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事迹和故事有哪些五篇1000字以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767468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45KB
名人的事迹和故事有哪些五篇1000字以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名人的事迹和故事有哪些五篇1000字以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的事迹和故事有哪些五篇1000字以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
利用迷信
历史史料中对于刘邦和其他皇帝一样也有很多迷信的传说,一次,吕后和女儿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要了点水喝,喝完水讨好地说她们娘俩都是一副贵人相。
等老人刚走,刘邦也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也很高兴,他赶紧又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
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女儿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
刘邦一听高兴极了,拜谢了老人就回去了。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
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跟着他。
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大蛇拦路,没法通行,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训斥说:
“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
”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
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人。
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他的儿子杀了。
又问为什么被杀,她说他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
大家当时觉得是老太太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
刘邦听说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刘邦带着人到处逃亡,但每次吕后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妻子原因,吕后说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到。
刘邦后来便让手下人广为传播这种谣传,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来投奔他。
实际上,这种谣传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国家之后,有意编造的,以此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王者之气。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高,跟随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
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
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
名人事迹和故事的范文2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
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
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
“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抢先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
”于是,管仲先带一队快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赶往齐国。
管仲带着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从莒国带了一队人马,护送着公子小白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问道:
“敢问公子要去哪里?
”公子小白回答说:
“我回国办丧事去啊!
”管仲撒谎说:
“您的哥哥公子纠已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
鲍叔牙喝斥管仲:
“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齐国,你干嘛还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
”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
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
管仲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没伤到人,公子小白是装死。
这个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纠身边,与曹沫一起护送公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
到齐鲁边界时,齐国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说:
“齐国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请你们离开齐国。
管仲一听,才知自己没把事情办好。
他杀了齐国使者,公子纠命令大将曹沫攻打齐国,结果大败,公子纠和管仲又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命鲍叔牙领兵30万攻打鲁国,鲁国连连败北,鲁庄公派人与齐国讲和。
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桓公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
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
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
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
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
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
“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说: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知人善谏、齐桓公胸怀大度是分不开的。
名人事迹和故事的范文3
五四运动那年,鲁迅在北京买四合院,总价3500块大洋,他刚上班,没那么多积蓄,把绍兴老家的祖宅卖了,还是没凑够,只好去银行贷了一笔500块大洋的短期贷款,为期3个月,月息“一分三厘”。
一分三厘就是1。
3%,折成年息是15。
6%。
现在去银行办按揭,为期10年或者15年,年息也不到13%。
而鲁迅短短3个月的贷款,年息竟然超过15%,利息实在是高。
不是银行坑鲁迅,故意向他一个人要高利,在整个民国时代,银行的利息都比现在高得多。
民国经济学家吴承禧说过:
“中国银行界放款利息之高,真非世界各国之所能及。
”以天津、上海、北京三地的国有银行为例,为期一年的普通贷款,利息最低10%,高的则在16%以上。
而且还不是你愿意支付高额利息就能贷出钱来,还得有抵押,要是没有抵押,就必须有富商或者知名人士做担保。
鲁迅当时在教育部上班,能找到担保,所以他去银行贷钱还行,换作一般市民,银行根本不理,急需用钱的时候,只有通过民间高利贷筹款。
民间高利贷的钱容易拿到,利息却比银行还高,月息一般高达8%,还是“驴打滚”的复利,折成年息在150%以上。
比方说,你在正月拿到10万元的贷款,腊月就得还上25万元,要是当年还不上,来年年底连本带利能给你涨到63万元,吓人之极。
民国楼市还很落后,除了上海开发商得风气之先。
跟相界里的洋人学会了分期付款和按揭购房,让购房者“以三四成之垫本即可购置产业”之外,其他所有城市的开发商和出售二手房的业主都要求买家把房款一次付清。
鲁迅是在北京买的房,他想按揭或者分期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借贷。
而借贷有代价,要么得欠人情(借钱),要么得付高息(贷款)。
“钱会”
好在民国人脑子灵活,搞出了一种比较神奇的筹款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帮人筹够房款,又不需要支付利息和人情。
比方说,鲁迅和他的朋友许寿裳、齐宗颐等人都需要买房,手里的钱都不够,他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年,许寿裳、齐宗颐各出250块大洋给鲁迅,这样鲁迅不用贷款也能买得起四合院,第二年,鲁迅、许寿裳各出250块大洋给齐宗颐,于是齐宗颐也买上了房;
第三年,鲁迅、齐宗颐各出250块大洋给许寿裳。
帮许寿裳买上房子。
三年过后,大伙都有了自己的房子。
都没向银行付一分利息,而且谁都不欠谁的人情,划算之极。
当然,这里面有个先后次序,谁都想做那个最早买房的人。
为了避免争抢,他们可以抓阄,可以掷骰子,可以打两圈麻将。
假如鲁迅在抓阄、骰子或者麻将桌上胜了其他二人,那两位就让鲁迅先买房;
假如许寿裳手气最好,那么鲁迅和齐宗颐就先拿250块大洋给许寿裳,让他先买房。
民国人管上述筹款方式叫做“钱会”,又叫“合会”(湖广地区),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实都是一种在民间自发成立的金融互助组。
该互助组有很大优势:
人人得利,不用付息。
也有很大弊端:
只能在彼此熟悉、人人诚信的传统小圈子里进行。
鲁迅身在北京,那是个彼此陌生、缺乏诚信的大圈子,不可能这样筹款。
我们这个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彼此陌生、缺乏诚信的大圈子,所以现在的购房者更不可能这样筹款,比较现实的渠道,还是老老实实贷款,老老实实做房奴吧。
名人事迹和故事的范文4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
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在关注着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
梁实秋是当时流行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满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
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得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
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不久,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
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为不满。
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迅和梁实秋论争的序幕。
随着论争的深入,鲁迅对梁实秋的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不同看法进入了“人性论”的问题。
鲁迅写了《文学和出汗》、《拟豫言》等*,把梁实秋狠狠嘲弄了一番。
要说起来,鲁迅是正确的,因为卢梭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伟大的思想家。
梁实秋出于一己的偏见而攻击卢梭,引起鲁迅的愤慨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鲁迅以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的如椽大笔,情绪亢奋地和梁实秋争论着。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鲁迅写出了一大批关于对人性的思考的*,有专门针对梁实秋的,也有针对梁实秋确实存在的精神贵族化倾向的,充满了铮铮之气。
接下来,对翻译的不同看法又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更为深化了。
于是,双方都动了肝火。
论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随着论争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也越来越明朗化。
为此,鲁迅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这篇杂文影响深远,多年来被奉为典范之作。
,在这篇*中,鲁迅以形象化的语言、逻辑推理的方式,把“丧家的”用“乏”了的资本家“走狗”的称呼,毫不留情地给了梁实秋。
鲁迅写道: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
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不过,高潮实际上也是结束。
此后,鲁迅和粱实秋虽然时有论争,但那只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余波了。
对于鲁迅,梁实秋写过一篇
《关于鲁迅》的*,曾经比较客观地对鲁迅作了评价,也相对中肯地说了他和鲁迅的关系。
梁实秋很长寿,在活到老的时候,还有心思来翻翻旧账。
鲁迅活的时间太短,梁实秋写了*,鲁迅却无法自己辩驳。
其实,鲁迅和梁实秋本就不是一类人。
梁实秋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的,而鲁迅却是雷厉风行的战士。
梁实秋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人,鲁迅也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是鲁迅做的事情更多一些。
这就是彼此的差别。
梁实秋很擅长写作,读他写的文字总让人感到很舒服、很惬意,仿佛天下歌舞升平,一派风雅。
读鲁迅的文字却会让人很激愤、很心痛。
原来,鲁迅是在教人们怎么去看透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怎么去战斗。
就文学才华而言,现代的作家出梁实秋其右者并不多。
就做人做事而言,具有鲁迅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文人很少。
所以,不同的入有不同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要说起来,梁实秋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他遍尝美食,著作等身,得享高寿,老年时还得到年轻美女的爱,而且这爱还有了结果,真是福气不浅。
鲁迅却在为了一种美好的理想不断损耗着自己的生命,他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鲁迅是坎坷的,也是崎岖的,更是有棱角的,鲁迅的棱角硌着了别人,也使自己痛苦。
梁实秋以惯有的、轻松的幽默态度来做人、行事,时刻都显得和善,儒雅。
所以,鲁迅是斗士,梁实秋是绅士,他们是终究无法真正互相赏识的。
虽然他们成为对手也是互相赏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他们的心灵终究是无法相通的。
毕竟,鲁迅是棱角分明的天才,梁实秋是温和小资的文人。
乱世里,梁实秋用心营造的是一个小小的桃花源,在国破家亡之际写着风雅纯美的东西。
然而,可惜的是,那是乱世,桃花源只是想象中的虚幻世界,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
身处风雨飘摇的乱世,鲁迅和梁实秋的人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鲁迅挺身而出,他用瘦弱的身躯慨然前行,面对伤痕累累的社会,他非要把社会的恶疮挑破不可。
鲁迅有的是刮骨疗毒的勇气,他不要无病呻吟的心理安慰,也不要天真的梦幻。
鲁迅的骨头很硬,梁实秋的腰很软。
不过,鲁迅和梁实秋也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心不硬、膝盖不软的人。
其实,一个人若是能够做到心不硬、膝盖不软,已经非常难得了。
名人事迹和故事的范文5
在洪宪帝制时期,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张一麐不顾生命危险,三次谏阻帝制。
劝谏虽未成功,但其直言危行、耿耿风骨,却在当时污浊的政坛闪耀出一束别样的光芒。
袁世凯身边的“文胆”
张一麐,字仲仁,江苏苏州人。
他生于官宦之家,少负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五得举人。
张一麐自甲午后三次会试,皆因有亲戚入闱主考,实行回避,无法参加考试。
幸有1903年清政府开经济特科考试,张一麐被保荐入都应试,结果考了个一等第二名。
张一麐以候补知县发往直隶擢用,遂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结下一生之缘。
袁做总统后,以张一麐为机要秘书。
这时的各项电令、文稿执笔都由张一麐主持,张成为袁世凯最信用的秘书。
曾任统率办事处总务厅长的唐在礼回忆,自己和张一麐当时被人称为袁世凯身边一文一武最得意的人。
张一麐为人正直,虑事皆以民国大局为重,而不以北洋一系相拘束,自视为“北洋派中的非北洋派”,对袁世凯常以正言相规劝。
因此,张在总统府秘书中最为袁所敬畏。
袁世凯本富于枭雄本质,政治手段不免涉于诡道,对于张的意见,袁虽极尊重,但也不尽用其言,甚至有时就告诉左右,这等事不要令张一麐知道。
1914年5月,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撤销国务院,设政事堂,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政事堂下设机要局,以张一麐为机要局长。
袁世凯对张一麐说过几次绝不称帝的话,张信以为真,甚至对外宣称,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袁无称帝思想。
1915年8月筹安会的发起,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帝制运动终于公开化了,袁氏本人赞同帝制的态度也昭然若揭。
此前为袁所骗的张一麐也已幡然醒悟,于是才有了反对帝制的举动。
张一麐反对帝制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劝谏袁世凯勿为帝制,二则发动他人劝谏袁世凯,三则为劝阻以袁克定为中心的帝制派。
张一麐第一次向袁世凯劝谏,据唐在礼回忆:
“筹安会成立后,登基前几个月,袁世凯向我询问帝制的意见。
后来张一麐对我说,他和我一样,有一天忽然袁传他对话,同样提出了向我咨询的问题,要他答复。
张随袁十余年,颇得信任,因此张就委婉地说明民国既建成,再复帝制虑有未妥,话说得比我坚决。
袁当时表示,张的话还是恰当的,并且还责怪搞帝制的人对政局看不透。
张一麐唯恐自己一人劝谏,尚不足以打动袁世凯,又请袁所敬重的人士进行劝谏。
筹安会宣言发表的第三日,张一麐拜访张国淦,谓:
“筹安会发动帝制,本人极反对,已向总统剖切言之,你何见总统规劝一番?
”张答道:
“亲近如君,所言尚不动听,如我疏远,哪能挽回?
”张一麐又谓:
“总统平素对你颇重视,此时多有一人进言,总有用处。
”张一麐安排张国淦进总统府会晤袁世凯。
张国淦对袁谈及国体问题,陈述称帝各种不利之处,袁表示为国计为子孙计,皆不愿称帝。
张国淦辞出,把袁氏答语转述张一麐,张谓这都是骗你之谈。
可见,张一麐此时已悟透袁氏真正意图及骗人手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人 事迹 故事 哪些 100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