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48494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9KB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
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
到那是什么吗?
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
(是人物画)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
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
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
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
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
树叶是点;
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
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马赛克镶嵌壁画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苗族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黄宾虹中国当代国画大师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维克托·
瓦萨里法国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梵·
高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法国米罗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
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
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第3课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
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
一、组织教学: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
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
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2-3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第4课线与造型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
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
2.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
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
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
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难点:
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
线:
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
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
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
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
——学生欣赏,感受。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揭示课题:
彩线连彩点
——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想。
二、欣赏作品
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
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
——学生欣赏归纳,大胆归纳,表达自己的感受。
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学生感受同龄人运用点和线的组合。
三、造型和表现
1、请学生思考:
——A、你想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吗?
B、想一想,你准备用他们来表现哪些东西?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分小组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
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进一步了解线的组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构图……
3、组织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并对创作的难点重点“画面要完整”进行进一步讲解。
——学生参与老师的讲解。
并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归纳。
4、教师出示相关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
四、练习和评价
1、提出本节课练习的要求。
——学生练习,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喜欢的形式表现彩线连彩点的形象。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3、教师适当评价,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4、组织学生作好课堂结束的收拾和整理。
第5课、风景写生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一)引导阶段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
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
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
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第6课让剪影动起来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剪影表演)
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
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
第8课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1、引入: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
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
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
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
第9课彩墨家园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运用中国画材料创作关于家乡的山水画
2、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1、导入
提问山水画的技法常识
2、新授
回顾家乡的山水名胜,总结特点
3、技法提示
树木画法:
鹿角蟹爪
房屋画法:
线描法
4、布置作业
学生操作,教师及时巡视点播
提示:
注意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来表现远近
5、作业展评
10我做的乐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乐器
难点:
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
课件(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
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
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六,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师生交流评价.
3,布置下节课工具.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1,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声方面继续加工乐器,让自己的乐器更好.
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学生展示乐器
①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②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③教师评价,小结.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本文源于_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顶一下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1.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到参与的价值,培养自己分析、动脑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把废旧物品制作成各种有价值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协作精神,体会活动的真正价值。
合理利用废旧物,制作有创意、有价值的学习或生活用品,以及其它具有创新的物品。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找好一些废旧物品,提前进行制作,制作一些生活用品,再有选择的制作几件学习用品。
2.学生准备
能按老师提前布置的搜集任务,准备好需要的一些废旧物品。
同时能把自己在家用废旧物品制作的作品带到学校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展示时能说清楚具体制作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材料。
第一课时
(一)检查准备工具
各种旧纸盒、塑料袋、塑料瓶、食品袋等自己觉得能用得着的废旧物品都可以,水彩笔、小刀、树叶、蜡笔、硬卡纸、胶水或胶棒、皱纹纸、软卡纸、等辅助用具。
(二)激趣引课,调动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
1.引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过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梦想。
有的同学可能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过生活用具、学习用具;
有同学可能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过小发明、小创作;
有的同学在教师节的时候利用它们制作成礼物送给过老师;
在母亲节的时候做成礼物送给过母亲;
制作过生日礼物送给过同学、爷爷、奶奶等;
还有的同学曾利用它们做过笔筒、盛瓜子、水果的盒子等;
还有的同学曾做过小汽车、小轮船等,还有的小制作连自己也起不上名字,但都有创意还对周围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今天这节课我们或自己制作,或与同学合作、或与老师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制作出我们喜欢的用品。
2.板题:
废旧物品利用
——创作才能的展示
从课题入手,抓住“利用”、“创作”、“才能”。
利用:
利于使用。
创作:
创造、制作。
才能:
聪明和才智。
(三)进行活动
1.提出要求:
(1)在使用剪子、小刀的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他人的安全。
(2)制作时要细心、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创作才能,合作的同学要有合作意识,合作时
要商量好分工,心平气和后的成功更有价值。
(3)温馨提示:
制作时不用的物品一定要扔进垃圾桶,不能随地乱丢。
制作时不能影响到其他同
学。
(4)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你们一定能制作出非常有价值的物品。
举起右手捏成拳头一
起说:
我能行、我最棒。
2.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活动中。
3.作品展示:
(1)选出优秀佳作全班展示,重点谈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制作过程以及所用的材料。
(2)请制作人说自己的作品名称,并简单的谈作品的使用价值。
4.利用废旧物品不但可以制作出有用的物品,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对保护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四)活动小结
(五)课后实践
把做好的作品选一个最成功的送给自己想送的人,让他们使用。
并记录下在他们使用过程中对自己作品优缺点的评价,然后自己再想办法进行改进,让自己制作的物品能更有效的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第12课保护文物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1.老师准备:
(1)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学生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美术 上册 教案