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必考必看辨析题.docx
- 文档编号:2177915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36KB
马克思必考必看辨析题.docx
《马克思必考必看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必考必看辨析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必考必看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2.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可以弹奏第一的钢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3.关于生产要素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
商品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界”,说到底离不开物质生产要素,离开了物质生产要素,劳动既失去了加工的对象,也失去了将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那就谈不上现实的生产劳动,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物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没有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
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物质生产要素不是价值源泉,但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要素的消耗只有在社会“平均消耗”的情况下,其价值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如果大于社会“平均消耗”的范围,就意味着物质生产要素的浪费,超出部分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反之,如果大力节约物质生产要素,使物质消耗大大低于社会的“平均消耗”,就有利于降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商品生产者实现更多的价值。
4.如何认识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1.识记: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决定了商品的两因素。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领会:
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中,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它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与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人类进行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同时,都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一点对于所有劳动又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这样,劳动的两重性就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和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由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首先,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
其次,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而生产各种商品的抽象劳动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再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注意点: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次完成的。
5.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
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
因为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生产工具越先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加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这就不难理解,同一个劳动者在使用先进程度不同的生产工具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不同。
由此可见,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是,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又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改善。
“科教”所以能够“兴国”,从经济学意义来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利于促进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化,从而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
需要指出的是,承认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价值中的作用,并不否定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这个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这是因为:
第一,前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一个价值“分子”也不能创造;后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没有劳动这个唯一源泉,无论物质生产要素多么先进,多么丰富,同样创造不出商品价值。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是通过劳动为媒介而实现的,它并不改变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这个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6.关于资本主义垄断时期价值规律的作用:
书p165.
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由于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所以,价值规律就通过垄断价格发挥作用。
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自由市场经济也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和经济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特点。
7.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p5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
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
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资本主义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与剩余价值:
p1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
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利润)却急剧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
科学技术对创造使用价值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但要把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区分开来。
其实,再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
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自动化设备不过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更有利于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已。
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其内涵也变化了,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为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已经“过时”了。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它毕竟只是由各种机械、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传动装置等组装起来的机器,是生产资料。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物的因素,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即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它只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作为雇佣工人的劳动的“吸收器”发挥作用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其次,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劳动,它们不仅要由人来发明、设计和制造,而且在运转中也要由人来控制、调试和维修等等。
即使在资本主义所谓的“无人工厂”中,在生产现场可能会看不到人,但是,在总控制室里、在设计室里、在研究室里却大有人在。
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是由这些在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背后操纵它们工作的劳动者所创造的,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只不过是被人的指令和意志所推动的一种生产工具。
第三,在自动化企业中,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只是工人、科学家、工程师复杂劳动的一种物化。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因此,在自动化企业中,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人数尽管会减少,但是,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从而使资本家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之,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产量增加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增多了,但是,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机器体系、机器人的出现,不可能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必考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