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90120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59KB
浅析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Word下载.docx
《浅析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市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民开拓创新精神较强,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较强。
特别是近年来,根据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市镇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为技术源头,以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与农户相联结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市、乡镇街道、村和农业龙头组织的三级农业信息网络的初步形成,农技110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为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具有较好外部条件和经济基础。
我市对外开放早,民营经济发达,经营机制灵活,具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近年来一批工商企业凭借其资本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涉足农业,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引入农业,以工业理念推动了效益农业的大发展。
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杭州市级7家,出口创汇3.5亿元;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2家,市级农业产业性行业协会4家。
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联系带动5万多户农户。
产业化经营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为推进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快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虽然,我市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优势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不足。
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雷同,主导产业规模偏小;
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小;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名优品牌建设较差,信息滞后等问题。
面对我市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和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从新形势下我市农业发展的紧迫要求出发,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富阳发展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在充分考虑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有富阳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二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显著、并具有一定基础的产品和产区。
三是坚持产业化开发的原则。
面向特色优势农产品整体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群体,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持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原则。
优化品质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优先培育10种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7个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
形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做大特色,做强优势,造就一批知名品牌,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08年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产区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
优势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这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
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
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
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
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
根据我市实际,由于我市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
如蔬菜、水果、茶叶、猪禽、水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花卉、中药材等虽然目前产业基础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市场潜力和生产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优质稻米,但由于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稻米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
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市着重对蔬菜、水果、茶叶、双低油菜、蚕茧、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10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蔬菜蔬菜是我市一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富阳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带,十分适宜蔬菜生长,长期来,已形成了保障市场供应的鲜活蔬菜、高山蔬菜、专供加工出口用的蕗菜、大葱等出口蔬菜和芦笋等特色蔬菜格局。
2003年全市蔬菜4.63万亩、播种10.725亩次,总产量14.78万吨,总产值2.45亿元。
其中芦笋1.3万亩,供应市场的城郊型常年鲜菜0.83万亩,高山蔬菜0.13万亩,菜和大葱等出口蔬菜0.24万亩,农民自留地和季节性蔬菜2.1万亩。
我市的芦笋、鲜活蔬菜、出口蔬菜、高山蔬菜等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栽培历史悠久,生产基础好。
我市的芦笋占全省的70%强,富阳已被认定为中国绿芦笋之乡,鹳山牌绿芦笋是1999、2001年连续两届的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并多次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银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我市从解放以前就开始种植商品蔬菜,具有了较高的蔬菜种植水平。
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建设的步伐较快,建成了常安镇横溪的芦笋示范园区(杭州市产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洲江岭大棚芦笋示范园区(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富春街道春华村和春江街道中沙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
拥有“鹳山”牌绿芦笋、“欣洁”牌、“富华”牌蔬菜等蔬菜品牌,其中“鹳山”牌绿芦笋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认定。
二是自然条件优势。
富阳市毗邻杭州市区,320国道、“杭千高速”等穿越富阳,发达便利的交通为我市蔬菜销售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市芦笋80%销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同时杭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为富阳蔬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加上富春江水系得天独厚,富春江流域平原的大片壤土、砂壤土十分适宜种植蔬菜,山区高海拔地区还能发展高山蔬菜,为蔬菜的优质丰产创造了有利的水土条件。
三是良好的技术基础。
我市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芦笋茎枯病的防治难题,实现了芦笋的稳产高产;
通过芦笋周年供应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使芦笋高产高效,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制订出了无公害芦笋及其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标准化生产开始步入正轨。
四是产业化经营初显雏形。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造就了一支强有力的芦笋营销队伍,蔬菜的加工企业也已走上发展道路。
因此,我市蔬菜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但是,我市蔬菜种植规模普遍过小,主导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化水平还不高,蔬菜流通方面还薄弱,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无公害蔬菜比重低,出口比率低,产后加工能力弱,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主攻方向:
在大力发展芦笋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郊型常年鲜菜、出口蔬菜和高山蔬菜。
加快蔬菜良种推广速度,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大芦笋杂交一代良种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推广适销对路的出口蔬菜良种;
全面推广蔬菜标准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度;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设一批蔬菜品牌和品牌蔬菜基地;
根据杭州市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发展好常年鲜菜基地,为杭州蔬菜西进作准备;
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优势区域:
芦笋:
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效益。
主要布局在常安镇、东洲街道、场口镇、新桐乡、湖源乡、胥口镇、新登镇、龙门镇等8个乡镇(街道)。
常年鲜菜和出口蔬菜。
接轨杭州大都市,扩大面积和规模,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
主要分布在春江街道、富春街道、东洲街道、场口镇、新桐乡、新登镇等6个乡镇(街道)。
高山蔬菜:
巩固现有基础,发展新区域,主要布局在万市镇、洞桥镇、常安镇、里山镇、湖源乡等5个乡镇。
发展目标:
到2008年,芦笋面积发展到1.8万亩,常年鲜菜基地和出口蔬菜1.6万亩,高山蔬菜基地0.2万亩,实现全市蔬菜总面积5.6万亩播种13万亩次,总产量20万吨,总产值3.0亿元。
蔬菜标准化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内销蔬菜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蔬菜符合进口国要求,努力把富阳建成浙江省区域性特色蔬菜重点产区和杭州市的蔬菜基地。
2、水果水果是富阳市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栽培历史悠久。
富阳地处亚热带果树混交带,适宜多种水果生长,主栽有桃、梨、柑桔、草莓、杨梅等。
2003年全市水果面积44562.5亩(包括西瓜10000亩),其中桃9978亩、梨8764亩、柑桔5215亩、草莓3500亩,产量29026.1吨,总产值5769.1万元。
从长远看,我市桃、早熟梨、杨梅、草莓等水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一是生产基础较好。
我市的桃、草莓生产,在杭州市分别名列桃第一、草莓第二,在浙江省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省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
杨梅在我市表现适应性广、适栽地多。
通过实施水果良种化、标准化栽培及产业化建设,引进推广了燕红桃、翠冠梨、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建设了新登的鲜桃示范园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千禧园艺场、渌渚利民果园等产业化示范基地,初步打响了“鹳山”牌富阳草莓、“葛溪”牌蜜梨等水果品牌,其中“鹳山”牌富春鲜桃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认定。
二是生态条件优越。
我市是水果适产区之一,地处杭州近郊美丽的富春江畔,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低丘缓坡资源丰富,果农又有较高的栽培技术水平,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强,如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疏果套袋、高接换种等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三是产品出口潜力大。
我市是南方早熟梨、黄桃的适栽区,南方早熟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销路看好,黄桃罐头十分畅销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但我市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水果种类存在“小而全”现象,拳头产品不够凸现,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整品种结构,在稳定柑桔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桃(包括鲜桃与黄桃)、早熟梨、杨梅等特色水果。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推进良种化进程;
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
全面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水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确保果品“优质、安全”,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
加强品牌建设,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品牌原料基地;
按照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积极发展观光水果业,加强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加快建设区域性批发市场和果品分级包装中心等,以提高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罐头加工能力;
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组织,推进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柑桔:
主要目标是稳定面积,提高品质。
主要分布于富春江边的新桐乡、场口镇、东洲街道、渌渚镇等4个乡镇(街道)。
桃:
以鲜桃为主,适当发展一批加工黄桃。
主要分布在富春街道、鹿山街道、新登镇、常安镇、胥口镇、渌渚镇等几个乡镇(街道)。
梨:
主要布局在高桥镇、富春街道、鹿山街道、新登镇、常安镇、场口镇、胥口镇、渌渚镇等几个乡镇(街道)。
杨梅:
主要布局在新桐、春建、渌渚、新登、洞桥、万市等乡镇。
枇杷:
龙门镇及新桐乡可适当发展。
草莓:
在现有富春街道、春建乡发展的基础上,可在富春江两岸的东洲街道、场口镇推广种植。
西瓜:
除大田轮作及果园套种外,宜在里山镇、常安镇、胥口镇、万市镇、洞桥镇、渌渚镇等乡镇山区推广种植。
到2008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桃1.2万亩、梨1.3万亩、杨梅0.5万亩、柑桔0.6万亩、草莓0.4万亩,实现我市水果总面积5.5万亩,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1亿元。
水果质量有明显提高,果园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优质果率达60%以上。
“鹳山牌”春江蜜梨、富阳草莓等系列水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茶叶富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优势产业。
以生产扁茶(龙井、旗枪)和炒青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北、新登(包括龙羊)三个茶区。
2003年全市茶园面积5.2万亩,茶叶产量2222.8吨,产值8021.1万元。
其中扁茶生产已占我市茶叶产值的92.5%。
我市的龙井茶生产毗邻西湖龙井茶产地,其产品质量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和地域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高山龙井茶在近几年,随着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市茶叶生产的发展。
我市是茶叶生产的最适产区之一,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与栽培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扁茶生产历史悠久,采制工艺及相关技术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和茶园管理的加强,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市已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扁茶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已初步形成体系。
同时,我市又是出口茶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5000吨以上生产能力的扁茶精制加工企业两家,拥有1000吨以上生产能力的蒸青茶生产企业一家。
但是我市扁茶加工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茶园良种化率还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名茶生产的需要,产品品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
部分茶叶的质量和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提高扁茶生产的质量,巩固我市扁茶生产、加工的优势地位。
主攻扁茶炒制机械化,加大扁茶炒制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扁茶生产质量;
加强茶树品种的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
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优质、安全,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
加强品牌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品牌原料生产基地,促进产业升级;
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组织,推进组织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
重点建设江南、江北、新登(包括龙羊)三个优势产区。
江南产区以安顶山为中心,利用其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品质的龙井茶,主要分布在里山、渔山、灵桥三个乡镇。
江北茶区利用其传统扁茶的生产优势和销售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龙井茶生产,主要分布在富春街道、高桥、春建、受降四个乡镇(街道)。
新登产区利用其现有资源,重点扶持机制龙井茶和大宗茶原料,主要分布在新登、胥口、洞桥、万市四个乡镇。
到2008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5%,高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茶叶产量2300吨,产值8500万元,其中扁茶产量1300吨,产值8000万元;
通过优势产区带动全市茶园面积达1.2亩,茶叶产量600吨,产值2500万元;
茶叶加工质量和加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90%以上,鹳山龙井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4、双低油菜油菜是我市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具有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
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50%以上。
同时,我市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其中富春江油脂化工厂年加工量就在1.5万吨以上。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
但我市油菜品质较差,双低油菜品种普及率较低。
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市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
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
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
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
进行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炼度。
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洞桥、万市、胥口、场口、新桐、常安、新登、渌渚、春建、高桥、受降、东洲街道、富春街道等13个乡镇、街道。
发展目标:
到2008年,优势区域实现油菜品种双低化,引进推广含油率比现有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的品种;
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
5、蚕桑我市现有桑园面积10718亩,2003年全市饲养蚕种15775.5张,生产蚕茧690.3吨,蚕桑产值1626.6万元。
种桑养蚕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洞桥、胥口、万市等3乡镇为我市蚕桑生产重要基地,其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的77.9%和85.3%,其中洞桥镇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均占全市总量的1/2左右。
由于西部地区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力充沛、群众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和蚕桑生产在当地有较高的比较经济效益,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特别是发展新桑园势头迅猛,蚕茧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年消化加工蚕茧1500吨,目前全市蚕茧生产量还只能满足企业所需原料的1/2,蚕茧销售渠道畅通、稳定,蚕桑生产发展具有较开阔的市场空间。
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老桑园改造、新桑园发展力度,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建立一大批高标准桑园,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和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较大幅度地提高蚕茧质量。
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形成以洞桥、万市、胥口等3乡镇为核心的生产优势区域。
从2004年起每年新发展桑园1000—1400亩(详见附表),到2008年全市桑园面积达15000亩,年蚕种饲养量达3万张,蚕茧产量1200吨,亩桑产茧从现在的64公斤提高到80公斤,优质茧率从38%提高到75%以上,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发展一批规模养蚕户,其中年饲养蚕种20张以上10户,年饲养蚕种15张以上100户,年饲养蚕种10张以上500户。
6、食用菌食用菌是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现主栽品种为双孢白蘑菇。
2003年全市秋菇栽培面积300万尺2,全年总产2403吨,总产值1111.05万元。
我市的蘑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市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蘑菇种植。
1989年高峰期曾位列浙江省第一,菇农的种植水平较高,鹳山牌鲜蘑菇多次获得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银奖,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建成了新登镇沈家村大棚蘑菇示范园区(杭州市产业化基地),拥有鹳山牌鲜蘑菇这一蘑菇品牌,其产品和基地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认定。
我市毗邻杭州市区,320国道贯穿富阳,发达便利的交通为我市蘑菇销售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市蘑菇畅销于上海、江苏及杭州市场。
同时我市还有大量的稻草资源,为蘑菇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础。
我市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了无粪合成料、合成碎土覆盖栽培蘑菇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有粪料栽培需大量牛粪而制约生产发展瓶颈,制订出了无公害蘑菇及其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标准化生产开始走上轨道。
四是蘑菇产业化进程已经起步。
我市拥有一支华东地区最大的蘑菇营销队伍,蘑菇加工企业也有一定基础。
但是,我市蘑菇栽培规模小,大户少,规模效益难以体现,整个产业优势未能充足发挥,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的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富阳市 特色 优势 农产品 区域 布局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