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7872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81KB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外在读书环境的影响,相当的学生阅读量极小,阅读面很窄,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要而又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的思考,本课题组提出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提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
(二)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
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构建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原由经验的改造和充足。
建构注意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
这种建构必须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原有的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3.元认知迁移理论
在“为迁移而教”、“教会学生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元认知迁移理论的提出启示我们:
教学不能囿于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必须加强元认知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及预期目标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所要实施的课外阅读是指就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通过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各种信息重构文本语境,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对该素材所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就某一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拓展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通俗地说,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遍辐射,学习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二)预期目标
1.通过课内学生不断实践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2.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3.课外组织学生有计划的读书积累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研究,让研究更加有成效,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的策略:
(1)计划在先,依据教研室的课题提出,阅相关的资料文献,阅读相关的理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2)行动落实,即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反思调整,将整合的内容、方法,以及开展的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调整,并作出评价、分析,调整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2.文献查阅法
用文献法进行理论的搜集和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国内有关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和现状等相关信息资料。
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阅读摘录卡以及考核成绩等成长的资料积累起来,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
1.内容整合的研究
(1)、快教课文
我们的增量阅读提倡“举三反一”,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发现和总结同类内容的一般学习方法。
在等量时间里增加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
从每一篇主体课文入手,把过去几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挤到一节课上来进行,用加进去的大容量迫使教师减去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环节和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自主读识,合作读议,积累运用”的“三段教学法”,真正做到课文是学生自己读通的,难点是学生合作解决的,能力是在各自的实践中提高的。
(2)、整合省时
我们在课本教学上实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缩短了教学时间,使每个单元节省出了至少两个课时供增量阅读使用。
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原则:
省了多少时间,心中要有数;
有多少时间就办多少事情,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用了方知时间少,计算才知效率低。
我们在校里搞过为期两年的大胆尝试.在时间的安排上,把每课用于学习”课文”的2课时压缩为1课时,让学生去自选书籍,整理读书笔记,倾听学生的阅读感受,指导其写好读书笔记.长期下来,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养成了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3)、释疑解惑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本素材的理解,进而形成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
这样,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这种阅读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或指定学生翻阅相关的书。
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整合释疑解惑型的阅读材料,引进“活水”,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能使陈旧的文本焕发出现代的气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一位老师在《一夜的工作》中教学“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难以理解的句子时,这样处理: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是吧?
为什么却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肯定吗?
”并且出示“周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的阅读材料。
通过学生、教师、拓展性阅读材料间的对话,学生从“只可意会”的状态,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开!
并深刻地体会到周总理的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情感。
这里,教师根据预见,以疑难为联结点,选择阅读材料,取得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4)学法迁移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只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发展成为学习能力。
因为某一种方法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而能力则可以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
要使学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就不能让其停留在记忆的仓库里,必须在学法揭示的基础上加强定型训练、纵横迁移,在迁移训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学法的成效才越发明显,学生运用的意识才能逐渐树立起来,及至增强,最终形成学习能力。
更多的语文教育者认为,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而达成的,而是大量地存在着重构,即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
这种“提取或建构”、“重新组织”实际上就是“迁移”。
古人说:
“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知所以出。
”我们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
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
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自然也就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了。
案例2教学了《翠鸟》一文后,我链接了学生习作《胖子》:
……那胖子活像一个大南瓜。
一张又圆又胖的脸上堆满了肥肉,起码有五磅重,连走路时都一抖一抖的,仿佛在激烈地“抗议”。
一双细小的“眯眯眼”嵌在他那柔软的“肉团”上,眼珠不时骨碌碌地转来转去,使人觉得他仿佛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嘴呢?
差点被胖脸挤没了,要不仔细观察,恐怕连它的影子都找不到呢!
学生一读这份习作,就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每一句话都是讲胖。
”执教的老师随即说:
“对。
下面几句中通过几个方面可见胖?
”学生说:
“从脸上的肉、眼睛、嘴也能读出胖来。
”执教教师随即说:
“第一句话是总起句点出胖的特点,下面分开来叙述,通过脸上的肉、眼睛、嘴巴来显示他的胖。
这种方法叫总分描写法。
在学生充分研读了描写翠鸟外形的片读后,教者引进了学生的习作,这就对该生的习作给予了“发表”,学生读起来亲切真实,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内外阅读材料一辉映,紧抓外形特点,这种总分的描写方法,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了然于心。
这样课内外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两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可以有效地巩固课堂训练项目,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形成了清晰地概念,那么在继后的仿写过程中,相信能够得心应手了。
这个案例中,被整合的阅读材料有效地成为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阶梯。
(5)比较鉴赏
乌申斯基说过:
“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选择该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更能说明问题。
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在学生掌握了送别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适时地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利用学法迁移,使学生很快在吟诵中领悟了诗中蕴涵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别的情形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链接同主题的阅读材料,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欣赏的渗透。
久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习惯地去体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到高年级就能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审美理想、创作意图,从而得到美的感悟。
(6)拓展延伸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将语文的视域打开,不局限于语文书这一方狭小的空间,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它们与教材整合起来,这样学生们会将课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案例4学生们很喜欢《西游记》,他们所接触到的《西游记》大凡是从电视上看的。
学习《美猴王》时,学生饶有兴趣,绝大不分的学生在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说出自己对各人物的看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
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际,我们向推荐学生《西游记》的原著,鼓励学生读原著,随着阅读的增进,学生对《西游记》各人物的评价就更全面、更立体了。
教材中的选文篇章短小,学生只读篇章,眼光往往受到局限,遇到篇幅较长、部头较大的书籍,就不容易驾驭,无法做到钩玄提要,取其精华。
何况在通常情况下,整本书的知识容量更些,思路的拓展更复杂。
指导学生读整本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课文阅读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优质、大量课外阅读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针对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1)设计“阅读记录卡”
学生喜欢看书,但往往看书的效果体现不出来:
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用词造句还是那样贫乏,不规范的语言屡屡出现。
经我们跟踪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看书只关注书中的情节,更多关注书中搞笑的细节或是一种逆反的行为,而且看书时速度“迅速”,囫囵吞枣,细细咀嚼书中意味的学生为数极少。
其实很多学生也有烦恼,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却提不高写作水平而愁眉不展。
怎样让学生积极地看书,让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设计“阅读记录卡”,促使学生“厚积”以备“薄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不同,知识能力的不同,我们设计高、低年级不同的阅读笔记内容。
针对低年级特点我们设立了“学会的生字新词”、“摘录的好句子”、“不懂的地方”和“老师的评价”这几个项目,对于高年级我们设立了“积累的词语”、“摘录的好段落”、“我的感想”、“我的疑惑”、“老师的评价”这几个项目,对于学优生鼓励他们做创作笔记,包括续写、扩写、所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记忆,甚至创造意义。
整个流程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2)定时定量地阅读
语言的学习还需要博采。
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多种语体的熏陶,学生的语言之翼难以丰满。
为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在校期间,固定每周五为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下午定时阅读,每周两节阅读课用于课外阅读。
在家之时,鼓励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照例读。
文体安排:
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3)提倡亲子读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
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
因此我们也循序渐进开展家庭读书活动。
首先在家长会上作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专题报告,使家长不仅理解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还认识到家庭也应为孩子创造"
好读书"
的条件,并给他们发了“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书!
”的短信。
从此,家庭读书的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上书店,给孩子先购书籍。
其中还有些家长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边读边议,相互讨论。
家长们反映,现在孩子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少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其次,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读书活动的开展,设置了“亲子阅读表”,要求每位家长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的书,及时记载。
有检查才会有落实,我们对“亲子阅读表”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坚持亲子阅读的孩子经常性地家长会上进行表扬,学期结束时发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的参与及对学校的贡献。
亲子读书活动的开展,使书香从校园飘进了家庭,伴随着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为家长开辟一片崭新的育人空间,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中父母与子女共同读书。
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读书热情,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加强了亲子沟通,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提升了现代家庭生活的质量。
(4)师生共读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
罗曼·
罗兰说过:
“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所以在推荐给孩子好书的时候,至少自己得先了解一下内容。
如果学生所读的内容,老师也读了,就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也能够在师生交往中增加有意义的相互影响的谈话内容,形成老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对学生阅读的兴趣,情感的熏陶,对学生如何做人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3.教师阅读指导研究
学生读书的普遍问题是“快”和“浮”。
“快”即无暇思考,“浮”即无心思考。
读书不少却收效不大,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1)课堂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
古人曰: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可享—生。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尤其在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去读,在内容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做到耕有所获。
读物介绍课。
在课题方案中,我们只考虑到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差。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课外阅读是茫然无所从,不择而食。
对此,我们认识到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导”上。
于是,我们增加了“读物介绍课”。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读起来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疑难点指导课。
低年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有限重在疑难的指导和学法的指导。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
“阅读菜单”分三大块。
第一块是“生字新词是基础”,主要让学生预习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块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动笔做好课前准备,如划好词佳句、划出疑难句等,并鼓励学生对不懂的句子,通过反复阅读去领会,教会学生如何自行去质疑、释疑;
第三块是“善思会问多查找”,让学生思考后提出不懂问题,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等。
教师再针对学生共同的疑难处,在课堂上进行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这样做,既克服了预习时“没有内容、蜻蜓点水”的随意现象,又改变了“过于具体、面面俱到”的“保姆”现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阅读欣赏课。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美是最大的磁力,美的追求是一种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
”阅读欣赏课的开设是针对高年级学生。
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些优美的语言,吸收丰腴的营养。
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而进行欣赏:
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②结构美:
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还要注重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句等重点句。
③语言美:
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
④手法美:
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
⑤音画美:
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这类课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整理知识,让学生围绕一点,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大家升华认识,进一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2)课外阅读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量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
“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
”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辅之以方法的指导与点拨。
课外阅读指导内容包括:
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三种阅读能力:
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圈圈、点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手到”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和探究性。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画画、注注。
除此,让学生学会包括工具书、批、划、摘、抄、背等方法,这些方法按照难易逐步进行。
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我们就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要求不高,贵在养成习惯。
古人云:
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历少,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在阅读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内化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