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docx
- 文档编号:2179264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04KB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docx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
天长市建东小学李文正
备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要备好课,不光需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学等方面的积累。
下面我想以目前我县使用年级较多的苏教版教材为例,就备课中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两方面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老师们作一个交流。
首先,谈一谈如何解读教材。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挂图、相关课件等文本或图像资源,是我们上课不可缺少的凭借。
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课文浅显易懂,凭自己的水平给小学生上课,那还不是绰绰有余。
所谓教材的钻研与解读,也就是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参考书而已。
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
对教材解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那么,解读教材包括哪些内容,着力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解读教材包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每一篇课文及其练习、吃透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它要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整体地把握教材。
1、要了解义教新课标语文教材作了哪些调整和变动。
识字方面,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识字量增加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是2500个。
以前教学生字,要求达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现在识字采用“识写分流”,低年级鼓励“多认少写”,认的任务增加了,但写的任务并不大。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能有效缓解读书和识字之间的矛盾。
课文方面,就苏教版教材来讲,减少了课文类型,第二学段课文均为精读,不安排略读课文;第三学段,每册也只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这样安排减少了备课的头绪,给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三两个学段每册的课文在26课以内,这比人教版教材少了6课左右。
同样的教学时间,课文少了,我们就可以将步子放慢一点,走稳一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将课文学透一点,将基础打牢一点;就可以在语言实践和拓展上多花些功夫,多做点文章,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习题,一般每课后面安排4~5题,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语感,增加语言积累;二是写字训练,第一学段提供印刷体的样字,第二、三学段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意在训练学生写规范汉字,写好汉字;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四是关于感悟课文的思考题,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从三年级开始),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长短线结合”,所谓“长线”就是指每个单元单列出的习作训练,所谓“短线”就是指有些课文后安排的小练笔,两者相辅相成,目的是稳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及编辑意图。
苏教版教材用纸是大32开,开本是1000×1400毫米,人教版则是小32开,开本是890×1240毫米。
所以从直观上来看,苏教版教材比人教版要长一头阔一膀。
内页的汉字,苏教版也比人教版要胖一圈。
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浪费了纸张。
其实这完全是从小学生用眼角度来考虑的,字号大了,他们看起来就不会感到有丝毫的吃力,有利于对视力的保护,体现了编者浓浓的人文关怀。
每册开头均安排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编者对基本学习习惯的重视,不仅要一一落实,而且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每册教材分组编排,一、二、三年级安排8个单元,四、五、六年级安排7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1个综合性的练习。
不再以单元训练重点来编写教材,这和以往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这么做呢?
因为语文素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是逐步积累,整体推进的。
苏教版教材的编辑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
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同胎儿的孕育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脚这般次第累加而成,而是整体地、综合地成长,即长手的同时,脚也在发育。
各单元的课文是从不同角度选入的,体现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和综合性,但各年级之间有一定的梯度。
看似无序却有序,道是无心却有心。
选入教材的文章,传统的经典和名家名篇很少,这并不意味经典和名篇不好,作家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名篇,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特色,但这些文章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讲,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时空差距等因素,要想深入进去犹如攀登峻岭峰巅一样艰难。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非常注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规范平实,贴近小学生的语言实际,易读易懂,灵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再辅以精美的插图,易被小学生喜欢和接受。
这些选文,饱含人文气息,文化构成丰富,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不一而足,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小学生真切的关爱。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里,将“习作”单独列出,与“习惯篇”“阅读篇”和“练习篇”并列,改变了人教版教材将“习作”插入“语文园地”的做法,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造。
每个习作教材都安排有例文,是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改写的,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例文由小学生书写,印在稿纸上,是模仿、学习的极好范例。
改变了以往弱化习作的现象,其目的,就是突显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准确地理解教材。
所谓准确,主要指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字词句段的理解没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
比如三上的课文《军神》,讲的是青年刘伯承眼睛负重伤后,在重庆治疗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接受德国医生沃克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事。
对其主题的理解,有的认为是赞扬刘伯承不打麻药动手术的顽强精神,有的认为是表现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继续未竟的革命事业,甘愿忍受巨大的痛苦,志向远大;有的归纳为称赞沃克医术高超、侠肝义胆;有的干脆兼而有之。
同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概括呢?
这是因为不能正确区分课文所记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之间的差别,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能准确把握作者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之间的关系。
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是这篇文章里的两个人物,其中刘伯承是主要要表现的对象,沃克起的是衬托和辅助的作用。
作者写刘伯承是从正面来写,写沃克医生是从侧面来写。
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刘伯承,展现刘伯承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常人的坚不可摧的意志。
编者编选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习刘伯承,不是学习他不用麻药动手术的行为,是要学习他具有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意志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是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要准确地理解教材,还必须重视咬文嚼字。
比如《将相和》一文中,在“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个鼓瑟,一个击缶,按理说是打了个平手,可会后,赵王为什么给蔺相如加官晋爵呢?
这就需要弄清“瑟”与“缶”这两种乐器的内隐信息。
春秋时,“瑟”作为乐器的一种,一般为闺房女子演奏,可见,秦王要赵王鼓瑟,明显带有侮辱的性质;而“缶”呢?
(我们在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的“缶”,是铜鉴缶,是张艺谋领导的那个团队的一大创新,与课文中的“缶”不可同日而语。
)则是一种民间乐器,原本是用泥巴烧制的,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
“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应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击之”。
演奏缶的,显然是一些下等的民间艺人。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渑池会上的输赢便一目了然了,也就不难理解蔺相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
其次,重点谈一谈如何处理教材。
处理教材,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定位,要尊重编者的意图,努力实现教材预定的目标。
为了便于说明,我想以课文《军神》为例。
《军神》在老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五上,在新课标苏教版中被安排在三上。
有的老师据此认为这是一种“下放”,说明教材越编越难。
实际上,我们目前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选入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所承载的,除了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承载了社会对学子的殷殷希望,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实现编者意图的一个重要凭借。
既然是“例子”,就可以选这个,也可以选那个,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那里,但在不同的地方,它所承载的目标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老人教版教材里,它是用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一个例子,而在苏教版中则没有这一目标。
为了选好每一个“例子”,苏教版教材的编辑们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军神》这篇课文,在老人教版中,沃克医生的话是这样的:
“你堪称军神!
”,在本册教材中则改成了“你是一位军神!
”我们不妨两相比较一下:
“堪”是古语词,表示能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很少用,“你堪称军神!
”今天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颇有些难度,但改成了“你是一位军神!
”则明白如话,一读便知。
再说,这是出现在人物的话语中,还是一个外国人说的,“堪称军神”用语过于书面化,不大符合平日用语的实际;“是一位军神”口语色彩浓郁,切合人物身份和场景。
由一斑可窥全豹,由一字之改可见苏教版教材编辑的良苦用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军神》是三上第七单元里的一篇课文,被安排在同一单元里的课文还有《掌声》《金子》。
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重点,但只要认真研读,我们依然不难发现这三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文体上看,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从价值观的取向上看,都是侧重于讲做人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中,要将领会做人的道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进而再由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写人的,获得表达方法上的启示。
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具体的课文内容入手,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融通。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思想上有所启发,从而领悟文章中所寓含的做人道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课文是如何写人的,联系具体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领会作者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为今后练习写人的习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接下来,就要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
第一步,是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
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述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
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不能超“标”,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教师将一课的教学目标生硬地切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块来表述,以为这样做是真正体现“三个维度”,殊不知,这是一种曲解,是生吞活剥。
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不是独立的三块,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三位一体的,要整体推进,全面落实。
比如写字,它是每一篇精读课文必定要落实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参考书上对识字的要求只是简洁地表述为“学会××个生字”,写字包含其中,你如果也把它肢解成三块来表述,那么教学目标岂不变得支离破碎、冗长无度了吗?
实际上,老师们知道,要使学生写好字,在动笔前,你要通过书写示范、动画演示、作品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写好字的冲动,在此心向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地对字形进行仔细地观察、辨析,了解汉字的笔画构成,发现生字间架结构方面的特点,做到意在笔先;动笔时,学生就会运用正确的姿势,认真地、耐心地、反复地练习,直到把每一个字写端正,写美观;写好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将写好的字互相比一比,评一评,赏一赏,让学生充分享受写字带来的快乐。
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体,这里面有汉字方面的知识教学,这些知识必须要通过扎扎实实地训练才能转化为书写方面的技能,而在促成这种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写字产生积极的心向,乐于动笔,从而自觉地端正写字态度,细心地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耐心细致地写好每一笔每一个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教材 解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