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1254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51.08KB
长垣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Word格式.docx
《长垣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垣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3.下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①和②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如下:
据图可判断题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共同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而内环境只是指细胞外液,只是包含①②④,所以D错;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①和②,A正确;
B.乙酰胆碱被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即组织液②中,B正确;
C.①与②、④相比,蛋白质的含量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肌动蛋白存在于肌肉细胞内,A错误;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HCO、HPO等参与调节酸碱平衡,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下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B.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
C.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
D.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答案】C
【解析】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正确;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B正确;
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C错误;
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⑥⑤表示体液调节。
6.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解析】据图1分析,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多糖分布在膜的外侧,所以图中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图2中神经递质只能由E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F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7.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B.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C.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解析】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A错误;
①为感受器,能接受一定的刺激,而不是各种刺激,B错误;
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
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图中数字代表的反射弧的结构名称,确定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且有足够强的刺激。
8.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知,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正确;
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外,测的不是膜电位,但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错误;
图中b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膜电位,D错误。
9.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
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解析】细胞外
Na+浓度比细胞内高,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若模拟环境中Na+浓度减小,Na+内流则减少,膜内外电位差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A正确;
若模拟环境中Na+浓度越高,Na+内流则越快,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B正确;
细胞外K+浓度比细胞内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到膜外,产生静息电位;
若模拟环境中K+浓度越高,则K+协助扩散越慢,且产生的静息电位越低,反之,若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变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C错误、D正确。
1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
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B正确;
C、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C正确;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
故选:
D.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解析】下丘脑级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与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而呼吸中枢在脑干,A错。
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B正确。
内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通过垂体释放作用于集合管和肾小管,促进对原尿水的重吸收,降低内环境渗透压,C正确。
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也含有少量血浆渗透出的蛋白质,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和稳态
12.下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
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
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若切除Y,丙的分泌量减少,A错误;
X和Y之间不仅通过体液调节,还通过神经调节,B错误;
丙对X和Y起抑制作用,C错误;
幼年时乙和丙过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D正确。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3.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胰岛素能够促进靶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B.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需要转运蛋白,因此是主动转运
C.若图中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则可能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D.转基因大肠杆菌能合成胰岛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胰岛素能够促进靶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A正确。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需要转运蛋白,但不需要能量,是协助扩散;
B错误。
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进而降低血糖,如受体结构改变,则血糖浓度升高;
C正确。
转基因大肠杆菌能合成胰岛素原因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相同;
D正确。
本题考查胰岛素调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关知识,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14.下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解析】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将大鼠放在低温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兴奋,而在温度较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说明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同,A正确;
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说明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环境温度为42℃时温觉感受器最敏感,B正确;
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即37℃左右,C正确;
从图中分析可知:
当温度在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而偏离感受器敏感温度时,都减小,D错误。
15.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解析】A.饮水过少时,激素d为抗利尿激素,其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较多的胰高血糖素,或者是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符合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人的手被针扎时,手部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脊髓,再传出到效应器,引起手臂收缩,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神经调节来实现的,C正确;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应该包括下丘脑、肾上腺和甲状腺,不包括胸腺,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有水盐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问题,所以必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全面的知识网络,把水盐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与神经调节联系起来,逐项分析、排除的方法综合作答。
16.下面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的平衡都有调节作用
B.人在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解析】下丘脑是水盐平衡、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中枢,另外与生物节律有关,A正确;
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中渴觉中枢兴奋,另外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B错误;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C正确;
皮肤的排汗排出水分和无机盐,因此与水平衡有关;
皮肤血流量和排汗散能失热量,因此与体温恒定有关,D正确。
17.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
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A.激素调节B.神经调节C.体液免疫D.细胞免疫
【解析】体液免疫是依靠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达到保护目的免疫机制,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的自我保护方式类似,故选C。
18.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⑥表示免疫细胞。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细胞②的质膜上有抗原的受体,每个受体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
B.同一个体不同的细胞③能识别不同的抗原是由于细胞③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细胞④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D.细胞⑥中经高尔基体分拣的蛋白质都送到细胞外
【解析】据图分析,成熟细胞②的质膜上有抗原的受体,每个受体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A错误;
同一个体不同的细胞③③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B错误;
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其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但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细胞④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C正确;
细胞⑥中经高尔基体分拣的蛋白质不一定都送到细胞外,如溶酶体中的水解酶,D错误。
19.“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
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
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之叙述,正确的是()
A.“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利用马的被动免疫
B.“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
C.注射到患者体内的“抗蛇毒血清”可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增加马的细胞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解析】据题意可知,“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是注射抗原后马产生抗体的过程,故为主动免疫,A错误;
“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B正确;
注射到患者体内的“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和蛇毒抗原结合并将其消灭,C错误;
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充分激活马的体液免疫系统使产生足够的抗体,D错误。
2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解析】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错误;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正确;
人体内的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D错误。
21.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解析】由题图知,①是淋巴因子,⑤是抗体,二者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图中淋巴B细胞,淋巴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功能,B正确;
分析题图可知,③是浆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以来源于记忆细胞,即图中④,也可以来源于淋巴B细胞,即图中②,C错误;
抗体有时可能将将自身物质作为抗原进行攻击,引起自身免疫疾病,D正确。
22.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
C.④是T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解析】据图分析,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抗原,A正确;
人体内的细胞④为T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效应T细胞,④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故为T细胞,C正确;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②抗体,D错误。
23.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植物唯一的调节方式
B.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植物生长
C.导致植物出现茎背地性和根向地性的作用机制相同
D.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都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解析】植物激素的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例如植物的开花还要接受光的调节,A错误;
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使植物生长,二者具有协同效应,B正确;
茎背地生长,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根向地性体现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二者机理不同,C错误;
植物激素不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是由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D错误。
24.下图甲是用小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图乙曲线中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的是()
A.AB.BC.CD.D
【解析】在胚芽鞘的左侧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会促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琼脂块上尖端的数量越多,生长素浓度越大,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作用加强,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大。
但超过一定范围,促进作用减弱,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减弱.由此可见,B曲线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
B.
25.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高脱落率不一定高
B.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生成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D.农业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解析】由图可直接看出,随乙烯浓度升,高脱落率先升高后降低,A正确;
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乙烯的含量亦增加,B正确;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图中无法体现,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只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协同作用,C错误;
图中显示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D正确。
2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的浓度等
B.该实验还可用生根的平均长度作为观察指标
C.生长素类似物2,4—D浓度为800mg/L时,抑制插条生根
D.该实验可确定400mg/L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解析】根据图形分析可知,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而2,4-D的浓度是自变量,A错误;
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所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B正确;
与浓度0相比,2,4-D浓度为800mg/L时,促进插条生根,C错误;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的所有的浓度中,2,4-D浓度为400mg/L促进插条生根数最多,但是不一定是最适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与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确定不同实验组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2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
(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B.图2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
C.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
D.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
【解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地里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
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在E和F之间,C错误;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故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和A,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垣 一中 一下 学期 期中 模拟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