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6269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74.33KB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测量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评成绩
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实习总结
前言
地形测量综合实习是测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真进行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测量实践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
一、实习分组
全班共分为7个大组,每个大组5~6人。
要求班长做好实习分组工作,提出本班实习分组名单交实习指导教师。
二、仪器工具
每组领取苏光全站仪一台套、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套、水准尺1对、尺垫2个、棱镜2套、对中杆2个。
三、实习应交资料
1、每人应交个人期间的实习观测数据记录手簿,实习报告,要求字迹清晰,书写工整、计算项目齐全,资料装订整齐。
2、实习报告总结应围绕实习项目,阐述个人在本次实习的收获、所遇问题处理方法,如何提高操作仪器操作技能,保证测量精度的措施。
四、外业记录规则
测量记录是外业观测成果的记载和内业数据处理的依据。
在测量记录或计算时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遵守下列规则:
1、观测数据按规定的表格现场记录。
记录应采用2H或3H硬度的铅笔。
记录观测数据之前,应将仪器型号、日期、天气、测站、观测者及记录者姓名填写齐全。
2、记录者听到观测数据后,应复诵一遍记录的数字,避免记错。
记录时要求字体端正清晰,数位对齐,数字对齐。
字体的大小一般占格宽的1/2~1/3,字脚靠近底线;
表示精度或占位的“0”(例如水准尺读数1.500或0.234,度盘读数93°
04′00″)均不可省略。
3、观测数据的尾数不得更改,记错或读错后必须重测重记。
4、记录者记录完一个测站的数据后,应当场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检核,确认无误后,观测者才能搬站。
5、对错误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掉,应用横线划去错误数字,把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并在备注栏说明原因(如测错、记错或超限等)。
6、数据运算应根据所取位数,按“4舍6入,5前单进双不进”的规则进行凑数。
7、应保持测量记录的整洁,严禁在记录表上书写无关内容,更不得丢失记录表。
第一部分平面控制测量
一、实习目的
通过全站仪导线测量实训掌握全站仪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控制点的选点、外业观测、内业计算,掌握全站仪导线测量及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明确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和意义,为今后从事施工测量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实习内容
1、导线布设
对实习场地详细踏勘,对所测范围内地形有一个全面了解,草拟导线布设位置,选定导线点位置,导线总长度大约为1.2km。
2、选点要求
(1)、导线宜采用闭合导线形式,导线各边长度大致相等。
(2)、导线点位要选在土质坚实、稳定处,也可选在巨大岩石上,以便于标志保存和安置仪器。
(3)、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4)、所选的导线点,必须满足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1.3m以上
3、点位选定后,应在每一点位上打木桩,在桩顶钉上铁钉,易丢失区域应设指示桩,并做点之记。
4、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角度
测回数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较差
三级
1.2
0.1
15
12
≤1/5000
2
往1测回
≤10mm
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回数(J6)
坐标闭合差(m)
二级
0.9
90
1
1/4000
±
0.22
注意:
(1)边长丈量把全站仪设置为均值精3次即可,单位取至0.001m。
将对中杆整平、对中于导线点上,全站仪瞄准棱镜即可观测,将所测边长记入对应表格内。
(2)角度观测时用望远镜瞄准测钎或铅笔,尽量瞄准底端,减少对中误差对所测角度的影响。
5、内业计算
(1)、内业计算要求严肃认真,首先应仔细检查所有外业记录和计算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是否超限,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
(2)、计算步骤:
(以闭合导线为例说明)
①、整理外业数据,绘制导线草图;
②、利用已知点坐标反算出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
③、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④、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角度闭合差以相反符号平均分配给每个内角,如果不能均分,闭合差的余数分配给短边的夹角。
⑤、计算改正后角值
⑥、按下式推算各边方位角
根据观测的β角为左角(+)或右角(-)选择,计算坐标方位角的结果,若出现负值时,则加360°
;
若大于360°
,则减去360°
,最后为一个在0°
~360°
范围内的角度。
⑦、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⑧、坐标增量闭合差的分配
分配原则:
以相反符号,将坐标增量闭合差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中去,对于因计算凑整残余的不符值分配到长边的坐标增量上去,使调整后的坐标增量代数和等于零。
⑨、计算改正后坐标增量
⑩、导线点坐标计算
全站仪光电导线记录表
日期:
年月日天气:
仪器型号:
组号:
观测者:
记录者:
立棱镜者:
测
点
盘
位
目
标
边
长
水平度盘读数
(°
′″)
水平角
半测回值
一测回值
两测回均值
平面控制导线坐标计算表
天气:
组别:
姓名:
学号:
点号
观测值
′″)
改正数
改正后角值
方位角
距离
(m)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x(m)
△y(m)
△x′(m)
△y′(m)
X(m)
Y(m)
辅助计算
导线点布置示意图
图根导线测量记录手簿
观测日期:
仪器型号:
天气:
观测者:
记录者:
检查者:
测站
觇点
度盘
水平角观测值
半测回方向值
一测回方向值
垂直角观测值
指
差
垂直角
棱
镜
高
平距
高差
仪器高m
位置
°
′
″
m
盘左
盘右
图根导线坐标计算表
H(m)
第二部分高程控制测量
通过高程控制测量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水准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方法。
进一步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记录、计算注意事项,明确观测目的和意义,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1.观测程序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观测,每站上的观测程序是:
“后后前前”。
可直接读视距,而不读上、下丝,其它操作与三等水准相同,在一个测站上的具体观测步骤为:
1)首先将仪器安置整平。
2)照准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严密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3)将水准尺翻转为红面,照准后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严密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4)照准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严密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5)将水准尺翻转为红面,照准前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严密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要求:
每一站上的记录、计算待检查全部合格后才可迁站
2.限差及作业规定
最大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黑面、红面读数较差
一测站观测两次高差之差
四等
100m
5.0m
10.0m
下丝
0.2m
3.0mm
5.0mm
3.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的计算
见控制测量教材。
4.注意事项
(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观测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
迁站时应罩仪器罩。
(2)仪器距离前、后视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的限值。
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如i角误差和垂直折光等影响。
(3)对气泡式的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置平零点的位置。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严格置平。
(4)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5)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和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尽量接近一条直线。
(6)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一般不得两次调焦。
仅当视线长度小于l0m,且前后视距差小于1m时,可在观测前后标尺时调整焦距。
(7)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在水准路线上每一测段仪器测站安排成偶数,可以削减两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8)在高差甚大的地区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时,应尽可能使用因瓦水准标尺按光学测微法施测。
(9)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固定的水准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水准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后,应对两个间歇点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就可以从间歇点起测。
若仅能选定一个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则在间歇后应仔细检视,确认没有发生任何位移,方可由间歇点起测。
三、实习记录及计算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表
点编
号
后
尺
上丝
前尺
方向
及
尺号
标尺读数
K+黑
减红(mm)
中数
备注
黑面(m)
红面
后距
前距
视距差
累加差
(1)
(5)
后尺1#
(3)
(4)
(13)
(18)
尺1#
的K=
尺2#
(2)
(6)
前尺2#
(7)
(8)
(14)
(9)
(10)
后—前
(15)
(16)
(17)
(11)
(12)
后尺
辅助计算:
(9)=
(1)—
(2)(15)=(3)—(7)
(10)=(5)—(6)(16)=(4)—(8)
(11)=(9)—(10)(17)=(15)—(16)±
0.100=(13)—(14)
(13)=(3)+K—(4)(18)=1/2[(15)+(16)±
0.100]
(14)=(7)+K—(8)(12)=上一测站(12)+本测站(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形 测量 实习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