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问骆驼踪迹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94807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19KB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问骆驼踪迹时文档格式.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问骆驼踪迹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问骆驼踪迹时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幼稚、咀嚼、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及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2、PPT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送别》,引入课题)
师: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
这首歌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走进她的《冬阳·
骆驼队》。
(板书课题)
师;
看到这样一个课题,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在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林海音19岁时就担任《世界日报》记者,她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散文。
以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的《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后改拍成同名电影,还改编成了儿童连环画。
1990年、1993年两度回到北京,为两岸文学交流默默地工作。
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目前设有林海音文库,主要作品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等。
三、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用习惯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边读边在课文的空白处把读懂的地方写下来,不懂的问题做出记号。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认读文中生字词,注意“嚼”“傻”的写法。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
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想想作者围绕骆驼队,以什么顺序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些片断?
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看看作者以什么顺序记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生回答。
(以季节的推移顺序)
那么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呢?
生:
呆学咀嚼
畅谈驼铃
想剪驼毛。
追问去处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然后读给同桌听一听,让他给你评价一下。
谁愿意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都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先请同桌评价,再请其他同学评一评。
五:
老师小结,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画面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体会作者的童年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体会作者的童年情趣。
课件PPT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作者林海音的的童年,走进她的《冬阳·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
骆驼队
设计意图:
教师谈话尽快地引领孩子走进了作者的童年,快速走进了文本。
二、回顾感知走进文本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林海音女士童年的情趣,还记得她在这篇序言中向我们展示了她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画面吗?
生汇报,师板书:
呆学咀嚼;
畅谈驼铃;
想剪驼毛;
追问去处。
师小结:
这一幅幅看似平常无味的画面,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的生动有趣,让我们随作者也走进这些画面分享她的快乐,同时也去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三、品词赏句体会真情
(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写得生动有趣的?
在旁边做批注。
并在同学间交流交流。
(二)交流汇报
1、“呆学咀嚼”
出示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他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提问:
“什么让我看呆了?
”文章怎么写看呆的?
这是对“我”的什么描写?
(2)比较两个片段(体会作者观察仔细);
仿照说一句话:
脸很丑,牙很长,态度很安静。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热气从大鼻孔里出来,胡须上有白沫子。
我看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欣赏书中画面“看金鱼”
孩子们,知道林海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岁数了吗?
42岁。
那么觉得她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课文怎么写的?
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读出了什么?
对童年的怀念。
这里的“呆”和“傻”和我们平时说的一样吗?
再读一读。
(正是这呆这傻,才体现出童真童趣)
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浮现小作者看骆驼咀嚼的画面,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教学,步步深入,让孩子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景,做到“从语言到画面”。
孩子们,这童真童趣在其他三个画面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我们接着欣赏序言中其他三个画面。
谁来汇报?
2、“畅谈驼铃”
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1)学生合作朗读,说一说感兴趣的地方。
(2)你觉得这个画面是通过什么体现作者童年情趣的?
3、“想剪驼毛”
出示骆驼脱毛的图片:
看到骆驼这样一副样子,作者想干什么。
这是对她的哪一方面的描写。
(1)师:
孩子们,谁愿意把想剪驼毛这件事和大家交流。
(2)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给大家听。
4、“追问去处”
作者早已把骆驼当成自己的朋友,骆驼的到来,给小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可夏天来了,骆驼却不见了,你们说她想不想骆驼?
怎么办?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
“夏天他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你觉得儿时的作者曾经还问过什么呀?
小结:
多么有意思啊,同学们,童真童趣的体现离不开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
这也是我们的习作中不可缺少的。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一)师:
刚才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了她的童年,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真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
(),(),(),我也都不会再做了。
(感悟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二)在你的记忆中,也一定有一些特别有意思,记忆特别深刻的“呆事”、“傻事”。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三)师:
步入中年的作者是多么想念童年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于是她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写成了《城南旧事》。
写成了《冬阳·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
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
(故乡)(祖国)
2、怀着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再读。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生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冬阳·
呆学咀嚼神态
畅谈驼铃动作童真童趣
想剪驼毛语言深切怀念
追问去处心理
骆驼队》教学反思
辛口镇中心小学王振红
《冬阳·
骆驼队》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单元目标是: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纯真的笔调描写了童年生活是的几个画面(呆学咀嚼、畅谈驼铃、想剪驼毛、追问去处),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旧北京的热爱。
教学这课书第二课时时,我是这样做的:
我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充分品读。
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走进作者的童年,感悟作者童年的情趣。
感受了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
并且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远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作为一篇文美情深的课文,我在学生在找好四个画面后,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方法。
尤其是“学骆驼咀嚼”这一段: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读读这个句子,看骆驼竟让我看呆了,“呆”是什么意思?
什么让我看呆了?
学生: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说明作者看得很投入。
写出了作者看骆驼的神态和动作。
我从“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都看到了。
”骆驼的吃相让我看呆了。
我“从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骆驼的模样让我看呆了。
紧接着两个句子对比(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比较两个片段(体会作者观察仔细):
让学生感悟两段话的不同之处。
感悟日常生活中怎样去观察事物。
我觉得处理的比较好的还有“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个画面——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
师生、生生分角色朗读,然后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让学生尽量去想“‘我’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
”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
在这几个画面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和对童年的深深的怀念。
整篇课文上下来,自己感觉在后面几个画面中真正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有趣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谈驼铃作用处理得还不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骆驼 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