、粉砂岩角砾。
厚度0~8m,一般3m,沟头附近厚度较小,沟掌附近厚度较大,本次勘探施工的Z11—Ⅲ—3、Z11—Ⅵ—2钻孔分别位于席麻沟和秦家沟的沟头,钻探揭露的地层厚度分别为1.00m和1.55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三、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整合区内批准开采共有可采煤层3层,分别为2-2、3-1、3-2煤层。
其中2-2、3-1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3-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1、2-2煤层
位于第Ⅳ岩段顶部,煤矿南部大板兔川及其支沟席麻沟、秦家沟遭受剥蚀,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可采面积9.67km2。
煤矿内见煤点31个,均为中厚煤点。
2-2煤层厚度1.72~2.83m,平均厚度2.15m;
可采煤层厚度1.19~2.46m,平均厚度2.06m,属中厚煤层,煤层西北部厚而东南部薄,煤层厚度变化较小。
一般含1层夹矸,局部不含夹矸,厚度0.09~0.59m,多为粉砂岩,少量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结构较简单。
埋深0~111.80m,平均70.56m,北部2-2煤层埋藏较深,南部埋藏较浅,沟谷两侧埋藏较浅,席麻沟以西本次施工的Z11—Ⅲ—3钻孔最薄,仅为4.51m,底板标高在+1244~+1216m之间。
该煤层为中厚煤层,大部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性明显,结构较简单;
煤类为不粘煤31号(BN31)煤类单一,煤的灰分、硫分变化小,属稳定型煤层。
2、3-1煤层
位于第Ⅲ岩段顶部,煤矿南部大板兔川及其支沟席麻沟遭受剥蚀,东南角不可采,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可采面积10.64km2。
3-1煤层厚度0.35~3.50m,平均厚度2.09m;
可采煤层厚度0.80~1.91m,平均厚度1.63m,属中厚煤层,煤层西北部厚而东南部薄,至大板兔川及其支沟席麻沟遭受剥蚀,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但规律性明显。
煤层含1~2层夹矸,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其次为泥岩,厚度0.09~0.75m,煤层结构较简单。
埋深0~134.38m,平均80.45m,北部3-1煤层埋藏较深,南部埋藏较浅,沟谷两侧埋藏较浅,席麻沟以西本次施工的Z11—Ⅴ—2钻孔最薄,仅为10.43m,底板标高在+1222~+1195m之间。
该煤层为中厚煤层,大部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但规律性明显,结构较简单;
3、3-2煤层
位于第Ⅲ岩段上部,煤矿南部可采,北部和中部不可采,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面积2.30km2。
煤矿内见煤点19个,可采见煤点2个,不可采煤点17个,均为薄见煤点。
3-2煤层厚度0.25~1.13m,平均厚度0.55m;
可采煤层厚度0.80~1.13m,平均厚度1.04m,属薄煤层,煤层不含夹矸,结构较简单。
埋深38.89~161.65m,平均107.98m,北部3-2煤层埋藏较深,南部埋藏较浅,沟谷两侧埋藏较浅,席麻沟以西本次施工的Z11—Ⅴ—2钻孔最薄,为38.89m,底板标高在+1186~+1158m之间。
该煤层可采区为薄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较小,结构简单;
煤类以不粘煤31号(BN31)为主,煤的灰分、硫分的标准差分别为1.16和0.06,灰分、硫分变化小,属不稳定型煤层。
煤层赋存特征详见表1-2-1。
(二)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
区内各煤层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
弱沥青光泽为主,次为暗淡光泽。
表1-2-1可采煤层特征表
岩
段
煤
层
号
煤层厚度
结构
层间距
可采
类型
稳定
两极值
平均值(点数)
极值
平均
Ⅳ
2-2
1.72~2.83
2.15(31)
一般含1夹矸,局部不含夹矸,厚度0.09~0.59m,多为粉砂岩,少量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结构较简单。
15.45~23.58
20.07
大部
Ⅲ
3-1
0.35~3.50
2.09(20)
一般含1~2夹矸,厚度0.09~0.75m,多粉砂,少量泥岩,结构较简单。
17.40~26.89
24.69
3-2
0.25~1.13
0.55(19)
基本不含夹矸
局部
不
棱角状断口为主,其次为参差状、贝壳状断口。
镜煤中内生裂隙8~15条/5cm。
2-2煤层中部含菱铁质鲕粒或钙泥质结核。
2-2煤层以中~细条带状结构为主,3-1煤层以中条带状结构为主,水平层状构造。
煤的视密度平均值1.31g/cm3,真密度1.40g/cm3左右,煤的硬度2.38,孔隙率13.1%。
煤岩成分以亮煤、暗煤为主,夹镜煤条带或透镜体,局部地段镜煤厚度可达8cm,丝炭沿层面呈长条带状或透镜体分布,厚约1~3mm,并可见到破碎程度不等的炭化植物叶片和茎干薄片。
2-2煤层中部及上部含有褐黑色菱铁质鲕粒或钙泥质似豆状结核,直径1~5mm,其密度3.7~4.0g/cm3,局部聚集成层,厚度一般5cm左右。
宏观煤岩类型:
2-2煤层以半亮煤为主,次为半暗煤;
3-1煤层以半亮煤占优,部分半暗煤和光亮煤。
2、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1)空气干燥基水分(Mad)、最高内在水分(MHC)
2-2及3-1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6.02~12.53%,平均值分别为9.87%和9.57%。
2-2煤层最高内在水分(MHC)为14.30%。
(2)灰分
a、灰分产率(Ad)
2-2及3-1煤层灰分平均值分别为6.12%和5.81%,灰分标准差为2.45和2.49,根据GB/T15224·
1—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标准,属动力煤的灰分产率变化小的特低灰分煤。
煤层原煤经1.4密度液分选后,浮煤灰分产率大幅度降低,其平均值分别为3.00%和3.07%,脱灰率平均为51%和47%。
b、夹矸灰分产率
本区2-2煤层含夹矸1层,局部地段2~3层,厚度0.09~0.59m,平均0.27m。
灰分在62.34~93.18%,平均75.03%,岩性为泥岩或粉砂岩。
3-1煤层含夹矸1~3层,基本2层,厚度0.07~0.75m,平均0.41m。
灰分为58.12~95.06%,平均78.16%,岩性为粉砂岩或泥岩。
上述两煤层中的夹矸,遇水易崩解。
煤层开采时,一般容易混入煤中,且不易于剔除,使煤层外在灰分增加。
2-2煤层均含有1层褐色菱铁质或钙泥质结核层,厚度5cm,此层夹矸与上下煤层无明显界面,煤层开采时不易剔除,是煤层灰分增高的内在因素之一。
采样测试表明:
该层灰分在48.96~92.46%之间,平均值78.14%。
c、煤层灰分、计量灰分和开采灰分
煤层灰分:
按《采样规程》要求,厚度小于或等于0.01m的夹矸与上下煤层合并采样测试的灰分值。
计量灰分(储量计算采用厚度的灰分):
按《勘探规范》8·
4·
1条规定,煤层灰分加单层厚度小于0.05m夹矸灰分的加权平均灰分。
煤层开采灰分:
即在采煤时按规定应采的各个煤分层和夹矸层,包括0.01~0.30m夹矸灰分的加权平均灰分。
(3)挥发分(Vdaf)
2-2及3-1煤层原煤挥发分平均值为36.74%和36.29%,浮煤挥发分平均值为35.91%和35.73%,属中高挥发分煤。
(4)固定碳(FCd)、燃料比
固定碳的高低是评价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燃料比是表征煤化程度的指标。
2-2及3-1煤层固定碳含量为59.39%及60.01%,属中等固定碳煤。
燃料比分别为1.72和1.76,表征煤的煤化程度低。
四、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起伏,所有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到极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中有关规定,勘探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应划为二类一型。
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
2-2煤层:
岩性为炭质泥岩,约占全区面积的3%;
直接顶零星分布,约占全区面积的12%。
本煤矿2-2和3-1煤层底板主要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其饱和抗压强平均为13.6MPa
2、瓦斯
根据府谷县能源局《关于2018-2019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鸿锋煤矿属低瓦斯矿井。
3、煤尘
依据2012年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对2-2煤层检验报告,火焰长度大于40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用量为90%,属于有爆炸性危险的煤层。
4、煤的自燃倾向性
依据2012年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对2-2煤层检验报告,真相对密度TRD2020为1.34,全硫Std含量0.31%,煤的吸氧量Vd为0.99%。
鉴定结论:
2-2煤层为Ⅰ类容易自燃煤层。
5、煤的自然发后期
参照郭家湾大矿等侏罗系煤层相邻矿井所做的试验自燃发火结果,确定我矿自燃发火期为40天。
6、地温
本区为地温正常区,无地热危害。
第三节矿井通风概况
一、通风方法
矿井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安装两台FBCDZ-8-No24c型160KW×
2主通风机。
二、通风方式
1、矿井采用“U”型全风压通风方式;
2、采掘工作面、井下变电所及避难硐室均为独立通风。
3、综掘工作面采用FBD№6.0/2×
11KW压入式对旋通风机供风,实现了“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矿井反风通过主风机电机反转风门调整实现反风。
三、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主要有风桥、双向风门、调节风门(风窗)、密闭门和密闭墙等。
开拓和准备巷道采取锚网(索)喷联合支护,工作面巷锚网(索)联合支护。
对备用工作面双巷掘进和回采工作面采过的联巷,及时采取临时闭墙封闭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F 灭火 专项 设计 z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