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805329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01KB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编辑好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
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
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分析得很正确!
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
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非常好。
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V”字形
对!
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
请大家思考:
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
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很好!
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说得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
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属于侧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不错。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
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
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
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B点。
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
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分析得很好!
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
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
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
同学们,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三峡”是河流侵蚀地貌,“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地貌。
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塑造作用——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板书)
我们知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那么,这些被侵蚀的地表物质到哪里去了呢?
被河水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
很好。
请看“河流堆积地貌图”,仔细观察并说出在河流流出山区的谷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个地区,分别形成了怎样的河流堆积地貌?
为什么?
(生讨论)
生1:
在山区的谷口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
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
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总结:
(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又形成了怎样的堆积地貌呢?
生2: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
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师总结:
(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过渡)我们了解了河流的上游、中下游的堆积地貌。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河流的入海口,发生了怎样的堆积?
生3:
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生阅读P86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理解为什么黄河三角洲非常发育。
(总结)
(P86活动)
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淮海平原的西部是太行山脉,因此在平原的西部地区(太行山麓)是由洪积物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在渤海之滨是地势最低的滨海平原。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黄淮海平原的土壤在水分条件和土质方面的差异很大。
其次,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山前倾斜平原以东的地区容易盐碱化,关键原因在于地势低洼,夏秋季节积水,加之沿海地区受海水浸渍的影响,因此黄淮海平原土壤多盐碱,生产力低下。
(参考答案)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
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
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
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
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
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江大河哺育着我们人类文明,请同学们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各属于什么大江大河的流域?
(生)中国——黄河流域;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是河流孕育了我们人类文明,河流地貌对人类的聚落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出示图片“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
同学们请思考讨论,青藏高原上的聚落为什么沿河谷伸展?
这与那里的自然条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讨论回答)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很高而寒冷,土壤贫瘠。
而河谷地带海拔低,气候相对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所以这里是高原地区理想的人类栖息地。
请大家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在山区人类聚落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讨论回答)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人们总是选择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生产和生活,这些地方的地形相对平坦,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也相对丰富,适合于聚落的发展。
山区的聚落多呈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的两岸伸展。
(出示图片“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分布图”)
看图思考,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密集,而西部地区的城市稀疏?
和自然条件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国东部地形多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有着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因此,这里是我国聚落最密集的地区。
(总结)分析得很好!
在这里的聚落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海岸聚落带。
(P88活动)
问题1:
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而A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离河流近,便于取水;
而B地位于冲积扇上,周围地势开阔而平坦,B地也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
问题2:
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学生讨论)
(师总结)
B地聚落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因为B位于两河交汇处,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同时,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度人 必修 地理 教案 43 河流 地貌 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