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10156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2.36KB
人教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
查阅资料 预习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新。
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皇家花园,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
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四、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2、抄写生词。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
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
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
什么叫“众星拱月”?
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
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
3、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
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2)齐读第一句。
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
“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
“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
“象征”是什么意思?
(3)补充介绍“买卖街”“山乡村野”。
(4)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
读后讨论:
刚才读
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5)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齐读第六句。
“有如”是什么意思?
(好像)“流连其间”是什么意思?
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
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最珍贵”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五、总结。
课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它不仅宏伟、壮观、美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第二段。
二、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3、学生自学后讨论。
4、小结。
(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
)
5、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
三、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
1、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课时教案C
课时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圆明园怎样毁灭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狼牙山五壮士那种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主
义精神。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朗读指导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
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1、谈话引入。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学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要介绍背景。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三、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指名读第一、第二部分。
(板书: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二、深入学习第三到第五部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1、自读第三部分。
思考: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提问:
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引上绝路)
3、讨论:
(1)五壮士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不走那条“可以追上部队”的路,而是不顾自己的危险,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呢?
(2)“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这里比喻什么?
战士们为什么热血沸腾?
4、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这一部分?
(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5、指名分别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
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6、提问: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英勇歼敌)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8、指名朗读第五部分。
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英勇跳崖)
9、讨论。
(1)这一段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2)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你从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中体会到了什么?
(3)面对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10、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总结全文
1、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课外延伸。
22、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英
诱敌上山 勇
接受任务 跳
崖
23*、难忘的一课
阅读
一课时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1、题目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2、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重点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指导理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2、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
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
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
(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24*、最后一分钟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谈话导入。
2、自读诗歌。
3、抓重点词句朗读体会课文内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
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急切盼望
24*、最后一分钟自豪、激动、喜悦
美好祝愿
口语交际习作七回顾拓展七
综合
四课时
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悟。
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小结。
2、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交流法---观察法---积累背诵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本单元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习作训练
1、学习日积月累;
2、口语交际训练;
3、习作训练。
有关新中国成就资料;
第一、二课时习作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
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
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
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
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说什么?
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第四课时回顾拓展
一、学生自读.
1、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2、同桌互查.
3、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二、日积月累
1、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三、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语文 第七 单元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