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产学复习资料1doc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7191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90KB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1docWord文档格式.docx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1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生产学复习资料1doc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尤其是与吃喝有关的音响更为敏感。
3、猪的视觉很弱,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视范围小,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
对光的刺激一般比声刺激出现条件反射慢得多,对光的强弱和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也弱,辨色能力也差。
4、猪对痛觉刺激特别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五、适应性强,分布广,但耐热性较差
猪对气候、饲料、饲养方式等的适应能力很强。
但猪的皮下脂肪层厚,汗腺不发达,耐热性较差。
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23℃。
六、喜清洁,易调教
猪是聪明而且喜爱清洁的动物,采食、睡眠和排粪尿都有特定的位置,在生产中可训练猪进行“三点定位”。
七、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
猪在没有猪舍的情况下,猪能自找固定的地方居住。
同窝出生的仔猪,过群居生活
第三节猪的行为学特点
一、采食行为
1、好拱土、探究
猪喜爱拱土,野猪依靠拱土寻找地下的食物。
猪对新鲜事物喜欢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
2、嗜甜食
猪喜爱甜食,在猪栏中投入不同味道的饲料,猪首选的饲料是甜的。
3、料型的选择
颗粒料、湿拌料优于粉料,最差为稀汤料。
二、排泄行为
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
能保持睡床的干洁,不在吃睡的地方排泄粪尿,而选择阴暗、污浊、潮湿的固定地点进行排粪尿。
猪多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排粪尿。
三、群居行为
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四、争斗行为
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等活动。
建立位次关系、争夺饲料和地盘是争斗行为的主要原因。
五、性行为
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六、母性行为
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七、活动与睡眠
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大部分活动在白昼,夜间有少量活动和采食。
每天用于休息的时间,仔猪60%~70%,种公猪70%,母猪80%~85%,肥猪70%~85%。
八、后效行为
后效行为也称条件反射行为,是猪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对饲喂的工具、食槽、饮水器等最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
第一节猪的经济类型
猪的品种很多,有多种划分方法:
(1)依培育程度分:
原始品种、培育品种、
过渡品种;
(2)依产地或来源分:
国外品种、中国品种;
(3)依成熟早晚分:
早熟型、晚熟型;
(4)依经济用途分:
脂肪型、瘦肉型、兼用型。
一、脂肪型
脂肪型的特点是生产脂肪多,体躯短、宽而深,头颈重,体躯丰圆,皮薄毛稀,体质细致,耐粗抗热。
二、瘦肉型
瘦肉型猪的特点是产瘦肉多,脂肪少,体躯长,头颈比例小,后躯腿臀发达,背线、腹线基本平直,四肢长而粗壮,生长速度快,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肌肉。
主要指标:
瘦肉率在55%以上,膘厚3cm以下,体长大于胸围15cm以上,眼肌面积28平方厘米以上。
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为代表。
三、兼用型
瘦肉率在45%~55%,其体型特点、肉脂比例等各项指标都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猪之间。
我国一些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节我国地方猪品种类型
一、我国地方猪品种的特点
我国具有丰富的猪种资源,其共同特点是:
繁殖力强,肉质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
但也存在着生长速度较慢,屠宰率偏低,膘较厚,瘦肉率偏低等缺点。
。
二、我国地方猪品种类型
我国地方猪品种一般按自然区域分类,共划分为六大类型,具体归属的猪种如下。
华北型:
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沂蒙黑猪。
华南型:
两广小花猪、香猪、隆林猪、滇南小耳猪、粤东黑猪、海南猪、槐猪、五指山猪、蓝塘猪。
江海型:
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虹桥猪、圩猪、台湾猪、阳桥猪。
西南型:
内江猪、荣昌猪、关岭猪、乌金猪、成华猪、雅南猪、湖川山地猪。
华中型:
金华猪、宁乡猪、华中两头乌、湘西黑猪、大花白猪、莆田猪等等。
高原型:
藏猪。
第三节地方品种类型介绍
一、华北型
分布:
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东北、华北、内蒙古等。
特点:
体躯较大,嘴筒长,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肤厚,被毛长而密,毛色多为黑色。
繁殖力强,但增重较慢。
民猪
产地:
原产于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以东北三省为多。
外形特征:
面直长,头纹纵行,耳大下垂,背腰平直,臀部倾斜,全身被毛黑色,猪鬃发达,乳头7~8对。
生产性能
繁殖力强,平均产仔13.5头/胎,瘦肉率超过46%,肉质好,成年体重公猪达200kg,母猪150kg。
缺点是皮厚、后腿肌肉不够发达,增重稍慢。
二、华南型
1、分布:
云南省的西南和南部,广西、广东省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省的东南角和台湾省。
体躯短、矮,宽而圆,骨骼细小,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白斑块,腹部下垂,额有横行皱纹,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
性成熟早,繁殖力低,母猪奶头为6对,多在3~4月龄开始发情,产仔数为8~9头。
体重较小,早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
早熟易肥,肉质细致。
两广小花猪
1、产地、分布、数量
由陆川猪、福绵猪、公馆猪和广东小耳花猪(包括黄塘猪、中垌猪、桂墟猪)归并,1982年起统称两广小花猪。
中心产区在陆川县、玉林、合浦、高州、化州、吴川等地,有母猪约40万头,其中广西约18万头。
2、品种形成
产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丘陵起伏,农作物以水稻、薯类为主,饲料及青绿饲料丰富,群众素有用米糠、红薯藤、大米等煮熟喂猪的习惯,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及矿物质。
加上长期人工的选择,陆川猪便形成了体躯矮小、骨骼纤细、早熟易肥的猪种。
3、特征及特性
(1)体型外貌
陆川猪的体形外貌为“矮、短、肥、宽、圆。
”它具有头短、身短、颈耳短、脚短、尾短的特点,故有“六短猪”之称。
耳小直立,额部有菱形皱纹,背宽而凹陷,腹大拖地,四肢短,被毛稀疏,毛色为黑白花,除头、耳、背、腰、殿为黑色外,其它为白色,黑白交界处有4~5厘米的灰带,即黑皮白毛带。
乳头6~7对。
(2)生长发育
初生重约为0.75公斤。
公猪六月龄体重28~32公斤,成年公猪体重达81~130公斤,母猪六月体重31~38公斤,成年母猪体重达78公斤。
(2)繁殖性能
性成熟早,小母猪约4月龄,体重不到30公斤时开始发情,小公猪2~3月龄时就能爬跨配种。
多在6~8月龄体重达40公斤以上时开始配种,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12头。
(3)肥育性能
增重慢,一般饲养条件下,10个月龄达到82公斤,12月龄达106公斤,日增重约0.3公斤。
饲料利用率低,料肉比为4.2:
1。
屠宰率67.7%,背膘厚5.9厘米,皮厚0.3厘米,胴体瘦肉率为37%,脂肪率45%。
但肉质细嫩、鲜美。
(4)杂交利用
用外来品种与陆川猪杂交,二元杂:
日增重提高14~21%,饲料利用率提高10~18%。
三元杂:
日增重提高35.5%,饲料利用率提高36.17%。
(5)优缺点
优点:
早熟易肥,皮薄肉嫩,繁殖力及哺乳力高,母性好,耐粗饲,适应性强,杂交效果好。
缺点:
体型偏小,背凹腹大拖地,脂肪含量高,大腿欠丰满,早期生长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三、华中型
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体型与华南型猪相似,但体躯较大,耳较大而下垂,多为黑白花。
金华猪
耳中等大小、下垂,颈粗短,背微凹,腹大下垂,臀较倾斜,皮薄、毛稀、骨细。
毛色以中间白、两头黑为特征,所以又称“两头乌”。
生产性能:
成年体重公猪为112kg,母猪为97kg,产仔数约13头/胎,日增重460克,胴体瘦肉率43.4%皮占8.54%,骨占8.14%,可见金华猪具有皮薄、骨细、瘦肉多的特点。
四、江海型
淮河与长江之间。
额部皱纹较深,耳大下垂,皮厚而松,且多皱褶,毛黑色,有少量白斑,繁殖力强,外型介于南北型之间。
太湖猪
包括二花脸、枫泾、梅山、嘉兴黑、米猪等类群。
耳特大而下垂,耳尖多超过嘴角,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腹部皮肤多呈紫红色,乳头多达8~9对。
以繁殖力高而著称于世,是世界已知品种中产仔数最高的品种。
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5.83头/胎,性成熟早,排卵数多。
成年体重公猪为170kg,母猪为140kg。
五、西南型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头大、腿短,额部多有旋毛和纵行皱纹,毛色全黑或“六白”较多,产仔数较少。
内江猪
全身被毛黑色,鬃毛粗长,嘴筒特短,额面皱褶横向深陷,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微凹,腹大不拖地。
成年体重公猪为170kg,母猪为150kg,在中等营养水平下,日增重约410克;
在良好条件下则达660克。
性成熟早,产仔数约为10头/胎。
六、高原型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属小型晚熟品种,体型紧凑,四肢发达,蹄小结实,嘴长而直,耳小直立,产仔数少。
藏猪
嘴筒长直呈锥形,犬齿发达,额面窄,耳小直立,转动灵活。
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弓,后躯较前躯高,鬃毛长密,乳头多为5对。
以放牧为主,条件粗劣,生长缓慢,成年体重约40kg,12月龄体重仅为25kg,24月龄为40kg,如为舍饲高营养水平饲养,10月龄就可达50kg。
一般年产1窝,6头/胎。
第四节广西主要的地方品种
广西主要的地方品种有:
(一)属于华南型的陆川猪、香猪、隆林猪。
(二)属于华中型的东山猪。
(三)属于华中华南过渡型的桂中花猪。
一、香猪
2、品种形成
香猪是一种特殊的小型地方猪种,早熟易肥,肉质香嫩,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宰食时,无奶腥味,故誉之为香猪。
产区为山区,交通闭塞,喂猪多用野菜、水草、浮萍和谷糠,且近亲繁殖,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历来有宰食仔猪的习惯,并以小型猪为礼品相赠,促进了小型猪的发展。
3、外貌特征
体躯短小,耳小而薄,背腰微凹,腹大丰圆触地,后躯丰满,四肢短细,皮薄肉细。
环江香猪毛色为全黑,巴马香猪为两头乌,乳头为5~6对。
4、生产性能
生长缓慢,日增重仅220克左右,六月龄公猪体重16公斤;
成年公猪体重37公斤。
六月龄母猪体重达25公斤;
成年母猪体重达55公斤。
性成熟早,产仔数为5~8头/胎。
5、评价与展望
香猪体型小,经济早熟,肉嫩味鲜,皮薄骨细,早期可宰杀,乳猪无腥味,加工烤猪,腊肉别有风味。
今后加强选育和利用,进一步提纯,向微型猪发展,成为适合作实验动物和乳猪生长的猪种。
第六节国外引进品种
一、引进品种的特点
1、生长速度快
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日增重在700克以上。
2、胴体瘦肉率较高
90kg屠宰时,胴体瘦肉率为60%左右。
3、屠宰率较高一般在70%以上。
4、发情不明显、产仔数较少平均为10头/胎。
5、肉质差
肌肉纤维较粗,肌间脂肪少,出现劣质肉的比例较高。
6、对饲养管理要求较高
需要精料量较多,对猪舍建筑的要求亦高。
二、品种介绍
(一)大约克夏
1、产地及育成简史
约克夏猪,后经选育分化出大、中、小三种类型猪。
大型为腌肉型、中型为肉用型、小型为脂肪型。
2、体形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头颈较长,脸微凹,耳薄、中等大且直立,体躯长,后躯充实,背略拱,腹线平直,四肢较高。
4、驯化利用
易于发生疾病,影响生长力。
(二)长白猪(兰德瑞斯猪)
1、产地
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腌肉型品种。
2、体形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头小,嘴筒直而狭长,耳大前伸,颈部与肩部较轻,背腰特长,大腿丰满,后躯发达,乳头7~8对。
其余与大白猪相似。
长白猪引入广西三十多年来,已基本适应广西的自然条件,但对5~9月湿热天气仍有表现怕热现象,体温高,呼吸快。
公猪性欲减退,母猪发情不明显,易发生蹄裂、睾丸炎及呼吸器官疾病。
(三)杜洛克
全身被毛从金黄到棕红色深浅不等,俗称“红毛猪”。
体躯高大,头粗大,耳中等大,根部直立,耳尖稍弯曲下垂,胸宽而深,背腰呈拱形,腹线平直,四肢粗壮,腿臀肌肉发达。
仔猪生长发育和杂交后代发育良好。
但怕热,抗病力差,四肢病常发生,产仔数不多,死胎多,公猪性欲差,采精调教不易。
(四)汉普夏
肩部和前腿为白色,其余为黑色,象一条白带绕过前肢和肩部,故有“银带猪”之称。
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小、直立,体躯较长,肌肉发达。
汉普夏猪引入我区时间不长,数量少,表现有怕热,适应性差,疾病较多,精液量少。
利用汉普夏与杜洛克的杂交后代为父本开展四元杂交效果较好。
(五)皮特兰
毛色灰白,夹有许多黑色、棕红色斑点,还杂有少量的红毛。
耳中等大稍前倾,体躯短,背幅宽,体躯呈方型,四肢短而骨骼细,肌肉特别发达。
3、生产性能:
瘦肉率高达65%以上,产仔数9.7头/胎,早期生长速度快,后期明显减慢,肉质不够好,PSE肉发生率高。
4、利用皮特兰与杜洛克的杂交后代为父本开展四元杂交效果较好。
第五章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养好种公猪,作好母猪的配种工作,是现代化养猪场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也是实现多胎高产的第一关。
配种工作的成败,决定于三个方面:
提高公猪精液的数量和质量;
促使母猪正常发情和排出更多活力强的卵子;
实施先进的配种技术,做到适时配种。
第一节种公猪的饲养
一、适宜的饲养水平
营养水平过高,可使公猪体内沉积过多的脂肪,造成公猪肥胖;
水平过低,可使公猪体内脂肪、蛋白质耗损,公猪变得削瘦。
饲养公猪的日粮要求:
每千克日粮含消化能不低于12.5MJ,粗蛋白质14%以上。
通常蛋白质营养对精液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影响最大。
种公猪日粮中必需供给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饲料,维生素A、D、E对精液品质也有很大影响,缺乏时,公猪的性反射减低,精液品质下降。
如长期严重缺乏,会使睾丸发生肿胀或干枯萎缩,丧失繁殖能力。
维生素D缺乏时,会影响机体对钙磷的利用,间接影响精液品质对精液品质有较大影响的矿物质是钙、磷、锌,在种公猪的日粮中应保证供应。
公猪日粮中钙、磷的不足或比例失调,会使精液品质显著降低,出现死精、发育不全或活力不强的精子。
同时也要注意食盐的补充。
锌、硒的作用也与精液的形成有关,缺乏时会引起精液品质下降,睾丸退化。
二、精心饲养
1、饲养方式
配种季节加强的饲养方式:
母猪实行季节产仔,在配种季节开始前1个月,对公猪逐渐增加营养,在配种季节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
配种季节过后,逐步减低营养水平。
2、饲喂技术
公猪日粮应适口性强,以精料为主,容积不宜过大。
可适当喂优质的青绿多汁料。
精料调制以湿拌料为好,料水比例为1:
1~3,也可采用干喂,切忌喂稀汤料。
供水要充足。
第二节种公猪的管理
一、清洁刷拭
定期给公猪喷药,驱除体外寄生虫,经常对种公猪进行清洁刷拭可以保持猪体的清洁卫生,促进血液循环,使得公猪性情温驯,便于管理。
二、加强运动
运动可促进食欲、消化,加强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锻炼肢蹄,提高繁殖机能,对提高配种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种公猪要求每天运动两次,每次约一小时,行程为1~2公里。
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凉爽时进行运动,冬天在中午进行,应避开严寒和酷暑时运动。
配种任务繁重时可适当减少或暂停运动。
运动方法:
大运动场运动赶公猪运动迷宫式运动
三、单圈饲养
种公猪应以单圈饲养为宜,留种的小公猪可以合群饲养,公猪接近成熟时,必须单栏饲养,单栏饲养可以使公猪安宁,减少外界的干扰,增加食欲,杜绝相互爬跨。
为使种公猪有一定的空间作逍遥运动,公猪栏的面积较大,约为6平方米。
公猪圈舍建设的位置各猪场不尽相同。
1、公猪栏远离母猪舍
此法公猪公猪嗅不到母猪的气味、听不到母猪的声音,比较安定,使用时公猪性欲较强。
2、公猪舍建近母猪舍
优点是配种操作方便,公猪的气味可促进母猪发情。
3、公、母猪栏建在一起
工厂化程度比较高的猪场,在配种舍内将四头母猪定位栏后建一个公猪栏,优点是操作方便,容易发现发情母猪。
四、防暑降温
高温会使种公猪的精子活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受胎率降低,产仔数减少。
热应激对精液品质的影响约在应激后15~20天,可持续50天左右。
夏季每天应给公猪洗澡降温,以保持公猪有清洁的外表和旺盛的性欲。
降温的措施除了做好绿化、遮荫工作,加强通风外
通常将加强运动、单圈饲养、防暑降温称为公猪管理三要素。
五、检查精液品质
公猪本身性机能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精液的品质,因此,采用本交方式时,最好10~20天,检查一次公猪的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时,每次都进行精液品质(精子的密度、活率等)检查。
从而决定公猪的运动、配种、喂量的安排。
季节性配种时,在配种季节前1~1.5个月应对种公猪的精液品质进行检查,不合格者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善饲料品质等
第三节种公猪的利用
一、初配年龄与体重
我国地方品种猪性早熟,3~4月龄性成熟,国外品种及杂交猪的性成熟比较晚,约5月龄才达到性成熟。
达到性成熟的小公猪并不意味着可以配种利用。
过早配种,会影响公猪本身的生长发育。
所生产的仔猪,头数少,且体小而弱,生长缓慢,缩短公猪的利用年限。
过晚配种则会降低性欲,且优秀的公猪不能及时利用也是不经济的。
一般以品种、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小型品种:
6~8月龄,体重60~70公斤。
大型品种:
7~9月龄,体重120公斤。
初配体重以达到该品种成年体重50~60%为宜。
二、配种的方式
(一)自然交配
将公猪、母猪放在一起,自由交配的形式。
往往一些公猪交配过度,而一些公猪又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猪群的受胎率或公猪的使用寿命减少。
一般可按1:
25公母混群。
(二)人工辅助交配
人为选定公母的配对。
对母猪进行发情鉴定,发现母猪发情,后将公母猪放在一起进行交配,人工辅助交配过程,交配结束后,送回原栏。
初次配种的公猪应予以调教。
挑选一头发情明显的母猪,让后备公猪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及爬跨母猪,纠正不正确的爬跨姿势,防止公猪打滑从母猪身上掉下来,帮助将阴茎插入阴门内。
非初配公猪也可给予一定的人工协助。
三、利用强度、年限与公母比例
1、利用强度
种公猪的利用强度就是指种公猪的配种频率。
刚参加配种的小公猪,每周使用两次。
2岁的壮年公猪,可每天使用一次,但每周要休息一天,必要时可一天使用两次。
每周不超过7次。
4岁以上的老公猪,每隔2天使用一次。
2、利用年限和公母比例
种公猪的利用年限一般为3年,如果优秀的公猪还多利用1~2年,年更新率约为33%。
在本交时,以母猪年产两窝,每次情期交配两次计,每头种公猪可负担20~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如采用人工授精,则可提高10倍左右。
四、淘汰公猪原则
(1)与配母猪分娩率低、产仔少的公猪。
(2)性欲低、配种能力差的公猪。
(3)有肢蹄病、体型太大影响配种的公猪。
(4)精液品质差的公猪。
(5)因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
(6)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
(7)过肥或过瘦的公猪。
第四节配种的注意事项
一、制定全场种猪的选配计划
二、定时定点,养成习惯
固定配种场地与时间,容易激起公猪的性欲。
配种的场地宜靠近母猪舍而不宜靠近公猪舍。
第六章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要养好母猪必须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配种期、妊娠期、分娩前后期、哺乳期、断乳期。
要提高母猪繁殖成绩主要应做到:
缩短断奶期及空怀间隔。
减少返情率。
第一节配种期的饲养管理
一、
母猪配种前的饲养管理
(一)保持种用体况
配种前的母猪有两种,一是经产母猪,二是后备母猪。
母猪太瘦,会导致排卵少,胎儿初生重小,不发情;
过肥也同样会出现不发情,配不上种,产仔少等现象。
正常膘情下,后备母猪喂2.5kg/头,断奶母猪喂量2kg/头。
”。
(二)饲养方式
有单栏和小群饲养两种。
单栏饲养:
将母猪固定在限位栏内禁闭饲养,活动范围很小,饲养密度大,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中采用的一种形式。
小群饲养:
将4~6头同时断奶的母猪饲养于同一栏圈内,能够自由运动,有的还设有舍外运动场。
有利于促进母猪发情和及时发现发情母猪。
(三)重视营养物质的供给
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由正常的15%,提高到17%),能促进发情排卵、增加排卵数,提高受胎率。
泌乳强的高产母猪,往往过于瘦弱,必须针对断乳后瘦弱的母猪进行特别的加料,以便恢复膘情,发情配种,为下一胎仔猪提供足够的营养。
母猪对钙的供应不足极为敏感,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会造成不易受胎,产仔数少。
维生素A、D、E,对母猪的繁殖也有很大的影响。
日粮中的维生素A不足,会影响卵泡成熟,使发情延迟,或受精卵难以着床,引起不孕。
缺乏维生素D还会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代谢紊乱。
缺乏维生素E会造成母猪不育。
供给母猪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对繁殖有良好的影响,给后备母猪供给一定量的粗饲料
二、初配年龄与体重
我国地方猪种约3~4月龄,培育品种5~6月龄开始发情。
初次发情规律性较差,排卵数较少,且小母猪发育尚未成熟,不应立即配种。
适宜的初配年龄,一般以初情期后隔1~2个情期配种为宜,我国群众的经验是“三让”,即让过三个发情期再配。
我国地方猪种的初配年龄在6~7月龄,
体重在50~60kg;
培育品种7~8月龄,
体重120kg左右进行初配为宜。
初配体重约为该品种成年体重的40~50%。
若配种过早,会造成母猪的体形小,产仔数少,断乳窝重低等。
对于工厂化猪场,还会造成一个麻烦,就是小型的母猪对于60厘米宽的定位栏能转头或跳出栏,造成管理混乱。
若配种过晚,不仅会造成饲料浪费,人工浪费,还易造成母猪过肥而不发情。
三、发情特征
母猪性成熟以后,卵巢中有规律地进行着卵泡成熟和排卵的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 复习资料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