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知识提纲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81222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47.53KB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知识提纲Word格式.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知识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知识提纲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虎门销烟
(1)背景
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1000万两以上白银;
(2)概况
湖广总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2万多箱鸦片。
(3)意义
对清政府:
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对英国:
英国议会借此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
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内容
主权影响
《南京条约》
1842.8.29
中英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英美法三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虎门条约》
1843
《望厦条约》
1844
中美
《黄埔条约》
中法
3.影响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背景
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直接原因(借口):
“亚罗号”事件。
重要原因:
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中法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权益;
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瑷珲条约》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师夷长技以制夷”
1.林则徐
实事求是的品格;
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情报和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2.魏源
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内容:
1.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
绍外国军事和外交。
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意义: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畲
身为福建布政使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收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
《瀛寰志略》内容:
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4.意义
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本课小结】
一个对比:
19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两场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位先贤: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
三部经典: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八个条约: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思维导图】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历史由上古时期进入到中古阶段,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
由于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与民族治理等政策的完善,使其疆域面积不断扩大,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但由于秦朝统治者采用的“法治”思想过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断,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朝代更迭:
秦朝:
B.C.221—B.C.207
楚汉之争:
B.C.206—B.C.202
框架线索
一、基本概念
1.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
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二、大一统国家初建:
1.有利条件
(1)政治方面
①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
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②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
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②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
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③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
①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大一统的过程
(1)统一东方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大一统的意义
(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中华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
秦的统一促成了这些条件的实现。
三、制度创建与政权巩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1)皇帝制度
①概念:
皇是对君主的尊称,帝是对宇宙万物至高的主宰神的尊称。
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并有具体规定和礼仪来突显皇权独尊。
②评价:
皇帝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伦理被披上政治色彩,运用伦理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皇帝制度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土壤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以家庭结构为模式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特征,体现于政权结构上,形成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
皇权不可分割、皇权不能转让、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也具有多民族色彩,特别是几个大的民族,如蒙古、女真、满族等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为皇帝制度增添新的民族色彩,强化着皇帝制度的力度。
皇帝制度也渗透了农业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在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着农业文明的缺陷,形成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观念上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
①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
管理全国的军务,实际上太尉是虚设的,皇帝掌握最高兵权。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秦朝的中央行政决策体系完备,由五大系统组成:
①决策中枢系统:
最高决策权在皇帝,但丞相参与行政决策或主持有关官吏参加的决策会议,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助丞相参议决策,最后上奏皇帝取旨。
②信息系统:
御史府是全国的信息总汇,负责信息上传下达,为中央行政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对行政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
③智囊系统:
主要由博士、光禄大夫、侍中等组成,主要为决策者提供方案或对方案进行审议,纠正决策违失。
④监督系统:
决策中枢机关相互制衡,保证决策正确;
行政组织内部设有志司监督行政执行工作的官吏,从而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都有监督。
⑤执行系统:
全国最高行政执行机关是三公府,但三公无权下令九卿,政令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九卿,然后监督其执行,体现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3)地方制度——郡县制度
①概况: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②管理:
郡的主要长官为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监察设若干县,县有县令或县长、县尉、县丞等。
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至县而止。
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基层机构,有三老、啬夫、游徼等乡官。
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③影响:
郡县制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
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1)统一文字。
小篆作为通行全国规范化的文字,隶书由于笔画平正、便于书写而逐渐流传。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统一度量衡。
既避免经济混乱,又限定了群众如数向国家缴纳赋税;
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3)统一货币。
废除六国形制,国家统一铸币为圆形方孔钱,称“秦半两”。
货币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3.加强思想统一
(1)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消解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中的离心倾向为其施政宗旨。
(2)“焚书坑儒”。
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昭示着秦朝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
4.消除原六国地区的分裂因素
(1)消毁各地兵器;
(2)拆毁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
(3)决通列国川防;
(4)建设首都,迁徙豪富,整顿社会风俗。
5.大规模移民
随着秦朝疆域的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让中原汉族人在夷蛮之地落户生根,传播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实现对少数民族交流与交融,服务于建设庞大国家的需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体制运作的失败
1.原因:
(1)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①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不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嗜欲,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恶化。
②在社会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转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
统治者对社会民生漠而视之,享乐纵欲,而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却要承担极其沉重的徭役赋税,随时面临来自严刑峻法的残酷戕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吏,最终都无法忍受秦王朝的存在。
③在战争行为上,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
秦王朝建立之后,本应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统治者却好大喜功,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强化赋役,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用。
(2)吏治的败坏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和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3)思想文化上的失误
①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严酷律法,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②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亡的教训
(1)秦末农民起义:
①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②楚汉之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2)秦亡的教训: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3.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主流的时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
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
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
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
汉代以来,统治阶级总结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极端措施,确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上的羁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
对于民族间的和解与沟通、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维导图
本课小结
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立;
新朝开新局,始建皇帝制;
统一度量衡,还有币和字;
土地定私有,移民扶蛮夷;
社会初未稳,皇家真奢靡;
城池和陵墓,征兵加赋役;
百姓皆多难,重刑增新疾;
被迫揭竿起,天下再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纲要 16 鸦片战争 冲击 因应 知识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